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产业经济>浅论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内在因素分析与对策>正文

浅论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内在因素分析与对策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信息产业经济

  

  [论文关键词]:休闲 休闲服务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休闲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日益凸现的休闲需求和不断丰富的休闲活动,使得休闲正在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相应的休闲服务业却实在难以应付人们的休闲需求。由于我国休闲理论研究相对落后,而时代又迫切需要休闲理论指导;所以进行休闲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角度去研究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分析了休闲服务业目前发展存在的误区,提出休闲服务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注重从关心人、塑造企业精神和提高相关的技术支持三个因素去努力,具体来说,要从政府、组织和员工个人三个方面去优化服务质量。

  
  一、休闲时代的到来
  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撰文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休闲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将在美国GDP中占有一半的份额。仅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预见不但已成为现实,而且现实生活比预期发展的还要快。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社会,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已经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美国早在1998年,第一大出口行业不是飞机制造业,也不是农业,而是影视和音像出版业,出口总收入达到600亿美元。我国距休闲时代虽然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劳动力发生大转移,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了时间和物质基础;政府支持消费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休闲产业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旅游活动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1995年起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国家又实施“三个长假日”,人们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而且我国现在正在努力实现带薪休假制度,到时人们的休闲时间将增加到120天,这些国家行为说明国家对公众休闲的重视。这些发展变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休闲产业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并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
  
  二、休闲消费的增长和休闲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一)休闲消费的增长
  1.随着我国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富裕型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与休闲相关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2004年达到9422元;1998年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53%,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2004年19月该比重上升为16%。
  2.在休闲方式上,一方面是传统休闲方式的沿袭,如艺术鉴赏与收藏、逛公园、体育健身、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展览、观光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是现代休闲活动的涌现,如旅游、度假、各类“吧”式消费、现代健身运动、美容、电子娱乐、网络游戏等在青年消费者中迅速普及。
  3.过去受经济水平和自由时间的限制,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或者重要的场合,如今去影院看演出、去运动馆健身、去郊区旅游、去做各类美容等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也就是说,休闲已从偶然性的事件消费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日常消费。
  (二)我国休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发展范围扩大。一方面,人们日渐旺盛和多元化的休闲需求,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大到大型娱乐场所的建设,小到街头茶馆的开张,日趋高涨的休闲消费需求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涉足或延伸休闲服务;政府也加大了相应的公共设施投入,例如建设公园、社区的健身与休闲活动中心等,为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休闲服务也逐步向其他产业渗透。例如,随着居民休闲需求的增加和内涵的拓展,催动了旅游市场的演变,休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商家、企业家也开始开发以休闲为主的各类产业。
  2.四大龙头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一,旅游业:旅游创汇的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41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7位,海外旅游接待人数居世界第5位。第二,文化服务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歌曲、报刊、图书、休闲文化、艺术广告、艺术品经营等,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等4大市场共有经营单位22万多个,从业人员95万多人,还有电影放映机构3000多家,放映单位12万个,另外全国有图书发行网点10万多个。第三,娱乐业:目前我国的娱乐产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化娱乐业,如电影院、戏院、音乐厅、图书馆、茶馆、文化宫、青少年宫、公园、游乐园以及一些体育场所和项目,另一类是消遣娱乐业,如舞厅、卡拉OK厅、沐足、按摩、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酒吧、陶吧、大型游乐园等项目。尤其是消遣娱乐业随着人们的需求发展飞速。四,体育业:随着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项类、多形式的需求为健身休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三、目前我国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障碍
  (一)休闲服务业商业味太浓,缺乏企业精神,并歪曲了休闲的本质。
  我国自从实行“五一”“十一”黄金周以来,“假日经济”这一响亮的名词便应运而生,可是我们却遗憾的看到,假日经济成了商业经济,缺乏假日精神内涵。不利于人们对休闲时间价值的认识,把“服务人”的因素等放在了次要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假日也就是购物、旅游,“假日经济”在有意无意间促进了消费主义的扩张,对金钱和有形财富的追逐,使人陷入精神的“贫困”之中。休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态度”,强调心灵和精神感受。目前的休闲服务业,人们的休闲自由被降格为消费主义,把自由时间等同于无度的浪费,而没有升华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休闲应该给人带来的是身心愉悦的感觉,假日经济完全辜负了休闲的本意对人的关怀。
  (二)社会条件支持系统成为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休闲服务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同时也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近年来,我国休闲消费支出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有相当多的人不敢随意花钱,其关键在于社会保障未得到根本解决。所谓节假日的主要目的休闲放飞心情、体验友情、亲情、爱情增进社会的交流等等内涵已经完全偏离。
  (三)休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并出现不健康趋势。
  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劳动,轻视休闲,我国不仅公共性休闲供给不足,商业性休闲供给也相对匮乏。无论是休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场馆、高层次文化产品,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休闲服务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大众休闲文化过度贫乏,高雅的休闲文化市场尚未形成。目前大多数居民的闲暇生活还局限在家庭这一狭小天地,看电视、听广播、下棋、打扑克、打麻将成为主要休闲方式。由于休闲生活空虚,一些低级趣味、愚昧无知甚至违法的休闲活动便占据了许多人的休闲时间,某些“畸形消费”、“黄色消费”、“黑色消费”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我国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分析
  要改变我国休闲服务业的现状,使其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认为,休闲服务业要发展必须从二个因素去着力开发:
  1.休闲服务业必须树立“服务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基本理念
  休闲服务业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必须凸现人情化、人性化、人道化。关心、爱护人是所有一流服务共同继承下来的传统。无论是营利性、非营利性的、政府的、私有的休闲服务组织,决定其休闲服务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是对顾客的服务。从1920年到1984年一直担任梅尔沃基娱乐部和成人教育部主任的多萝西.安德雷斯对德国系统进行思考的同时,总结出了一个真正优秀的休闲服务人员应该具有的独特品质:“在他们眼中,人是神圣的”。休闲产业的定位其实质应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体验生活过程,着眼于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人的素质和价值的提升,着眼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假日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休闲经济才能真正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于“黄金”而忽视假日中的人文关怀,那必然会使更多的“黄金”流向国外。


2.休闲服务业必须树立其特有的企业服务精神
  任何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都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只是企业内在精神的延伸或外观显现,企业精神才是形象的核心和根本。与企业硬件要素相比较,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具决定性的意义。我认为休闲服务业必须在“以人文本”的理念指导下,树立这样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共赢。
  第一,“诚信为本,诚实守信”是企业经营活动最基本的准则。西方经济伦理学家曾有这样的描述: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活动,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关系的核心在于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如可靠、信守、诺言等。休闲服务业缺乏诚信的直接伤害者是消费者,市场上假冒伪劣、哄抬价格、坑蒙拐骗、虚假广告以及缩水的服务必然带来缩减的消费,继而必然缩短企业的寿命。
  第二,创新是休闲服务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服务业,通常一个好的“主意”可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这就要求休闲服务业拓宽视野,不断挖掘休闲服务的各种形式,保证所提供的服务不断改进和创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地位、性别人的要求。
  第三,共赢是休闲服业发展的重要经营理念。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是无可非议的,但企业又依托于社会而存在,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不能仅顾及经济效益而无视社会效益。因此,休闲服务业对消费者、对生态环境及社会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纯粹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顾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惟有通过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方能获取社会和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认同, 实现企业、社会、顾客三方面的共赢,并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获得长远发展。
  
  五、我国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休闲服务业是一种服务性经济,也是“人性化”经济,所以休闲服务业要发展,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优化服务质量,去开发休闲产业,从而促进休闲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从政府、休闲组织部门和员工个人服务三方面去探讨休闲服务如何适应休闲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方面
  1.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鼓励人们追求不断提高精神生活品质和美化生存环境的休闲消费观,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去选择和追求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
  2.制定适合休闲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特别是要以法律形式,给予劳动者以积极的休闲时间,并限制消极休闲。尽快实行“带薪休假”,保障休闲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和“安排”休闲活动,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休闲机会。
  3.休闲服务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从业人员众多,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休闲市场规范办法。要对休闲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从业内容、从业动态等进行规范。比如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对风景名胜的管理,对乱涨价、刹价的控制,运输业的规范等。政府都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休闲服务业从一开始就正常有效运作。
  (4)进一步鼓励加强休闲理论研究,设立休闲专业以教育培养人才,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休闲组织部门方面
  1.所有休闲服务机构必须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时刻以“能为顾客做些什么”为指导思想,为顾客提供一种“益处”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服务或产品。因为顾客的需求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一个反应快捷的组织,只有时时洞察顾客的需求,才能保证顾客来源,才能及时顺应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2.任何休闲服务也必须与其他休闲服合作,实行一体化服务。目的只有一个“方便客户”。
  3.休闲服务也必须企业化。一个能成功地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组织才可被称为企业,这样的企业能快捷的反映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致力于理解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几乎所有的休闲服务行业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这也是现在一些最好的休闲服务行业最一贯的做法。
  4.成功的休闲管理应该根据顾客的需求定制服务项目、信息和产品,绝对不可一视同仁,一成不变,也不可程式化。因为任何服务和产品都有生命周期。
  5.以大众消费为主体,以个性消费为突破口,关注新的休闲消费群体,实现休闲产业的多层次、个性化,保证人们休闲生活的丰富性和高档性。
  (三)休闲服务业的服务人员个人素质方面
  1.必须寻求不断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及时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了解顾客的心理和需求等,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2.增加自己的灵活性。因为休闲业的服务人员对待的不是机器,是无数个不断变化的人,他们每天招待的人可能都不同,所以对待每个顾客的方式方法都不同,所以必须灵活,为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需求采取灵活的个性化服务方式。
  3.时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意识,对每一位顾客付出爱心。无论是盈利的还是非营利的休闲组织中的从业人员,都必须有这种让大众感到幸福的情怀,休闲服务的内涵在于帮助、好客、服务等。对于服务人员,他们工作的真谛在于“帮助”,“休闲”和“娱乐”对他们来说都仅仅意味着用心去帮助自己的顾客。
  4.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顾客发掘他们的休闲爱好,让顾客最大限度的感到休闲时的自由愉悦心态。人们在休闲中,都在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似乎迷茫,在这里,休闲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引导人们学会并热爱这些活动。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杰弗瑞,戈比着,张春波等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王雅林,休闲经济21世纪的主导经济[J],环球博览
  [4]刘 锋,休闲的革命[N],中国旅游报,2001-11-28.
  [5]王慧炯,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看法[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总1674号).2002-03-22.
  [6]许 峰,休闲产业发展初步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1,(6)112-115.
  [7]约瑟夫,皮珀着,刘森绕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8]宋瑞,休闲消费和休闲服务调查,国际经验与相关建议[J].旅游学刊,2005(4)
  [9]张旭昆,徐俊,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J].经济评论,2001,(5)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