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区参与的农业节庆是农民参与农业节庆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农业节庆的开发建设,能够加速乡村非农化进程,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社区参与;农业节庆;创新发展
1 社区参与的农业节庆的作用
(1)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流通环节。
在传统农业中,农产品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中间每增加一个环节,商品价格就相应增加一次。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和消费者都没有得到实惠,而且由于中间环节多,造成商品流通慢,极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社区参与的农业节庆中,农民直接参与节庆活动,利用农业节庆把新鲜蔬菜、土特产、水果、水产等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既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还带动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2)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提升农业节庆目的地形象。
区域形象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是由地方文脉、人文环境等所构成的人们心目中的认知和评价。要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必须把社区文化和居民参与纳入重要的认识高度,要广泛地吸引和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农业节庆活动,共同塑造和提升目的地形象。
(3)社区参与的农业节庆,是农业节庆旅游的重要补充。
农业节庆是促进农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助推剂,而农业节庆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各种相关资源,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结合地方经济优势和产业特点,走农业节庆和旅游联动开发的道路。
(4)社区参与是农业节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考虑社区因素是实现农业节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业节庆发展中,社区将全面参与农业节庆策划、农业节庆活动过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忽视社区参与,将有悖于农业节庆可持续发展,最终可能引起环境恶化和文化异化,导致社区关系紧张等等威胁。
2 社区参与在农业节庆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1)农业节庆的体制问题和居民观念问题。
政治文化传统中民主意识淡薄,这是影响居民参与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崇尚权威和权力,以服从命令为正统。很少有人会对决定提出异议,更谈不上参与决策了。人们头脑中存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决策是领导的事,与老百姓无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权力相对集中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参与机制的形成。
(2)经济发展水平问题。
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限制居民参与的重要因素。有限的资金必然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范围、程度和效果,因此很难引入居民参与机制了。观念障碍是主观因素,资金缺乏却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仅靠转变观念和发挥能动性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因而无法对农业节庆活动发展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淡化了其作为参与者的角色。
(3)社区居民对参与缺乏足够的理解。
居民是作为参与界节庆活动的主体。因此就不能不考察居民主观方面的限制性因素。一些居民之所以对参与不感兴趣,除了受到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外,对节庆活动的理解程度和态度,对自身在节庆活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等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同样,受传统意识的影响,人们眼中的方针政策与自身的利益是对立的。所以,要取得居民的充分理解并非易事。
3 社区参与的农业节庆创新发展策略
(1)取得居民理解支持。
通过农业节庆活动给予居民实际的利益来消除他们对农业节庆发展的疑惑态度和对农业节庆发展决策的模糊感。包括节庆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并适当给予优惠;保护当地居民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不受干扰等。制定计划,加强对居民的教育,提高他们参与的水平和能力,实际上就是居民参与节庆活动各项内容的具体落实。
(2)充分尊重、合理利用社区文化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
在农业节庆活动过程要必须积极扶持社区,要包容社区习惯,合理利用社区文化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节庆活动所用。要合理利用“惯例法 ”(如民族惯例、宗教习俗等 )在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应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将社区建设当作是对社区居民服务的有效手段。
(3)加强社区管理,重视社区培训。
一方面,农业界节庆策划需要使公众具备参与对话的知识条件;还要对节庆活动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与宣传,使公众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进行评议。对这些涉及到其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评议,从而使参与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率地进行;另一方面,对居民在节庆活动的各项参与活动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组织,规范社区居民的参与行为和利益,具体可包括事前动员、媒体宣传、相关活动的组织引导、资料发放、方案探讨、意见收集、规划人员的跟踪参与等。
(4)协调社区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农业节庆活动必须让节庆主办者、参与者尤其是当地居民之间能够创造“双赢 ”或“多赢 ”的农业节庆发展机制。还应倡导开放式社区参与式管理,在农业节庆开发与经营管理上努力提高摄取居民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戚能杰. 农业资源与节庆产业发展关系探讨〔J〕.才智.2007(2):51?52.
〔2〕?郑群明,贺小荣,陈耿.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1):7?21.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