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美术教育之关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基本创造力是人论文的创造性品质的体现。每人都有基本创造力的潜力,关键在于是否得到有效保存与激发,基本创造力的保存的最佳时期是少儿时期,手段是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育属美术教育,它的存在以基本创造力为基础,任何人都不能越过基本创造力直接跨入艺术设计创造领域中来,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是弥补本专业学生基本创造力缺乏的很好机会。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地只重视结果,还要注重过程对基本创造力的保存的效用。
[关键词]基本创造力 保存 美术教育 艺术设计
创造力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显示为一种好奇的能力;一种自发变革的能力;一种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的能力;一种以高度的兴趣去面临困惑或疑难的能力;一种利用偶发事件,作可遇不可求之新发现的能力;一种运用概括力,见出观念之普遍效用的能力;一种在杂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一种靠加强自我意识以接触其潜意识之根源的能力;一种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一种自知之明,或不受他人影响的能力。此外,还应包括想象力和从“无”到“有”把自己的观念形象化现实化的能力。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古代师傅带徒弟从小到大手把手教不同,学生是从社会中遴选出来,参差不齐,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能否成为合格的设计师,就与原先具有的基本创造力密切相关。许多学生并不了解专业,总把艺术设计理解成一种纯粹技能,加上一般美术教育之落后,未使在少儿时期很好地得到自身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致使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元素严重缺乏,学生们只注重艺术设计的结果,对设计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十分轻视。基本创造力是个人所拥有而未受外界压抑的原始创造能力,它是一个人的创造性品质,如好奇心、想象力、兴趣、自我表现等。它与学校内部美术教育所需要的专门创造力不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培养和保存与激发,儿童时期已展示得十分充分,通常表现在与游戏或美术有关的活动中。人的基本创造力潜能基本相同,重在是否得到有效保存与激发,是成人后创造力丧失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是美术教育的两大目标。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是一般美术教育目标,是个人创造性品质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美术教师。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艺术设计教育或专业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在于过程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看重结果(作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专业美术教育必定以基本创造力为基础,基本创造力强的孩子在专业美术教育中也同样具有创造力,一般美术教育的所有环节均存在于专业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倍受重视和关注,安心于一般美术教育事业者寥寥无几,取消了从事一般美术教育的全面素质培养,更谈不上掌握保存与激发孩子们基本创造力的手段和理论知识了。
儿童所有的创造都在“玩”的范围里,“玩”对其某些品质如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假如儿童未经外界干扰而成长,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须任何特殊的刺激,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可由偏远地区的人来证实,这些人不曾受广告、书籍和‘教育’的束缚,我们在这些人中发现了儿童艺术最美丽、最自然和最清晰的例证。我们必须试着恢复被文明所埋没,用来自由创造的基础。”美术是“玩”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还不善于以言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拿涂鸦绘画来说,就有对情绪的表达、对经验的总结叙述以及对事物的记忆、审美、直觉认知、反思的作用,通过涂鸦绘画的保存与激发。美术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时便依赖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一儿童来画“洗澡”,画这幅画给他自己提出有关经验体验的许多问题,儿童即使无法画清楚主题,却对自己的经验仔细体验了一遍,作画的过程保存了经验的体验。通过一般美术教育可以了解创造过程对儿童的影响,以及成长各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孩子们在创造时脑子里想的东西,对成人可能毫无意义,却常意味着儿童以自己的经验面对自己,不能想起某些事物时,是由于缺乏对经验理解与阐释,也许他们受过多压抑的心灵相对闭塞,也许缺乏感性。通过美术教育的手段了解他们改变他们,因为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刺激了他们的基本创造力。人类的一切科学、人文等知识的获得,都以人对经验的体验能力为最基本条件,否则,经验将无从得到体验,便总结不出知识来,在基本创造力中这是首先需要保存与激发的。
中小学美术,技能教育大行其道,过分看重结果或“成果”,助长名利心,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制造虚假天才少儿,一些老师的专业思维把一般美术教育带上歧路,把孩子的眼睛、触觉、表现,以及秩序感、美感、想象力、发散思维等重要方面抛之九霄云外。一般美术教育事实上退出了初高中教学舞台,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被严重削弱,埋没在日益强大的习惯性思维之中。不当的一般美术教育导致基本创造力的丧失,造成学生的素质缺陷,进入大学或踏入社会时就显现出来了。教育部倡导在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以弥补这种缺陷,但并未看出明显效果。保存与激发基本创造力,少儿时期要比长大后有效,美术教育“如在儿童早期实施的话,便可能造就出富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否则便可能培养出虽有丰富的学识,但却不晓得如何去应用,以至成为缺乏内涵,而且难以与环境融洽相处的人。由于感性、思考和感觉,在任何创造过程均同等必要,因而艺术就是平衡儿童的智慧与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在高校中进行的一般美术教育,并未摆脱中小学美术教育歧路。缺乏基本创造力的个人,所构成的将是没有创造力的校园和社会环境,然而,有无创造力已成为衡量一个环境开放还是封闭的一个标尺。美术的娱乐性已被公认,却忘记了教育功能,不能只知艺术品可把玩,还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古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更清楚,唐代思想家张彦远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当然,今天的教化与人伦内涵已经不同了,但把画与六籍等同,与四季同呼吸,道理是相通的。
学生的基本创造力基本相当。美术教育的实际目标,是让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无论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孩子们长大后,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用于生活和职业。无论一般的还是专业的美术教育,都承担着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的重任,前者着重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对象是广大人们,目的是形成每个人的创造性品质,提高人的素质。后者着重于美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校专业院系的学生,目的要培养出设计师和美术工作者。一个人不可能越过基本创造力凌空变成创造性的人才,专业中的创造动力是由基本创造力提供的,所以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基本创造力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专业人才的质量问题。
艺术设计教育属专业美术教育领域。对多数专业学生来说,还得补上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激发这一课,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就要格外注意艺术设计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可以既当作专业技能的学习又作为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手段。每门课中都隐含着一个创造的自然基础,“设计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非常特殊的社会生产部门,它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创造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或设计工作者,连起码的好奇能力也不具备的话,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强烈的好奇心应是设计师最基本的创造性品质,事实上在孩童时期人们已具备这样的品质。
每个孩子都问过一些出乎意料又看似无聊的问题,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地问个不停。许多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是全人类都还在苦苦探索的问题。好奇能力是我们最终理解世界的最基本能力。所以,在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中,儿童时期要鼓励他们积极地体验各种经验,并借助美术形式表现出来,使经验体验全面而清晰,当孩子们发现美术形式能表达和帮助自己对各种经验的体验,他们对观察事物就有了兴趣,好奇能力也能保持下去了。
包豪斯模式虽还是有很多缺陷,但把基础教学着眼于保存与激发造型直观能力与创造能力,释放出此前被固化教育束缚的能力,这是没有错的。基础课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验到理解再到技能(造型)为原则,首先由直观引发情感再导入理性分析。另一位教师阿尔伯斯以创造精神为原理,开发以游戏、实验、经验为核心教育方法。可在我们的现实中,学生们严重忽视这些过程,懒得观察,懒得实验,懒得游戏、懒得以大量速写草图等方法进行感性的记录,用一架相机就代替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甚至要求取消“无用”的基础课程。我们在孩提时期强烈的好奇能力在这样的懒惰和偏见中消退了。
不断创新与改造是设计的本质,仅有创新改造的欲望是不够的,关键要有来自内心的热衷于自发变革的能力,被动的变革看似一种动力,实际妨碍了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过程中,假如强迫孩子画一些所谓正确的图形,他不但无法完成指令,还会否定原来的表现方法,甚至会强烈地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沮丧。成人更得不到同情,当被迫去做一件工作时,都会产生紧张和不满,觉得不能胜任时,信心便丧失,自卑感油然而生。于是就会用抄袭应付的手段对付压力。在学生设计作品中出现的抄袭拼凑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好奇的能力埋没了,对任何事物也不可能产生高度的兴趣,所以,当遇到困惑和疑难时,受挫即退,轻易放弃。
我们来研究基本美术教育手段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素描中,其作用不仅用于画结构搞分析,更主要的是由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再通过分析、联想、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超越,是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实施能力的体现,还与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相关。孩提时,一根竹竿可以是马、刀、枪,也可以是金箍棒、宇宙飞船。这种非定性思维被广泛使用在后工业设计中,“当前出现了大量‘无脸面’(无表面形式)的产品、多功能性的异种杂交产品(如带有计算器的表,或带有表的计算器)、丢失产品身份的产品(失去了表达其功能的形式的产品),以及不再被归类于某种单一的东西(如表即表,钢笔即钢笔)的产品。”在非定性思维的启发下,正在以一种更加有机的方式出现。
草图式的速写在设计过程中记录着设计的每一步进展和经验观念的感性体验,时间工具不受限制,是初步构思到完成构想的阶梯。任何设计皆从草图速写开始,是设计师终生受用的重要技能。其中所体现的是想象力、对形式和内容的统整能力和在杂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养成勾画大量草图速写的习惯,可以记录对形体色彩的分析,为设计积累大量感性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进行观念经验最新鲜形象化体验,促进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灵感的产生,以提高个人的基本创造力,哪怕是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也能立即变为直观的形象。判断力是制约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因素,在想象力创造力上,不存在好坏对错,“判断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与此同时创造力则越来越下降。要消除或克服这些阻力和障碍,有时我们需要同学们暂时将判断力抛开,才能使他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草图速写能使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忘记判断,无论好坏对错,草图速写都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统一整体的能力能使设计师把没有关联的事物统一起来。现代派画家打破均衡、秩序重新编排事物形象,使人获得新的审美整体,立体派艺术冲破了物质世界一个物体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位置的状态,把事物矛盾方面统一到一个画面中来。设计师同样要把构思的零碎元素有机地统一到效果图工程图中,还要在空间中把它们统一起来。“整体美感是审美的智慧,它不仅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以形象和概念相结合为特征的直觉思维的积极参与,提高了人的反映能力和对智力潜能的挖掘。”
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常以视觉因素来培养人才,忽略了触觉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罗恩菲德把人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即观察者,经常从事物的外貌来接触它们……视觉观察的一项重要因素是:首先,看到整体而不忽略细节的能力;然后,把整体的印象分析为细节或部分的印象;最后,把这些部分综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视觉型的人有把运动感和触觉经验转变为视觉经验的倾向……触觉型主要是一种主观的类型。触觉型的人并不把运动感和触觉经验转变为视觉经验,而完全满足于触觉或运动感本身。”假想同学们都是视觉型而实施的教学计划肯定会挫伤一部分同学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有许多设计之美,更多来源于触觉。如工业产品设计、陶艺、工艺雕塑、木工、装饰等。事实上“在每一种艺术里,都可以看到:艺术是起源于触觉经验而不是视觉经验。”加强触觉训练能深化对造型的领悟。
我们都热爱自己的专业,也希望所学的东西有用,但庸俗的专业主义和庸俗的实用主义误人,前者使我们鼠目寸光,后者使我们急功近利,也就既不注重过程也不注重真正的结果(艺术性、品位、技术含量、美感等)。知识须在艺术方式中得以消化。所以,我们必须站在人本立场,反思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和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包含在内。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A].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美术教育论文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50-59.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20.261-269.
[3] [日]冈村繁译注.[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9.
[5]徐建融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8-169.
[6]滕守尧.非物质社会.译者前言[A].姆奎利佐.莫根提尼.在第三千年的门槛:新的贫困[A].马克.迪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和技术[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0 .48-55.
[7]蔡加卿.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 美苑,2001,(1):50-52.
[8]游月.整体美感造就智者的优势[A].美术教育论文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27-36.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