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作为体现教育方针和达成教育目标的蓝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现阶段美国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方面的改革呈现出很强的教育监督性、挑战性、代表性和专业性、灵活性等特点。未来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需解决好课程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联邦与各州在课程改革内容、形式及评价方面的问题,新标准与教师素质之间的问题等。
[关键词] 美国;教育改革;课程标准;教育评价
课程作为体现教育方针和达成教育目标的蓝图,一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美国州际教育委员会(ECS)这样概括道:“在过去15年中进行的所有教育改革中,没有任何比为学生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更为强有力和更具有持久性。”近年来,美国国内十分流行将中小学教育领域持续进行着的改革界定为“基于标准的教育运动”(Standard—based education movement)。这表明了“标准”一词在教育领域的突出位置,也凸现了现阶段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美国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众所周知,美国教育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制,教育在美国了直首先是属于各州和地方分权管辖的事务。因此,课程标准制定的具体运作方式首先是联邦政府提供资助。由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团体或研究机构主持,制订出全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例如,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1989年率先编制出版了《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由此开于制订全国课程标准的先河。1996年由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下属的全国科学委员会制订了科学教育标准。目前已出台的全国中小学教育标准有数学、艺术、地理、科学;英语和历史。其次是制订州的课程标准。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只确定了各课程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框架性的,其目的是给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留有余地,联邦政府鼓励和资助各州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高质量的州的课程标准。目前,在联邦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各州均参照全国和其他州的课程标准,制订了本州的课程标准。纵观美国的课程标准,以下特点是突出的:
1.具有很强的教育督导作用
课程标准涉及中小学阶段各门主要学科,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教材编写、考试和评价体制的最高准则与依据。课程标准一经认可,便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尺度:学生可以通过体现目标的测验来引导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根据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来使学生达到标准并判断自己工作的成效;家长通过与标准相联系的家庭作业来帮助学生学习;管理者依据标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保证旨在达到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改革的中心任务,即所有学生必须达到标准。因此,课程标准可以被用作判定教育系统质量的重要工具或标准,它既督促学校及时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工作,也对学生的学习、课程的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等起到督导作用,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挑战性的内涵包含:(1)较高的学术标准。为了实现“到公元2000年美国中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制订较高水准学校的标准,让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是必须的;(2)较强的能力要求。2000年教育目标法规定“要大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力和进行流畅交际的能力”,这些能力方面的目标要求在国家及州的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突出上述能力的通用性,一些州专门制定了跨学科的能力标准。如密苏里州公立学校的跨学科的标准就有四项:学生应该学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实现对信息和理念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够在课堂内外都具有与他人顺利交际的能力;能够认识和解决问题;独立地做出决定,并且能承担作为社会员的责任。强调共性的、跨学科的能力包括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专业性各级教育标准是通过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业团体或研究机构主持制订的。这些团体和机构吸引了有关方面的广泛参与,有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学科教师,还约请政治家、企业家和家长参与这项工作。标准制订前后,均要广泛征求意见,以求标准具有代表性。例如:国家有一个资助项目叫“从学校到工作”,专门研究企业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关系,劳动部甚至编了一套通用的技能要求——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合作的技能、应用知识的技能、继续学习的技能,国家和州在编制标准时显然考虑了工业界的这些要求。在如此广泛参与下制订出的标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4.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国家标准对地方来说只能是参考性的、自愿的。联邦政府要想用一套标准影响各州的教育改革,必须依靠各州的配合,要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处理同各州的关系。联邦政府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编制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是框架性的,而非具体的。实际上许多州的课程标准至多提到年级目标层次,至于各年级的标准及达标的具体方法还要靠学区进一步具体化。如此,各级的教育标准既加强了统一性又保持了地方特色,这符合美国的国情。
同时,为了推进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联邦政府在制定标准的同时也抓了评价方面的改革。克林顿总统提出,联邦教育部应建立一种新的考试机制,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标准的达标情况进行测试和比较,通过测试,确切了解学生是否学到了基础和核心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国家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出全国学生质量的形势及不同经济阶层、不同民族差异的情况,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州的评价工具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为学生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的水平。学生考核成绩一直不理想的话,将会影响学校的生存问题。密苏里州根据考试情况,将学校分为优秀、认可、假定性认可、不认可四个等级,获得后两个级别的学校若不设法改造的话,将被取消。
新评价工具制定的原则是要尽可能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程相匹配。也将从过去重知识记忆的检测转为重能力表现的检测。如作文考试从过去主要是检测词汇、拼写、语法,转变为主要检测文体的运用、文章的逻辑结构及流利性等广许多州的州级考试当中,虽然仍采用一些多向选择题和判断题,但已不再是唯一的考核形式。而且,各州在设计考试时开始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技能,不只是检查学生是否
二、课程标准的完善: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的课程标准及评价方面的改革在一些方面虽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但就整个情况而言,未来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变化情况将取决于以下问题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解决。
1.能否解决好课程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课程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数量问题;据分析,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累计达两百多个,他们包含的次级标准更是多达3093个。如公民和历史学科的次级标准分别是427个和407个。不少学校已经感到实际的教学时间难以用于课程标准的达成,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在减少课程标准和增加教学时间之间做出选择;二是类型定位问题。对课程标准应以哪一类型为主体,尚无一致性意见。通常认为单纯采用课程标准的方式较为不利,无法给教师教学留下发挥的空间。矛盾主要集中在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上即对于课程标准是基于内容还是基于表现尚存在不同意见。由于对标准类型的表述和界定不同,往往给教学评价带来问题。现在已经有人提出要将两种标准结合起来,先明确内容标准,再辅之以表现标准;三是差异性问题。在课程标准的界定上,不同课程标准在等级和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尽管全国和州级课程标准绝大多数强调过程、特定事实或知识的应用、学科内容的综合以及交流技能的培养等,具备许多共性,但在内容、重点、精确程度和特征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
2.能否解决好联邦与各州在课程改革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方面的共识问题
从过去的改革看,由联邦直接推动和资助的全国性课程标准制订的进展是较快的,而当课程改革扩及各州时,进展就大不顾畅。最为明显的是,至今仍有近2/5的州并没有在课程框架和相应领域采取实际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州对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有不同的看法,对全国性课程标准的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使各州与联邦在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将是课程改革能否在全国范围推行和实现的一个关键。
评价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推行全国性课程标准和各州课程框架的手段,又是检查二者在实际推广中是否取得成效的途径。因此,它被视为课程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1991年9月,美国前总统布什在《财富》杂志主办的教育高峰会议第四次年会上,在呼吁建立全国性的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提出要编制全国性的评价标准和更有效的测验。1994年3月,克林顿总统签署题为《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an Act)的教育改革法案时也提出了建立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和测验标准。不过,由于国会和“全国教育目标领导小组”反对联邦直接介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评,全国教育标准和测验委员会在推行这方面的改革时,倾向于由各州或数州合作去发展和管理这类评价。显然,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利于强化全国性的测评标准的,进而也不利于推广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和使课程改革整体化。因此,课程改革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联邦和各州在评价领域的改革方面能否取得一致意见和作出实质上的改变。
3.能否解决好新标准和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新标准能否贯彻执行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拥有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达标的教师队伍。联邦政府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规定:到公元 2000年所有教师都必须接受师范教育并参与发展专业的继续教育活动;都有机会获得为教学并培养下个世纪的美国学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所有教师都要使用新教学方法?新评估方法和新技术,以便教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如何改造现有教师队伍,用什么方法吸引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国家级教师资格的考试,谁来培训,这些都是各级行政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还存在提高标准与“没有饥饿感”的孩子的适应问题以及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的抱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