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合作学习 把握时机 合理分工 关注弱势 培养习惯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课改以来,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正文】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课改以来,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与各位同仁对以下问题作些探讨。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
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根据小组内成员的个性、心理、能力、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4~6人一组。例如:一个班通常采用四人小组面对面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困三类,使每组保证都有三类学生,其比例为1:2:1,即1优2中1困,使合作学时小组达到组内异制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学困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气氛。每个小组的组建犹如班级的缩影,而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编排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
二、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纵观目前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已经成为教学的热门形式,老师一声令下“学习小组讨论一下”,课堂内三五成群,你争我议,煞是热闹。但细心观察,一片热闹声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合作时机不当。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酒会适得其反。
误区二:合作组织欠佳。有些课堂片面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容易造成优生一言堂。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误区三:合作分工失衡。低年级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一定能够友好相处,有的学生成了“小霸王”,大权独揽,垄断了操作任务,不让他人插手;有的成了旁观者,不习惯也不善于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久而久之,产生了依赖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更有学生乘此机会思想游离,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讨论知识无关的事。
误区四:讨论各执一词。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因为观点的不一致,就互不相让,各执一词,把讨论变成争吵。如解决问题:红花46朵,黄花再增加18朵就和红花同样多,黄花有多少朵?一小组内2个学生说“加法”,另2个学生说“减法”,一直争论,但谁也没有陈述理由,无谓地浪费了时间,却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 把握最佳时机
“好钢还要用到刀刃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针对性,惟有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学习新知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信息交流量大,渠道多,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师生之间互启互发,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思维训练,发展智力的目标。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分一分”时,以小组为单位对书上的事物(青菜、辣椒、樱桃、苹果等)进行分类,互相交流讨论可以怎样分。有的同学是按种类来分,蔬菜分一类,水果分一类;有的是按颜色来分,青的一类,红的一类;有的是按有无叶子来分;还有的是按能否生吃来分。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分法,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能进行不同的分类。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第二,动手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探究是,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二年级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操作讨论,研究三块、四块板拼成学过的图形可以怎样拼。结果有的小组是一人动手,其余观察讨论,加以补充;有的小组是自己先拼,在集体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
第三,作业练习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合作题组,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多种解法得到显现,增大学生参与率,增强小学生学习信心。
2、关注弱势,分享成功。
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依据数学知识生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巧妙的安排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的不同阶段都有所参与,从而体会参与乐趣,分享成功。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不同的任务,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合作学习之前,先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对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维加工,此时教师可以有意与“学困生”说些“悄悄话”,启发他们进行思考,以免在合作学习时茫然无措。有了独立的思维过程,合作学习中学习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指向性,才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辩、共鸣。这一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不能让这一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一言堂”。此时,可以由组长安排,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先说出较为简单的观点,再由成绩好的学生予以肯定,加以补充。这样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从而激起思维的碰撞,实现共同发展。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要肯定全组学员尤其是“学困生”的成绩,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成功的渴望会激发他进一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其沉睡的潜能。
3、合理分配,各尽其责。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合作。因此,选拔一个组长至关重要。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做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报告员、资料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记录工作;报告员代表小组报告小组学习情况。这样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例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统计”时,各小组的组长安排组员轮流报出家里家用电器的数量,记录员记录,然后集体统计数量,最后由报告员代表本组报告统计结果,在全班交流。小组学习中,组内角色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4强化指导,培养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活动中,教师走近学生,参与其中,掌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关注个体资源的显现,促进群体认知深入发展。同时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学会倾听。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总是争先恐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别人在发言时他要插话,别人说过的话也会重复,小组讨论不能顺利有序进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一是开展道德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讨论声音要轻,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再表明观点,避免人云亦云,也可避免不知所云。第二:学会质疑。低年级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有一种崇拜心理,总认为他们思考的问题一定是对的,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博采众长的作用。“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因此,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向“权威”说不。在肯定别人观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疑。如果有疑问,立即追问为什么,不要因害羞而默不作声;有不同见解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要勇于补充,与他人共享。学会质疑,对于促进学生深入研究问题,掌握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自我提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学会表达。低年级学生有的不善于表达,他们的发言总是片言只语;有的说话不够简洁,偏离主题。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启发点拨,多作正面评价并且鼓励学生用手势、体态结合语言来表达。同一组成员中,个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大胆质疑、尊重他人、悦纳自我的品质,使每位学生都能体现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为学习取得成功提供保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