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产业经济>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服务业研究>正文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服务业研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信息产业经济

  

  摘要: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的环境因素制约,为我国环境服务业带来了机遇和更深层次的要求。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处理、噪声干扰等环境问题,基于环境服务业的功能与服务内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境治理领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环境服务业;环境污染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追求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实现整体上的良性循环。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日趋恶化,已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如何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下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不只是物的城市化、量的城市化,更是质的城市化、精神的城市化。
  
  (一)人口城市化的环境制约。伴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城镇总人口也在迅速增加,而作为城市载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处于滞后状态,加之城市人群对资源保护和重复利用意识的薄弱,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及噪声干扰等环境问题;其次是供水紧张,目前全国6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座,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水荒”,同时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依然存在;三是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经常处在饱和及超饱和状态,严重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空间城市化的环境制约。空间城市化是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地域的升级过程。空间城市化从两个方向展开:城市向心增长与离心扩散。城市向心增长主要表现为内城更新与改造、外城蔓延和郊区城市化等三种增长形式。离心扩散的空间过程,主要表现为轴向扩展、新城建设和城市郊区化等形式。人们在为自身打造生存空间的同时改变着自然环境,如高层建筑的林立以满足居住和工作空间的需要、绿地面积的减少以保证道路的车容量、耕地的减少取代以城市用地的增加,这些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建筑污染、热岛效应、水土保持能力退化等问题。
  
  (三)经济城市化的环境制约。经济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我国已有的城市化基本上是与工业化同步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使得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工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带来人口密度的增加,进而导致交通污染、生活垃圾处理、土地资源急剧减少、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将不得不使人们思考未来中国城市化应该走的道路和对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社会城市化的环境要素。社会城市化是精神层面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城市文明等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扩散和传播。成熟阶段的社会城市化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影响资源消耗状况与环境保护效果。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化对于人类的意义,如何尊重和善待自然环境,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含义。
  
  二、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行业,环境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集聚本身就是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而这个行业又为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的咨询、监测、保护、治理服务。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中,将环境服务业按服务功能划分,分为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污染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环境功能及其它服务六类。我国环境保护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十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境服务产业及其市场的发展。1993~2004年,环境服务业市场年均增长率约达25%,是同期环境保护产品生产制造业市场增长率(10%~13%)的近2倍。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共同开展的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到2004年底,列入调查的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境服务从业单位共3400个,从业人员17万人,年收入总额260多亿元。近年来,我国环境服务业企业的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工程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基本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但与国际知名环境企业比较,差距仍十分巨大,如美国固体废物及多样化处理公司年收入高达150亿美元,而2004年全国环境服务业年收入总额仅为60亿美元。同时,我国环境服务业的结构很不完备,环境信息、环境咨询、环境贸易融资服务等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环境服务在环境保护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仅占10%左右,而全球环境服务业产值约占环境产业总值的50%。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环境服务业的具体治理领域
  
  (一)水污染的治理。截止2004年,全国从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产品开发的单位数已超过1000个,占全国环保技术与产品开发行业单位总数的65%,从事水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数为近3000个,水污染治理技术与产品开发的服务收入为3.79亿元,占全国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研发服务总收入额的29.2%。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水体环境遭受到严重污染,有74%的城市供水不合格,必须采用有效的技术给予治理。要把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引向水体环境的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同时开发新的饮用水安全处理技术。


(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服务。据2004年的调查统计,全国有从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的规模以上单位180个,其年内共投入研发经费1.05亿元,开发了603项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取得技术服务收入1.47亿元。城市人口的密集、工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许多城市形成了煤烟型污染和机动车污染并存的复合型污染。当前治理的重点是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要提高重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工业炉窑的治理要优先考虑使用清洁燃烧技术,在工业行业中开展以提高除尘器性能技术改造,并积极做好控制扬尘污染的工作,继续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研发与生产环节,适时提前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排放标准。
  
  (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发与服务。进入90年代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在1990~2004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34%,到2004年底,全国661个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52亿吨,有各类生活垃圾场559座,处理能力为238519吨/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当前不少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出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治理思路,主要措施包括促进废品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控制生活垃圾含水量、健全包装垃圾的分类收集体系。
  
  (四)噪音污染治理。目前我国直接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的教学、设计、研究、监测、计量的单位共300余个,已经形成包括测试分析和评价、产品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一定规模的噪声控制技术咨询和服务队伍。今后在城市噪音污染治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环境噪声法规、标准实施体系;建立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的技术服务和咨询队伍;以交通噪声和城市区域噪声为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噪声控制高新技术产品。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宏观政策指导和扶植力度。面对尚不成熟的中国环境服务业,政府必须将环境服务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中剥离,将环境服务推向社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政府和行业组织应该立足于对行业的发展指导作用,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方向、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继续加大优惠扶植力度,加大城市四大污染的治理技术与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对科技开发企业的支持力度。行业组织应加强行业技术管理,提高行业技术门槛和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要制定和完善指导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工程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为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提升环境服务业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运用国家各级科技计划资源,以重大环境保护项目为依托,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突破和创新,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三)加快环境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坚持环境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通过实施各种有效的经济政策来刺激行业的发展及其市场的发育,推进环境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完善以特许经营为主导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工程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改革配套政策;全面实施城市污水、垃圾及危险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污水、垃圾处理。
  
  (四)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业。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监督管理法规和制度,发展污染治理设施的托管运营与投资运营的运行与管理技术,鼓励采用投资——建设——运营——移交(BOT)、投资——运营——移交(TOT)和托管运营、委托运营辅以技术指导与设备维护等多种形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培养一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五)加强环境服务业监管。针对环境服务业的特点,制定环境服务业监督管理行业性法规,并积极探索环境服务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进由政府行政管理向市场监管的转变。借鉴其他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在环境服务业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开展环境技术咨询单位和个人资质认可,实施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等职业资格制度,健全和完善环境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城市公众参与的市场监督平台。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