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数量和规模角度看,我国的服装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但从质量和层次角度看,其竞争优势并非很强,其原因主要在于:上游产业发展滞后、低端加工比重较大、单纯依赖价格竞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走出去”、产业链条深化和品牌建设等策略建议。
[关键词] 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WTO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的取消,一方面为我国服装出口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世界服装贸易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估
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最终会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通过一系列显示性指标进行衡量。我们可用这些指标,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量和评估。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与世界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的比值,它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
表1比较了我国和其他一些主要服装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服装市场占有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94年我国的市场份额从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了第一位,成为世界服装生产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第一的地位。2000年以后,我国的服装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占有率更是突破了25%。反观其他主要生产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生产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韩国等国的资源成本逐渐上升,其市场占有率随之减少。
表1 世界主要国家服装国际市场占有率 (%)
资料来源:李双燕赵文武: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5):30-33
2.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 ,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
表2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所计算的TC指数表,该表显示1998年~2003年6年时间里我国服装产业总体TC指数均大于0,同时,从1998年的0.56到2003年的0.67,TC指数在逐年上升。这说明我国服装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而且在总体上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要注意到该指标是以贸易金额来计算的,并没有考虑商品质量的高低,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服装产业出口数量庞大,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事实。
表2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及TC指数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05,(1):30-34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称RCA指数,它是通过一国某产业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计算出来的。如果一国某产业的RCA指数>1,则说明该产业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反之没有。RCA指数越大,则该产业的竞争优势越大。
下图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在我国总出口中的份额和世界贸易中服装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计算所得的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产业的RCA远大于1,上世纪90年代末甚至达到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强度在逐年下降,这一情况表明了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实际竞争力不断降低的隐忧。
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4/ 2005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二、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但同时,该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上游产品部门发展缓慢
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出口加工型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只是外国服装的“加工车间”。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服装加工产业的发展快于其上游产品部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瓶颈”现象。上游产业的面料、辅料生产与服装生产脱节,缺少适合高档服装的面料,使得我国每年有60%的高档面料不得不依赖进口,而这又不利于降低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加大了我国服装产业角逐国际市场的难度。
2.低层次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819.13亿美元,同比上升24.28%;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99.59亿美元,同比上升12.68%;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07.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1%。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服装出口额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虽然在下降,但仍然占有相当大比重。服装产业加工贸易的主要优势在于容易获取的廉价劳动力,但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意味劳动密集型服装的价格与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的价格比越来越低,即作为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只是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
3.单纯依赖价格竞争
我国服装出口虽然数量不断增长,但平均单价却在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服装出口平均单价是每件2.36美元,到2002年达到最低点每件2.23美元,到2005年增加到每件2.68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53%,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3.56%。然而,出口单价仍不及发达国家服装出口单价的四分之一。
结合我国服装的出口额不断上升的事实,说明我国的服装出口至今还未完全摆脱数量型增长的模式,非价格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尤其是出口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不高,因而出口经济效益和单位创汇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仅仅依赖价格竞争意味着任何价格的波动都可能对我国服装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问题是由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因素所导致的。
三、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前文所述说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为了使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在长期中得到持续提升,本文针对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如下。
1.“走出去”策略
“走出去”是指使我国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到国外,到国外投资开办工商企业,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其核心的经济含义是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集成。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策略中,选择好目标投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服装企业应该重点选择以下两种类型的市场进行投资:第一类,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等国。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这些国家设厂无须长途运输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第二类,一些政治稳定的非洲国家。非洲服装市场潜力巨大,并且产业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这使得在非洲投资设厂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同时,非洲的一些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给服装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料。
2.产业链条深化策略
一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被看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高科技向服装业的导入,现代纺织服装业已变成了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意大利的服装出口中包含了大量高技能劳动力,生产和制造过程中较多地应用了电脑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技术。相比之下,我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主要依靠从事简单和重复性工作的非熟练劳动,仍表现出很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在美国市场上意大利服装的平均价格为16.09美元,而中国服装的平均价格为3.57美元,仅为意大利的四分之一。
为此,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技术密集型服装的生产和开发。在加工贸易中也应该尽量延深加工深度,从原料或半成品的生产向最终产品的生产延深,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当然,服装产品结构的深度化及高附加值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3.品牌建设策略
品牌建设策略是提升我国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它不仅能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还能解决我国服装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的服装产品,从面料选择到款式设计,从产品的工艺到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知名品牌。因此,首先应该把提高服装品质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审视,从服装的硬件生产水平——厂房、设备、技术、流程,再到服装的软件生产水平——产品定位、面料选材、款式、流行趋势的把握多方面的进行整合,从面料入库到成品出库,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国际化的品质,为提高品牌竞争力打好基础。
从服装产品的渠道来看,国内目前主要销售渠道还局限于大流通、大批发或为国际品牌代工的阶段。事实上,如果想在服装销售中占得先机,那么就必须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目前,服装产业的新兴销售渠道主要有中高档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国际化网络等几种模式。我国的服装企业必须在渠道上有所创新,使产品尽可能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方可提高品牌认知率。
此外,在打造服装品牌的时候,产地与设计师的优势也应该尽全力进行把握。通过与世界服装强国联姻,有效地借助产地优势,可以大幅度的增强品牌信任感。同时,国内服装品牌可以与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达成协议,成立服装研发中心,通过不断深入地交流来对国际服装趋势进行把握,同时可以借国际设计大师之名来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服装产业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建立起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遵循国际化的品牌运营规律,最终培育出自己的国际品牌。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