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升本”制度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职“专升本”制度实施的积极因素,分析了近年来高职“专升奉”热潮形成的原因,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以及引发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是:导胜于堵,应坚持高职培养目标,建立“专升本”疏导机制,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发挥有利的导向作用,适度发展本、研高职教育,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升本;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部份省市开展了高职院校在校生或毕业学生的升本科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专升本)的探索和实践。选拔优秀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受到了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及社会的欢迎,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性质与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既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属性,又能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高职“专升本”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符合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被确定为现代教育理念,如何把理念贯穿到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专升本”这一教育形式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精神,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积极探索,也是建立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性桥梁。
(二)符合社会发展和高教结构调整的需要
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层次上移,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给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类型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向更高层次延伸。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现行用人制度、就业制度的改变,家庭、社会都要求专科生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科生比任何同龄人有着更强的升学愿望。“专升本”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和高教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也经历了由专科向本科延伸的过程。如美国在1969年开始授予职业技术学位;英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以多级职业资格证书取代各级学历(学位)证书,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机会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德国、法国、韩国等也都分别建立了类似的学位授予体制;我国台湾地区自1974年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目前已发展成为上至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技术教育体系。综合来看,世界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普遍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并且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基本接近同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之半,同时他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正朝着高层次、复合化方向转移。
(四)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的改善
“专升本”满足了受教育者升学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在过去,学生只要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人生的目标就基本完成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即使是高职高专学生也是如此。“专升本”为高职高专学生树立了高考后的又一奋斗目标,从而使他们更加刻苦攻读,这在客观上的确也起到了提升学风的作用。
(五)有利于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生存空间
高职高专的实际社会地位不是很高,很多家长
都不愿让孩子就读这类院校。比如,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抱着“怎么也要上个本科”的想法,甚至部分估分较低的考生也根本不考虑填报高职高专志愿,直接准备复读。在普通本科院校一再扩招但录取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下,“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继续求学发展的明智选择,这样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困难.也有利于我国高职高专这一教育层次的发展。
二、高职“专升本”的实施引发的问题
(一)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一定冲击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表明了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是未来人才队伍的主要增量来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和技术支撑。高职教育的定位取向和发展空间不同于普通教育,两类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力结构、智力类型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培养方法、培养目标不同。目前专升本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升的是学科教育体系,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专升本以放弃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代价。二是专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范畴,导致了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加剧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失调。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在一些学校充当了类似“高考指挥棒”的角色,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有的学生把“专升本”考试和学习看得很重.却忽视自己专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训,降低了对实践、实训环节学习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把提高升本率看作是重要的形象工程,而不是把精力投入到办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上.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存在知识结构衔接不畅问题
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有过类似的基础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后存在前后课程知识无法衔接的问题,最终达不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方面理论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由于职业教育的缩水或走样,在接受具有合格教学质量的职业教育的权益方面得不到保障,使得这部分高职学生毕业时的市场竞争力、个人对回报率的预期值等大打折扣。
三、完善高职“专升本”制度的对策思考
针对“专升本”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2月出台了一项政策并以通知形式下发到各省市,《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同时严格规定普通专升本学生的学费标准,各高校不得借专升本的名义进行高收费、乱收费等等。旨在规范管理,但压缩“专升本”录取率并给出一个5%的限制,笔者认为不应单纯强调控制规模或压缩比例,而应合理疏导,指明方向。
(一)坚持高职培养目标,建立“专升本”疏导机制
现行“专升本”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过于注重升本考试.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应考准备上,不能完整地完成学业,有的甚至不参加实习实训活动。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也不得不削弱职业技术课程,以应付学生“升本”的需要。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偏离高职教育方向。因此,要解决好“专升本”的问题,理智的态度是“疏导”而不是“堵塞”。第一,高职院校要保证学生能获得“必要”、“够用”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要求专升本的高职生,全面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必须参加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三,抓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增加就业吸引力。要降低专升本的热潮,关键是在扩大就业率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只有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就业生和升学生的正态分布。
(二)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发挥有利的导向作用
现行高职“专升本”的选拔办法是统一考试录取。所考知识应当都是高职阶段必需掌握,所有高职生应知应会的,不至于加重学习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升本考试的选拔导向作用,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合理把握试题难易程度,减轻考生压力,使其能安心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必要的实践环节。二是注意考察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考试科目上,如有可能,还应增加技能测试。三是改革考试选拔形式,实行学校推荐加考试的选拔办法。凡申请升本的高职生须经所在学校推荐方可报名参加考试,所在学校须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包括课程学习情况,特别是实践环节完成情况,择优推荐。
(三)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度发展本研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的主观现状制约着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在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把高等职业教育的
层次定位在中专、大专水平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如果把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仍只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落榜生”的渠道,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如何发展本研高职教育呢?第一,加快专业学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步伐,试行高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打通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间的通道,促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第二,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第三,积极扶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允许一些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比较突出,积累了较多的办学经验,可以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发展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实现自我循环。
总之,“专升本”教育有利于劳动者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利于高层次高职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形式和办学效果应当得到肯定。然而这一教育形式目前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应当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合理引导,改革现行的“专升本”制度,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鲍 洁.高职“专升本”课程衔接的分析与探讨[J].职业术教育(教科版),2003(31):39~41.
[2]张 劲,陈小亚.高职“专升本”教育的需求分析与实施方案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3):22-25.
[3]陈和良.对高职学生专升本“热”的冷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47-50。
[4]周国平.对调整“专升本”政策的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6,5(4):53-56.
[5]教育部.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N].京华日报.2006-02-16.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