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校本教育研究堤为了学校发展、立足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一种开放式、发展性教育研究实践活动,是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而生发的一种学校教育研究策略,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质形象、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举措。校本教育研究具有本土性与针对性、主体性与多元性、现实性与实效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点。开展校本教育研究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校本管理,搭建交流平台.注重督导评价,狠抓教研队伍建设。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由点到面、由实验到推广的关键时期,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制度保障;是实施 “ 科研兴校 ” 策略、建设学校办学特色和提高学校品质形象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对于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校本教育研究的内涵
校本教育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研究策略,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而提出来的。在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并没有 “ 校本教育研究 ” 这个概念。近年来,人们对校本教育研究进行了理论框架的准备和实践操作的探索,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校本教育研究仍然是新生事物。为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校本教育研究的科学内涵就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英文中的 “school-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是指 “ 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 ” 。其研究对象是基于学校的所有问题,不仅包括教育教学问题,而且包括与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就其研究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课题是由专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的专家主持;只有当研究课题涉及中小学时,与其相关的中小学教师才参与其中,而教师的这种参与呈显出被动的特点,难以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对校本教育研究内涵的认识,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有所不同。自 20 世纪 60 年代 “ 教师成为研究者 ” 开始在欧美兴盛到 1975 年 L .斯腾浩斯 (L_Stenhouse) 提出 “ 教师即研究者 ”['' 的概念, ‘ 教师行动研究引起了教育界的特别关注。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引用并实施 “ 教师行动研究 ” 。特别是自 2001 年 9 月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 科研兴校 ” 的热潮, “ 校本行动研究 ” 、 “ 教师即研究者 ” 成为课程改革十分响亮的口号。随之, “ 校本研究 ” 、 “ 教师行动研究 ” 、 “ 教育行动研究 ” 、 “ 教师研究 ” 、 “ 校本教育科研 ” 、 “ 校本教研 ” 、 “ 校本教育研究 ” 、 “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 ” 等概念和有关校本教育研究的学术专着、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纷纷问世。
何谓 “ 校本教育研究 ”? 我们在给 “ 校本教育研究 ” 下定义时,必须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 校本 ” ,意即 “ 以校为本 ” 、 “ 以师为本 ” 、 “ 以生为本 ”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 为了学校
“ 为了学校 ” 是指学校应成为变革和发展的主体,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改革措施等都要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课程改革工作重心的下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强调校本教育研究,也就是学校教育研究要回归学校、回归教师,要求我们从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成长出发,把研究视点从课程的框架、体系转向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置于校长和教师反思、研究、改进的视域 ( 涉及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主体研究四大范畴 ) 之中,以使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到实处,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变革和发展。 2 基于学校
校本教育研究的对象直接产生于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基于学校文化重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为了学校发展所制订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均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教师是校本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校本发展的主力军。 3 在学校中
校本教育研究必须植根于学校的现实生活,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所有教师认同并参与其中,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 为了学校 ” 、 “ 基于学校 ” ,必须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促进学校的个性化、校本化、特色化。由此可见,校本教育研究即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教育研究活动。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育研究绝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范围内的研究活动,而是以某学校为中心连校成片、全方位、网络化、开放式的研究活动。
综上所述,校本教育研究是指中小学校从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所进行的研究活动。校本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手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校本教育研究的特征
校本教育研究的特征,归根结底是由 “ 校本 ” 所决定的。 “ 校本 ” 的基本含义 ----“ 为了学校 ” 、 “ 基于学校 ” 、 “ 在学校中 ” ,也正是 “ 校本 ” 所赋予的科学内涵,它亦决定了中小学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1 本土性与针对性
校本教育研究立足于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 发现问题一确定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 ” 始终是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式。校本教育研究是在学校进行的,因而 “ 问题 ” 凸显了校本特色。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切实解决学校客观存在的、具有本土性的一些问题,这是校本教育研究最基本的范畴。
要把校本教育研究落实在常规的学校教研工作之中,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常规教研工作。常规的学校教研工作如教学研究 ( 包括备课、听课、评课、教学观摩等 ) 、经验交流、学术报告、教师论坛、学术年会、论文评优等,都要采取以校为本的研究策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注重研究的针对性。相对于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教育研究工作来说,课题研究也应遵循以校为本的原则,选题要小而具体,凸显针对性和操作性,切忌贪大求全。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而在于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校本教育研究活动中追寻并偏爱那种 “ 贴身式 ” 的 “ 微型课题 ” 研究。 “ 微型课题 ” 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为自己而研究;以行动为引领,为行动而研究;以经历为载体,为经历而研究;以表达为需要,为表达而研究。微型课题研究不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它针对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它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问题何时发生即何时研究;它无需固守 3 年或 5 年的研究周期,问题在何时解决,在此时自己就可以结题,呈显出一种 “ 短、平、快 ” 的研究形态。
校本教育研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外加给学校的一项任务,而是学校工作份内之事。与学校外部的校本教育研究热潮相比,中小学内部对校本教育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学校把校本研究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寄希望于上级部门或有关专家提供现成的操作办法和具体指导;有的学校把校本教育研究与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有的教师对校本教育研究存有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校本教育研究如何实施 ? 笔者认为,校本教育研究的操作模式应该在学校内部生成,在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生成;校本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应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构建和完善。 2 主体性与多元性
校本教育研究的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但为了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专业引领,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度,中小学教师仍需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建立持久而固定的联系,因而研究人员具有群体性和多元性。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校本教育研究制度的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小学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必须以研究者的角色去思考和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的诸多问题,这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教师参与校本教育研究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思考、讨论、改进后形成研究设计;亲历和参与研究过程。
建立一种立足于学校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以促进教师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课程改革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的引领,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亦离不开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由此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主体的群体性和多元性。 3 现实性与实效性
校本教育研究把追求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校本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完善自我、专业成长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建立新的秩序,对教学常规和管理常规进行改革。比如,为了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哪些教学常规应该改进 ? 教学管理如何变革 ? 学校中人与人、学科与学科、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 等等。当前,学校一级的教育研究尚缺乏基本的制度规范,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营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构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研讨和共谋发展的研究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师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困惑和问题依然不少。部分教改实验区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相当部分实验区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国家级或省 ( 市 ) 的培训,所接受的 “ 通识培训 ” 、 “ 学科培训 ” 往往层次较低,效果不佳。另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教学层面的问题,如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给校本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以校为本的、富有实施策略和活力以及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机制和制度,就成为广大中小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由此,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呈现出现实性、实效性的特征。 4 开放性与发展性
校本教育研究主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以实现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宗旨,着力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采取案例研究、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等研究形式,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进修培训相结合;通过教师的 “ 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一再实践 ” ,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 “ 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 ① 校外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育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可以确保校本教育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这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三校本教育研究的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需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做支撑。当前,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构建校本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和支持性环境体系,中小学校必须切实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强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积极搭建校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注重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狠抓教研队伍建设,着力为校本教育研究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l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中小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让教师参与其中。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一般包括教研活动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片 ( 区 ) 协作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等等。 “ 教研活动制度 ” 强化 “ 思、评、议 ” 的实践范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开展自我反思、 “ 一课三议 ” 和 “ 三课一评 ” ;坚持日有回顾,周有反思,月有总结,学期有汇报。 “ 教学管理制度 ” 要求做到每周有一次教学后记,每季度有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有一节研究课,每学年有一份经验总结、《 “ 课例 ” 研究报告》或论文。 “ 片 ( 区 ) 协作制度 ” 注重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加强片 ( 区 ) 学校间的合作与互动,开展集体备课、 “ 课例 ” 研讨和课题研究,发挥教研活动基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 师资培训制度 ” 着力为教师提供充分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学习、观摩、考察活动,学校要尽其所能为校本教育研究提供所需的经费、场地、专用教室等。建立和创新与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是教育研究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2 强化校本管理
立足学校,从 “ 外控式管理 ” 转向 “ 校本管理 ” ,从控制、协调转向开发、促进,着力增强校本管理的实效性,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育研究的环境支持和组织保障。全面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是要建立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管委会,加强对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活动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由片 ( 区 ) 学校教科室主任组成,统筹、协调和组织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经验交流活动和研讨会,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片 ( 区 ) 的枝 I 本教研资源,为片 ( 区 ) 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讯服务;三是要建立校本教育研究领导组,由主管校长牵头、教科室主任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和管理,总结、推广校本教研的经验;四是要建立学科校本教育研究小组,规划学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县 ( 区 ) 、学校两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组的研究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督促教师自主进行自我反思,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3 搭建交流平台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是校本教育研究的 4 个核心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及良性运行,有赖于教师、校际和片 ( 区 ) 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帮互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把县 ( 区 ) 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 “ 土专家 ”[4] ,让其担当专业引领的重任。专业引领主要表现在由观念先行转向实践可行,由观念的 “ 通识培训 ” 转向学科的 “ 技术培训 ” ,以使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 “ 沙龙 ” 、学术园地、虚拟教研网络平台等形式,在学科组内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推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之间的同伴互助,注重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交流、探索和体验;用案例推介服务于学校,把案例推介作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服务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通过抓案例、讲案例,强化案例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用典型案例来提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新课程的全面反思,不仅要对新课程的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新课程的理论进行反思,努力缩小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发展和完善新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县 ( 区 ) 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片 ( 区 ) 教研室应成立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通过举办教导主任论坛、组织现场观摩研讨会等,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着力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4 注重督导评价
对于校本教育研究的高效、有序开展,督导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督导评价为杠杆,加强督导评价,转变职能,建立和创新相对开放、教师广泛参与的共同决策机制和制度,促进校本教育研究评价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从督导评价入手,更新教研评价观念,注重 “ 人本评价 ” 、 “ 开放评价 ” 、 “ 动态评价 ” 、 “ 服务评价 ” 和 “ 发展评价 ” ,有效地推动校本教育研究,切实保障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县 ( 区 ) 教育局每学期、每学年要就校本教育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项督导,学校要把教师在校本教育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和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对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重点应放在校本教育研究的整体推动与发展、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品质的提升和特色建设等方面,以促进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 5 狠抓教研队伍建设
加强校本教研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开拓性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校本教育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是推动校本教育研究和增强校本教育研究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科研型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理论素养,包括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其他的相关理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组织科研、信息资料的加工筛选、开拓创新和言语表达的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科研道德意识,除了具有基本的师德修养外,还应有严谨求实、顾全大局、合作互助等意识。科研型教师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要善于在校本教育研究的共同体中坚持民主平等、集体协作、互帮互助;要加强学习,参与培训,苦练内功,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