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正文

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新课程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如何引导、启发、讲解、点拨,引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动机,让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和运用转化为智慧和才能,进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与思考,学会学习的一种能力,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问题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举例的形式描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内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以及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的有关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信息技术;创新思维;信息素养


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迅猛,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接触电脑及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大都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但大部分学生自控力较差,上课心里总想着上网或玩游戏,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动力,加之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对所学内容热情不高,甚至有学生认为内容简单,所学的内容都可以在网上解决。而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师所采用教学方法大都是任务驱动法,学生只是单纯完成任务或应付了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课堂的活力?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及精心引导,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也实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什么是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是学生产生学科学习行为的条件,是一种学习情境。它是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恰当程序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的一种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求知欲,以其求知热情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所以说,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是以技术素养为课程核心展开的,需要在教学心智活动和操作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观察与分析,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计算机所特有的跳跃性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研究计算机科学的能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与思考,学会学习的一种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这一种文化,它不仅影响每个人和每个家庭,而且影响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在信息时代,人人都应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而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为其它学科所引用,它的基础性也越来越凸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基础性越来越重要,所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信息技术的更快发展创造条件。
2.2 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兴趣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境教学打破传统被动学习的模式,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学生往往要对教师提出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进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4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自古以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外乎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后者则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未有的新事物。
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3.1 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种特殊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智力与能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学习实际,所以在课程中部分内容可采用实际问题情境来创设。
如学习文字输入方法时,我采用的问题情境是由学习委员拿出一本中学生杂志,告诉大家学校要求本周每班要出一期电子版阅读周刊,现在需要把这本杂专上的两篇文章输入到电脑,我就提问学生如何才能最快的把这篇文章输入电脑呢,有学生回答是让输入文字快的同学输入杂志内容,有的同学说可以采用扫描方法,通过提问与总结最快的方法,我恰当地导入了OCX文字识别软件及其应用;接下来我又让学习委员拿出两篇手写稿的文章,提问同学们,这篇文章用扫描的方法好不好,经过刚才的实践同学们回答,手写的不太好识别,那还有什么方法呢?我就提示同学,我们都在电脑上录过音,能不能把文章通过录音录入到电子文档,由此展示出问题及方法,学习了word2003的语音录入及语音录入软件的使用。再如,在讲声音的编辑与处理时,我通过播放两首不同的彩铃音乐让同学们聆听,并让同学们比较出彩铃音和原音有什么不同之处,由此引出了声音的剪辑、效果设置、录音等声音处理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创作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乐于完成任务。
3.2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梯度及难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现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即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不能完全解决,即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有效地驱使有目的探索。
例如,我在讲图像处理时,我展示了我小时侯的一些黑白旧照片,这些照片大都被弄脏或有裂纹,这些照片通过我处理后,接下来任务中给同学们展示出被修补的照片,给衣服变颜色的照片,替换背景的照片,设置相应滤镜效果及文字的照片,通过我一步步设置问题情境,抓住同学们好奇的心理,成功地完成图像的选取、复制、粘贴、修补,旋转、调节色彩、图层样式、文字及滤镜等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学生也能通过这些例子举一反三,能制作出有创意的计算机图片作品,完成的作品质量相当高。
3.3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认知冲突,理解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问题学生认为是想当然的事情,没有想过去了解,或者教师讲过后学生也不一定记得,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了解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网络模块双绞线制作时,我让同学分组操作连接两台电脑以实现文件共享,我发给每组的双绞线在制作时故意做成排线是错乱的,在同学们联网设置好后还是找不到另一台计算机,不能实现文件共享,这时同学们开始着急并找原因,同学们平时很少注意到线的问题,只认为自己的设置有问题,这时我用图片展示了双绞线连接排列的两种方法,双机直连的网线最好使用交叉线,学生通过学习,动手制作进而掌握了交叉线、直通线的连接方法、及使用设备,并了解了双绞线的每条线的作用不同,有的用于发送,有的用于接收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全面地了解有关双绞线的知识,并且学会了制作不同类型的双绞线,每组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本节课问题情境的设计在学生思维活跃时,学习兴趣高涨时,操作突然“卡壳”时才适时地引入双绞线的新知,达到较好的效果。
3.4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创造性。
信息技术课比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并且目前也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营造创作动机,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的起点。
例如在讲授“VB程序设计”时,适时地发送给学生我利用VB制作的有学校背景及显示时间日期的计算机器让他们练习使用;给他演示驾车旅游的最短路径问题;学生们感觉很有趣,对计算机的功能如此强大,而操作简单感到十分惊讶,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创造的学习欲望。
3.5 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整合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更加有利用于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平台,在设计问题情境引入任务时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帮助梳理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在网页制作中,我呈现住届学生制作的主题网站,如红树林的保护、珠海百岛之游、珠海历代名人探访等精美贴近生活的网页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创作动机。利用学生学习网页制作活动课和其他课程(如历史、地理、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等)来组合,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关注自然、深入社会、体验人生、珍惜生活,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但问题情境的设计还是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几乎等于一堂好课。但问题情境的设计源于教材的难点、重点,涉及社会热点,必须触及学生的兴奋点。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巧妙设题,分析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及需求,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力求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难度过易,失去探索性;过难,学生难以着手。另外切忌“满堂问”,问题并非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数量适宜、难易适度),问题设计要有一定艺术性、启发性、诱导性,但应警惕和避免绚丽多彩、牵强附会、虚假造作、热闹浮躁的“问题”情境充斥课堂,让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总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问题情境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情况下,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多多表扬、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寻找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