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培育“育心”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正文

培育“育心”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 从社会层面的角度讲,和谐意味着人际关系和谐;从个体的角度讲,和谐意味着身心关系的和谐;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和谐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个和谐社会,虽然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人内心世界的调整,但最根本的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创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境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 学校文化;“育心”文化;和谐校园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精神特区”,精神特区要靠文化去支撑,如果学校离开了文化的引领,就不会有和谐校园,没有了和谐校园,学校也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我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把“育心”文化作为引领全体师生的共同信仰、习惯、道德和行为,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跨跃发展。
  
  一、期待与共识: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
  
  我校把“育心”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对学生来源、教师队伍和学校发展形势的认真分析和清醒认识。
  (一)学校生源的特殊性
  初建时的华阳中学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历史传统、没有骄人的业绩,可算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三无”学校,这也决定了学校每届高中新生只能是全县中考成绩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我们在对每届新生的心理素质测试中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而且还在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以及挫折耐受力,在抱负水平、独立性、自制力、创造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华阳中学所有老师都是公开选招来的,但是,这些教师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青年教师个性比较张扬,在与人合作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二是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如何整合这支队伍,使他们每一根神经末梢都能兴奋起来,这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三)学校面临激烈竞争的教育形势
  华阳中学是在华阳人大代表连续九年呼吁下,由双流县委、县政府撤消原双流实验外国语学校,在原双流师范学校的旧址上,以省级重点中学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所高规格完全中学,双流人都知道,这是第三次在这块土地上创建华阳中学了。就在华阳中学创建时,90万人口的双流县,已经拥有两所国家级示范校,一所省级示范校,两所市级示范校,更何况还面临着成都市南移之后,教育形势带来的巨大压力,办学的艰难就可想而知。
  为了让学校能够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华阳中学首席专家顾问陈安福教授的直接指导下,我们选择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发展这条路,这也是我们培育“育心”文化的思维原点。
  
  二、实践与探索: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育心”文化
  
  (一)管理“育心”,在沟通与悦纳的互动中构建制度文化
  从管理的意义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只有学校师生从心理上接纳,才能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激励积极进取的因素。
  1.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
  心理上的满足是一种心理感觉或心理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我们在创建学校和发展学校过程中,通过与全校老师的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发现我校教师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心理需求(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情感需求(被接纳、被认可、参与等)、发展需求。针对此,我们相继举办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课程班,把教育心理学作为广大教师的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每位老师提供教研活动经费;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施以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为主的“青蓝工程”,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的“栋梁工程”,以培养拔尖教师为主的“名师工程”的“三大工程”建设;创建干部学习班、德育学习班、“三大工程”学习班等学习型组织;定期开展科研新课改活动月等。
  2.用办学理念凝聚人心
  作为新建学校,该拿什么来使老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那就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制定了“用3~4年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用5~8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力求在十年内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知名学校”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体现在育人活动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学校发展上,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虽然有人对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有过异议,说它太空、太泛化,也有人对此表示过疑惑。但是,“华中人”始终把它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追求。“关爱每位学生、为了每位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成功”“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成为办学理念的具体诠释。“相信每一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留给每一位学生”已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成功在华中,成才在中华” 已成为每位学生奋斗的目标。
  3.有序构建和谐校园
  有序体现在学校管理中,就是要把做人与做事分开。从做人的角度来说,大家是同志和朋友,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既然是同志和朋友就得讲感情;从做事的角度来说,就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规矩来。建校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有能力,愿意做事,又能把事做好的人,尽量给较多的事做,而且保持较好的经济收入;愿意做事,又想把事做好的人,尽量让其有事可做;有能力把事做好,但又不愿意干事的人,尽可能无事做;不能做事,又不愿意做事的人,坚决不给事做”的用人原则。
  在管理上,我们推行了全员聘用制、项目负责制、首问责任制、发展性评价制等运行机制,把民主决策与校长负责相结合,能级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年级组全面管理与年级学科教研组管理相结合,形成了“校长—分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校长—主管部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年级学科教研组长—教师,校长—项目负责人—教师”的学校管理运行网络。依靠这些制度、措施,使全校形成“合力”。依靠这种管理合力,我们完成了对教师队伍的有效整合,凝聚了人心,形成了人和,使每一位教师都有了创业的激情和工作的热情。
  (二)人际和谐,在宽容与互助中形成和谐文化
  “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处于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围绕“育心”文化建设,我们力求通过构建“和谐年级、和谐班集体、和谐教研室(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一种“和谐文化”,从而形成和谐教育。首先,通过教研组建设和班科教师群体建设,营造和谐的学科教师群体和班科教师群体,实现师师关系的和谐。每个教研室(组)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组训;有大家共享的教育资源;有基本的教研制度。一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成为学科教师集体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最佳机会;间周一次的班科联系会,成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交流、分析学情和班情的固定形式。其次,通过集体讨论、校务公开、校长信箱等措施,营造和谐的行政团队和和谐的干群关系。再次,通过实施导师制、学生助理制、生生互助制,开展“四情”(国情、师情、友情、亲情)教育活动等措施,营造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最后,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座谈会,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每学期每个年级每个班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通过经常性地与家长交流和探讨,较好地发挥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课程“育心”,在生命与知识的对话中构建课程文化
  在努力使课程文化成为引导人、塑造人的教育文化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文化建设目标: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确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积极推进关注学生的完整人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形成健康人格的课程文化建设,逐步构建体现合作、对话、探究和生成的课程文化。围绕这一课程文化建设目标,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1.有效组织,赋予课程改革以规范化、制度化
  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首席专家顾问陈安福教授为顾问、祝长水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以及由学校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学校制订了实施课程改革的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成立了课程审议和课程评估委员会,制订了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的基本制度和实施细则,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课改领导小组成员经常下课堂听课,询问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建议和要求。及时将课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汇总、研究,并在课改工作会议上商讨对策,做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
  2.立足校本,赋予课程开发以本土化、校本化
  课程改革必然经历不同的文化要素的交叉融合、延续继承、替代更新、新生成长的多维多向复杂过程。我校的课程改革是在冷静分析了我校面临的教育形势的基础上,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特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过程和内涵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文化、生成文化。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较好地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针对性,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问题。
  3.优化课堂,赋予课程改革以自主性、生成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努力创设健康的学习心理环境,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对话、交流、分享、共探等作为课堂学习的基本途径,“五心、六个为主”①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对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问卷调查成为经常性的行为。那种 “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正逐渐被合作、探究、互动、对话、生成所取代,课堂成为师生共渡生命历程、分享快乐和幸福、感悟人生经验的过程。
  (四)活动“育心”,在经验与体验的融会中构建行为文化
  搞清学校文化的定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校文化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每年固定的“四情”(国情、师情、生情和亲情)教育、适应性教育、成功教育、励志教育成为惯例;每学期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固定活动;每月一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成为班会的固定内容;每周一次“心连心——我是你的知心朋友”联系卡,成为学生与心理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心理协会、文学社等组织以及争创“学生之星”活动,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
  如果说“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那么,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人的自主精神和健康心理,正是由于我们重视“育心”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五)环境“育心”,在文化传承与心灵陶冶中构建物质文化
  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师生形成健康心理,进而成为学校发展的“合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上,我们始终坚持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见,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悟。我们按照“人字大写”的理念,精心设计学校的每处资源,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到教室设计,从绿地设计到墙砖颜色的搭配,从楼梯走廊到学校道路、树木、房屋、石头的命名,处处凸显了大写的“人”的理念。
  如今,当你走进华阳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石碑上大写的“人”字,以及在石碑旁边矗立着的关于“人”的诠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校两座主楼上,分别刻着“育人育心,成人成才”的校训。在进入学校校门的右侧是“十心”(忠心、孝心、爱心、诚心、信心、雄心、恒心、专心、虚心、勤心)长廊和文化艺术墙,在进入校门的左侧和学校小河边是名人名言和学校的宣传橱窗,背景音乐系统和校歌《青春华章》的作息 “铃声”,更让人们仿佛进入到了音乐的世界,就连学校的每个墙壁颜色也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处处都渗透着“育心”的精髓。
  由于这些文化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它能给人以亲切向上的感觉,同时也使师生在这种优美而又充满热情的校园环境中,自觉地认同和接受学校文化。
  
  三、思考与感悟:和谐校园离不开“育心”文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感悟是:
  第一,文化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综观全国名校,正是由于它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使得它们犹如常青树一样屹立于教育之林。所以,如果学校没有文化这个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所学校既上不了档次,更不会有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学校文化要有自己的个性。一个追求学术、坚持学术魅力的高素质的校长,必然有卓越的教育理想,必然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他所领导的学校必然办有特色。特色的办学风格,可形成良性的特色文化,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员工的集体意识。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也就没有优势和强劲的生命力。
  第三,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头雁。首先,校长要不断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治校和发展学校之本来抓,不断总结、完善、丰富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系,并使之形成系统;其次,校长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和倡导者;再次,校长要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律,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为我所用,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使之形成符合时代精神,充满希望又有自己鲜明特征的先进文化。
  总之,六年来,我们正是坚持培育“育心”文化去构建和谐校园,通过和谐校园去发展学校的办学思路,使学校先后获得成都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示范性普遍高中等6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或表彰,被专家誉为“在四川基础教育界展示了积极、稳妥、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范例”。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