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人本化教育的思考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人本化教育 教育主张 教育哲学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本化教育主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分3个层面着重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人本化教育的涵义,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人本化教育探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使二者有效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O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潮流,教育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推行人本化教育逐渐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人本化教育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宗旨,以实现学习者自我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任务,注重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要使教育动态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就应该将自身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促进人的学习、发掘人的潜力、支持社会协商与合作、鼓励实践参与和创新、开放的、包容的、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而这一切都要从关注人的基本点出发,所以加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本化教育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教育哲学的3个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人本化教育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做.以此来推动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人本化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1 信息技术环境下人本化教育的涵义
探讨什么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本化教育.须对信息技术环境和人本化教育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特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并对二者的动态融合作出具体分析。这样有利于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人本化教育的核心内涵。
1.1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也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所谓的信息技术环境也就是以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应用主体而创设的动态发展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知识建构,学生也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及与他人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和智能、情感等内隐心理的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均衡和健康发展。
1.2人本化教育
人本化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的个性的教育,是从人的本质出发的教育。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从根本上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在整个人本化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即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使其把争取自我教育、自身发展和全面进步作为更高的追求目标。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化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发展、思维方式有所转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2)人本化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但是一个社会实体,也是一个自然实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从横向来看,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学习动机、情感态度、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非理性因素。从纵向来看,不同的年龄特征又存在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等差异。这些都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不同的技术实现不同的学习支持服务。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整体得到全面提升。
(3)人本化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整体发展就是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良构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心智以及个性等非良构知识的教育与培养,使学生身心均衡、稳定和全面地发展。总体来说.人本化教育就是要把知识、技能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之中,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得到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整体进步。
1.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本化教育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本化教育,即是要让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智慧潜能,借助信息技术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来完成自我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具体就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让学生能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实现人在信息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家庭、学校、社区通过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氛围,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协助学生实现自我知识的建构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2 信息技术环境下人本化教育探讨的必要性
探讨信息技术环境的下人本化教育,不但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的整体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具体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2.1历史对人本化教育的重视
人本化教育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重视和提倡,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到布什总统的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oChildLeftBe.hiird),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完美教育。当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也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关怀”,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整体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中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要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来实现新时期的人本化教育。
2.2信息时代对人本化教育的呼唤
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呼唤对人本化教育的关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介入现实教学步伐的加快,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包括教育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理念以及教学结果评价在内的整体转型。在这一新的教育转型时期,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学绩效较差、学生情感缺失等,所以教育更应该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技术支撑,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情感僵化、成就感缺失等方面的教育失衡问题,积极创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交流协作、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2.3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呼唤人本化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媒体的多维表征.学生不同学习的背景、动机、能力、学习方式以及整个教学系统的不可预测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因此人本化教育思想在这种混沌的教学环境中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充满人性、合理有效的学习环境来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不同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各发面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3 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本化教育
3.1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知识与人性关怀的动态融合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认知的、理性的、逻辑的教学活动,以学生获得良构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等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思维形成、个性发展等有重要影响的其它课程资源。最终导致学生在非良构的真实环境下不会应用或想不起来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结合信息技术来营造动态的适应性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情感探究、小组协作等。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要重视人性关怀、个体交流、情感交流、艺术创造,以人的价值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创造力的激发为宗旨,重视人文知识、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培养。同时不能仅停留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学习上,应该不断朝着重视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内在整合的方向努力,将信息时代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在校本课程体系之中。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思维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2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回归生活的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构事物的意义,而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时空运动性,学习者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个人情感和认知结构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即使对同一事物,每个学习者对其意义的建构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迫寻富有意义、充满人性的教育。通过创设信息技术环境下富有生活意义的真实情境,比如虚拟现实、网络通讯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现自我知识意义的内在建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回归生活的教育中,发挥信息技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优势,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凸显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努力软化学科界限,展开跨学科的对话.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因此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所体现的不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注重社会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差异,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发展,实现寓教于科技、寓教于文娱、寓教于实践。
3.3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实践支持服务系统资源的开发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使当前的教育形式发生了多元变化,学生不但可以在学校中习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自我教育。比如当前面对学生开展的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统一的方向发展。而在多种学习的环境中如果不能满足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各种媒体和技术手段进行双向交流,都会制约学生学习的绩效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一个好的学习实践支持服务系统应能支撑学习者有意义的建构学习,能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因此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实践支持服务系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学习支持服务手段多样,更加灵活、开放、人性化以及交互性强.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以及情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提高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绩效
3.4丰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非课堂教学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对课外、校外活动的参与。不但可以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弥补教学实践性不强的缺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技术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乎台比如支持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提供实践的操作平台,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动参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广泛地利用家长和社会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情感教育.把封闭式的学校变为开放式的学校,发挥学校在人本化教育中的社会化作用。
创建信息技术环境,调动学生进行课外、校外多元学习创造的兴趣,可以占领学生的课外阵地,使学生把旺盛的精力应用于有益的各项学习中去,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校教育真正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成,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5重视信息环境下对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本化教育.要求在教与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情境性的学习任务中运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策略,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还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关心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效度以及学习氛围的形成,最终诱导学生、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学中无力或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发现新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环境下优越的技术支撑,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自身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6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和发展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本化教育中,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反馈与过程评价,比如学生档案袋、视频记录等,让学生能时刻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或态度等,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针对教学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有效学习支持体系.引导一种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师生发展服务的精神.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督促,重在鼓励他们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教与学的包容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生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塑造的需求。
4 结束语
信息化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信息更新周期和频率的加快,都给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带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人本化教育,要求变革传统教育,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强大学习潜能的新教育。因此,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动态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既关注学生主体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