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正文

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网络教研是我国新课程背景下,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网络教研与新课程的实施紧密结合,着眼于基础教育教师的在职研修和行动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新课改催生网络教研

1.满足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资源需求

新课程改革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新课程应当怎样教?以往教师们熟悉的教育教学经验现在与新课程的要求“对不上号”,积累的教学资料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新课标应当如何解读?新课程的教学应当怎样设计才能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理念新要求?新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应当如何解决?

借助日益普及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工作体会、学习思考放在了网上,一些汇集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站渐渐在一线教师中有了“人气”,并由最初的单向资源提供方转变为一线教师交流的平台,积累起许多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依托教育网站迅速在网上传播,为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教研氛围。

2.由“草根教研”到“专家引领”

一些有追求的教师渐渐不满足于下载或上传课件、教案以及教学体会,他们开始在网络上以自己熟悉的“白描”方式述说自己的工作故事,并开始反思教育教学故事背后的意义。这种来自一线的、朴素的“草根”研究在经历了一段边缘化发展后,逐渐为教育理论研究界所接受,并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于是,在网络上,一个自下而上的、面向教学实际的“草根式”教育研究热潮开始形成,涉及的教育教学主题多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问题,这些教育实践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大家以平等、探索的态度共同协作和商讨。参与者也由最初的一线教师中的网络爱好者,渐渐普及至一般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

网络化的教育叙事研究在2005~2006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教师的个人博客,并逐渐形成了多个有影响的教师博客社群,博客成为教师进行实践反思的有效工具,促进教师以自己的实践性思考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如果说当初我国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这种产生于教育实践内部,由教师主动实施、新课改催生的,蕴含着新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的改革动力已经成为新课改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3.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参与

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现象逐步被认识并迅速发展。2003年7月,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项目启动,这是全国范围内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领域最高级别的网上教研中心。中央教科所开通了中国教研网,计划在全国各地分四级设立网上教研中心和基层教研网站。

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是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的教师远程培训的最高形式。这个项目依托网络,短短15天培训了上万名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各地各校各学科段的教师借助网络交流彼此的经验和体会。新课程教学研讨的热点问题、研讨过程、研讨结果实时展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直接对话,政府意图与教师愿望实现了最直接的接触。

二、网络教研的特征

1.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传递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量教师依托网络搜索适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并相互传递新课程教学资源,查阅便利、下载迅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地支持了教师的课程教学研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成功教学体验成为教师在网络教研中最有代表性的行为。

教师上传自己制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与同行分享,表面上看来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看,这是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一步。课程改革不是一个理论口号的普及过程。新课程实施需要教育理念的教学化过程,要由一线教师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法知识内容与新教育理念进行融合,这是一个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再创造过程。教师以主动、进取的积极姿态,参与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构建工作中。

2.教师个-性化缄默知识的凸现

网络型的教研资源中最多的莫过于教师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这些带着教学实践鲜活气息的资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科研有着极大的区别。在教师大量的生活化叙事中,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经历成为显性的教育实践知识为我们共享,这是一条有别于“学院式研究”的教育实践研究之路。教师是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研究重在体现教师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智慧,在工作中,教师熟悉并擅长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行为导向”和“情境依赖”。教师在表达教育教学理念时,倾向于直接与自己熟知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相结合,在植根于教学一线的网络教研中,这个特点得到很好的保留。借助社会性网络资源共建技术,如博客、Moodle等,教师个人的思考与收获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以及教师个人教学风格、个性特点密不可分的一些教学行为专长、教学智慧等得以记录和展现,揭示隐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实践性缄默知识。这是“原生态”的教师教研活动。


3.专家引领与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网络空间大大缩短了一线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专家的距离。在与专家的接触过程中,沟通双方都有新的认知。以往的教育教学实验都是专家拟定教育教学方案,由一线教师按部就班地实施,而在新课程推广过程中,一线教师和专家的位置是平等的,教育专家的理论研究在即时的教学检验中不断得到修正,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被及时地总结,网络构筑了新型的专家——教师互动模式。在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研究合作模式中,受益最大的应当是一线教师。教师在大学课堂、课外阅读和学科进修中获得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描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和分享他人的教学实践中重构自己的教育理念。一批研究型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实践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三、网络教研的本质

1.着眼于课程的教师研修

网络教研关注的面很多,但热点主要集中在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任何课程最终要由教师将课程内容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新课程不是“防教师”的课程,这在课改理念中有着明确的描述:教师要以自己的实际教学设计参与课程改革,并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最终成败。我国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二次创造教育理念的教学化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重视过程、重视体验、重视探究,此课程理念的实现需要教师去思考: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在课堂中让学生有体会、有感受、有思考,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以往单纯地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传递,复杂的、充满变化的课堂引发教师对以往教学经验的重新思考……借助网络平台,一线教师们共同商讨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各取所需:新教师借鉴网络上的优秀资源,迅速弥补自己教学实际经验的不足;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参与教学方法的深入研讨,从中寻找新鲜的启发。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创造性的态度进行工作,都在努力完成专业教育研究者们尚未完成的一项任务: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

2.基于协作共同体的教师在职研修

我国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有效的教师在职进修,如校本研修等,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互动、互助的发展平台。

网络教研中,配合校本研修,教师能够跨越学校、地域、学科的限制,结识与自己有共同研究兴趣的网络“同行者”,扩大专业成长伙伴交往范围。学校整体的网络教研协作也在逐步形成,依托网络,中小学的校际合作迅速开展起来,较为普遍的是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分享为特色的学校合作模式,如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的东西部携手同行,与宁夏中小学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网络教研协作研究共同体中,大学与基础教育的联合、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能使中小学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支持,促进实践反思;能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技术和专业的支持,有助于帮助教师进一步参与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教师的共同探究、分享,也有助于营造开放与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远景的认识与期望,形成比较稳固的持续的学习社群。

3.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个人或教师小组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进行的行动研究,是公开的、系统的反思活动。在网络教研中,教师行动研究的特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与合作伙伴一起“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借助网络,教师的思考和研究过程能够完整呈现,并能够就研究中的困惑与专家、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研讨,同时,还能够吸收学生和社会参与者的意见,使得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源于教学的教师行动研究同样应当注意研究过程与成果的表达,否则会使行动研究过程不完整,教师也会失去一个反思、总结与提高的机会。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研究成果的表达就是学术论文,而这样的表达方式距离一线教师的工作习惯太远,不易实施推广。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文字与资料的过程性记录,发表在网站或博客上,或放入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便于总结反思,也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展示,有助于网络教研专业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四、当前网络教研的成功与反思

1.网络教研的形式与内涵

网络技术具有个性化与共通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兼顾教师个人和教研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得网络教研具有完全不同于以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形式与内涵。目前,我国网络教研的参与者呈多元化趋势,有一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家长、学生、社会人士等等。不同身份角色的网络教研参与者对网络教研信息的需求不同,参与方式也各有特点。

对一线教师而言,从满足课程教学的层面看,优质课件、教案、教学反思的交流是必备的,也是网络教研的最基本的实践指向;从满足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层面看,网络教研中提供的大量情境化的叙述性经验能够提供很好的学习范例,成为教师继续成长的目标和榜样;从满足教育行政管理层面看,一个公开的、对话式的教育研究体制逐渐形成,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被放大,拥有了研究的话语权,有助于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

借助网络平台,教育科研从高校“象牙塔”走向民间,成为普通教师能够参与思考、进行创造并产生影响的实践研究。教师的实践研究从自己供职地域和学校走向教育教学的大环境,一个积极的网络教研氛围从虚拟空间延伸至现实校园乃至整个社会,使整个社会对教育改革给予必要的关注,营造出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生态型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2.对教育理论的实践性丰富

我们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文本意义上。新的课程理论研究认为基础教育教师日常工作学习情境中的经验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因素,也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实践性研究的理论价值被广泛认可。

毋庸置疑,网络教研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部分,而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广泛的教师参与、鲜活的叙事研究的方式,。丰富了现代教育理论。很难想象,没有网络、没有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没有网络教研,教育叙事是否会如此迅速地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所接受。

3.影响网络教研深入推广的因素

(1)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共生互补。

在网络教研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网络教研与现在广泛实施的校本教研、地区教研室的常规教研的关系。校本研训能够解决就职学校中实际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但也容易因问题具体而忽视对其教育意义的理论思考,进而影响校本研究的理论深度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地区教研室的常规研训让我们在工作中有归属感,能及时了解地区同行的工作状况,集中集体智慧,对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现实性、实际教学工作的情境性有着极强的实用性。

网络上多元化的教研交流活动则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论层次,特别是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迅速开拓我们的眼界,共同的工作体验有助于扩大我们的业务交流群体。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有效互助伙伴的选择远比校本教研和常规教研困难,网络教研伙伴的建议由于具体教育教学的情境差异,也有可能会影响问题的圆满解决。

由此可见,网络教研与现存的所有教研形式都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网络教研是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继续和延伸,只要善加利用,网络教研能够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2)实施与推广网络教研应当以不增加教师日常工作负担为前提。

技术支持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个逐渐被大众接受、展现教育功能的过程。网络教研是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的高级阶段,在实施与推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网络教研的成本效益问题。这里包括技术本身的成本以及使用者的人力成本。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使得技术成本在网络教研中所占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小,而教师人力资源成本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新教研形式的推广不应以增加教师日常工作负担为代价,即便在开展网络教研的初期,教师凭借热情与专业自主性能够在工作之余完成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长此以往显然不是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网络教研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师自我发展之路,如果运用不当,会给我们已经超负荷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增加压力,损伤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机。

教师专业发展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在新课程背景下,能够有效支持教师职业活动的网络技术应用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新型教研的功能,网络教研只是目前网络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形态之一。我们乐观地认为,随着教师专业成长意识的增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社会对技术的教育应用认识的加深,还会有更多的新型教研组织形式出现。在教师专业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现有的教研组织形式也将综合、完善,最终实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