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倦怠,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耗竭”。职业倦怠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 (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随着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 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1、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1 情绪衰竭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精神不振、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工作满意度降低等,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及类似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较难引发工作的激情和热情,没有创新的欲望,仅满足于应付任务,甚至厌倦教学工作。
1.2 态度和行为冷漠
教师对学生缺失人性化的态度,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式语言来称谓和描述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 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找借口,怨天尤人。
1.3 缺乏成就感
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家长、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增加,学校、同事对教师关心支持不够,使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这种情况导致教师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 他们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既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令人满意的变化,也不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较强的无助感。
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开始减少工作投入,对教学缺乏创新,抱有消极、无奈、听之任之的态度,挣工资成了维持上班的唯一动机。
2、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个体、教育对象、教育质量造成诸多危害。 一个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枯竭、消极冷漠等较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会导致教师工作情绪低落,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产生削弱和瓦解的作用,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社会期望过高,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高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职业,有研究表明,助人职业者的倦怠程度远高于其他职业者。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 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目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虽然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有一定素质与修养的群体,他们也渴望体面的生活,渴望居有温馨的场所,渴望在社会家庭中有坚实的主体地位,但现实是捉襟见肘,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与教师神圣的光环还有相当差距,从事教育的幸福感渐渐消退。
2.2 学校管理落后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
许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某些校长缺乏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以学生的考分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评价导向,以物取人,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 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近利倾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有些学校采用学生评价考核教师,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学生能否公正评价,给教师的心理造成了障碍。 教师很有可能在学生的粗浅评价中迷失自我。
2.3 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元认知能力。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群体,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3、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对策
职业倦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且不同的因素对倦怠具有不同影响力。因此,缓解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缓解其倦怠的心态,可分别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三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3.1 对社会的建议
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重建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经济收入多少是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教师的劳动也需要经济、物质手段来调节,保障教师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应落到实处,只有使其收入居于其他行业的前位,才能真正使这份职业成为人人仰慕的职业,从根本上缓解教师内心的冲突;建立合理的期望,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使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师不是全能选手,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3.2 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的建议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在挫折面前有顽强的意志,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对组织、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教师“减负”,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将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强化发展性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减少检查、评比次数,加大教育投入、感情投入,使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温暖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的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情趣。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提高能力,增进修养。 确立带薪培训制度,建立教师活动俱乐部,组织教工业余文体活动。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建立面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培养心理素质内容的学习,让教师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自信方面的训练,切实培养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情绪意志品质和能竞争、善合作的一代新型教师。
3.3 对教师个人的建议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 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 教师要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为自己进行专业知识充电,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借鉴同行经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高尚的师德。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师德的灵魂就是一个“爱”字,就是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这一职业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教师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 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把教书育人工作当成幸福的追求,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人生价值,教师职业倦怠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延巧.教师职业倦怠及对 策分析 [DB/OL]. [2]李启峰.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分析[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