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当今世界,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在近几年经历了最快速的发展。然而,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攀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同时由于能源大量使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现行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能源政策无疑给节能雪上加霜。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调整市场政策对于节能的重要性。
关键词:节能;能源效率;政策
一、前言
当今的能源政策往往陷入只关注如何提高能源供应的误区。相对于能源节约计划和以税收为基础的能源效率基准,政策制定者们更倾向于火电站、高压网络和石油存贮这些工程。而这些政策是无效的,最终使政策制定者们意识到对能源需求一方的管理更加容易而且成本更低。
尽管政府管理哲学和能源系统的所有制与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能源需求的水平和结构方面政策制定受到限制。仅仅在十几年前,欧洲大陆的能源绝大多数输入公共产品,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以公平的价格买到。与此同时,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逐渐有了以市场为基础制定能源政策和能源市场自由竞争的观点。很明显,需求一方并未像供应一方受到重视。原来的石油是公共产品的观点被最小的市场干预所取代。然而,被经济学家所建议的税收政策也被注入水分,特定的企业和大多数消费者被排除在外。事实上,欧洲成员国针对税收政策开绿灯的情况采取了措施,但无一例外都包含了重要的例外对象。
除了税收,以外的其他方法常常碰到更多反对,除非他们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并且不严重触及需求方的结构和质量。干预需求方的恐惧并不与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的采纳相一致。一个综合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对能源的需求方和供应方同等重视。根据国际政策观点,市场仅在考虑供应安全、公平可得和环境的政策目标在最低可能成本实现时才有效。为了使市场按照这种方式运行,能源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详细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文中,学问将以各种方式来理解。首先,有一方面关于如何从过去经验制定政策,例如反馈、控制、评估和分析;其次,在政策工具中有一种包含学问的各种情况和结果的观点,如通过清楚的培养学问或者通过考虑技术发展和部署中所谓的学问欺骗。
作为强调学问重要性的直接结果,明显的考虑到重塑市场的尝试,关于测量和观察的问题也变得非常重要。市场重塑仍可以被认为是许多政策制定组织的新方法。结果是政策的控制观点和体系不复存在和仍需许多优化。考虑到以上关于学问如此重要的观察,对合适测量和观察的需求是非常明显和紧迫的。
二、重塑市场
能源效率专家、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们对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的怀疑超过了相关专家对可替代能源政策或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怀疑,如英国议会对能源效率经济政策的讨论。许多能源效率政策使我们积极地相信可以交易的证书体系可以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因为它暗示了公共资源的稀缺性。然而,令我们不安的是,许多证书体系推动者们似乎并未抓住合适的稀缺框架的本质,其结果是不仅需求受到抑制,供应也受到抑制,使得稀缺性产品变成匮乏产品。对于匮乏产品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广泛的交易体制,因为交易只以例外发生;相反,不合适的框架也能导致相反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如果商品目录和控制机制不完全就会导致目标商品的稀缺。本文充分论证了当考虑到可以交易的证书时,证书体系比可选择工具更有效时应被合适的调查。
重塑市场也同样意味着某些事情,而不是介绍可交易体系。他可能与重塑财政刺激系统或政策有关,这种政策使研究与发展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使市场介绍和效率目标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通过观察市场上各种改革和工具,我们有一种观点,关于整个有价证券的反映是非常可取的。
(一)根据客户的市场
1、能源运送市场;
2、工业能源高耗者;
3、其他大型工业使用者;
4、大型的各种地区服务商;
5、建筑和房地产部门;
6、小型和中等公司;
7、农业;
8、运输;
9、家庭;
10、公共部门。
作为供应一方的能源运送市场之所以被提到是因为它的特性,如定价、产品转移等对于用户改善能源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能源供应商有着销售战略,这种战略主要瞄准使现行的箱子里的能源尽可能便宜,那么能源节约政策将更加难以实施。对于2、3、4组,决定是理性的。小中型公司和6、7、8组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时间和决定者的知识不全面,当然还有可能遇到资金问题。家庭与商业用户是非常不同的,意思是决定和动机基础结构上是本质不同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家庭通过器具消费能源。因此,任何严重的超过边际变化的尝试都应与商品供应链连接起来。作为用户的公共部门有很多方面,一个普遍特点是传统的公共预算程序使得在能源效率方面的投资受到挫折;另一方面,公共部门经常被期望作为榜样。运输部门有着自身的复杂性,至少是由于运输部门与政策的相互影响,这种政策对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占松林,韩青苗,刘长滨.基于行为选择理论的建筑节能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韩青苗,梁俊强,张洋,占松林.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需求分析.建筑经济,2009.2.
[3]任邵明,郭汉丁,续振艳.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分析与激励政策.建筑节能,2009.1.
[4]郭振波.商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市场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