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课堂教学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开展创新教育一定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创新教育 实践与探索
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采取科学艺术的创新性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塑造学生创新品格的新型教育。课堂教学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一定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创新教育提倡了好多年,在理论上大家都表示赞同,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因而,有必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如何把创新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决不能空喊口号,要在继续研究创新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创新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来。
一、注重学科历史考察,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抓起。因为知道了一个学科过去的发展,就容易了解该学科今天的发展,进而也就可以预测该学科明天的发展。使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学科历史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握创新方向的突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课程的内容:
1.适当介绍该学科发展的昨天,唤起学生创新的愉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到一种理论时,可以充分介绍该理论的形成条件和人类对该原理的认识过程。通过教师恰当地对该学科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史料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起发展的观点,破除对教科书的迷信和对发明的神秘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从而大大激发其创新欲望。
2.适当介绍该学科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引用该学科今天发展的情况,介绍一些新发现、新进展,贴近学科发展的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贴近社会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贴近学生成人成才的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这样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的实用性、价值性有初步了解,而且可以为学生今后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适当介绍该学科发展的明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展示该学科明天发展的美好前景、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今天还无法解决的前沿难题,力求把该学科的问题讲得深一些,讲得有探讨的余地。不追求用一、两句话概括思想观点,而追求思想的展开程度,只提问题不做结论。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对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知识并不是人们都已经确定好了的现成结论的集合,而是永远处于发展状态的广大领域;不只需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而且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索、去发展。
二、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情感
1.要把激情带入课堂,使学生产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一般是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显性意向。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以自己对本学科的热情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这是教师的最高本领。不难想象如果学生对知识兴趣不大,决不会主动参与学习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对新课导言的精心设计和科学巧妙的设疑,引而不发的教学技巧,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创新兴趣。
2.把鼓励带进课堂,使学生受到创新的激励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让人们重复某个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没有什么比指责更能伤害人的创造性。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眼神、用语调、用微笑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即使对学生不成熟的想法,甚至非常可笑的观点也要给予大胆的肯定,而不要加以指责。教师要做创新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过程,是加强问题深度、探索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才是一堂较成功的课堂教学。
3.把趣味带进课堂,使学生感到创新的乐趣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一个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情”是外界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体验。如愉快、满意、喜爱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因而,教师要善于不教而教——即让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轻松愉快地受到了教育。为此,教师要努力把握相关知识的趣味性,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情趣,收到寓理于趣,趣中生智,以趣培志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概念,广联博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逻辑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系统的概念。逻辑思维一般都是凭借概念,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而概念的形成往往都要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一过程,因而,教师可利用本学科的概念,按照知识体系,遵循客观规律,应用逻辑关系,指导学生综合分析,合理推断,使学生学会推理,逐步掌握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既有益于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深刻化,也利于学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
2.借题反思,摆脱定势,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思维品质的批判性是指关于独立思考问题,勇于提出独到见解,敢于批评错误结论。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认识的进步、思维的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可借助于思考题,从知识和思维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反思。第一,题意是否清楚;第二,方法是否得当;第三,答案是否正确。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不被现象的表面性所迷惑,不为知识的特殊性所左右,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依靠集体的智慧,深化所学内容,以促进灵活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多向思维的良好品质。
3.课题牵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索性
思维品质的探索性,是指善于多方探本溯源,寻根问底,讨论分析,解决疑难。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可在社会中寻找一些和社会、生活、作战等急需解决的课题,带领学生一起攻关。这既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利用实际问题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创新的意志。
为了培养探索性品质,还要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