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阅读课,把握住什么>正文

阅读课,把握住什么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 阅读课,要侧重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既要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住四点:阅读定位要“准”,预习指导要“细”,朗读训练要“重”,读写结合要找到“点”。
  【关键词】 定位 预习 朗读 结合点
  
   作为语文老师,大家可能都有同感,一篇阅读课文教完,口干舌燥,殊不知学生掌握几何。笔者曾对我校五年级七个班一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如何表达思想感情,阅读方法的迁移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评价,检查结果不尽人意。有些学生竟连课文都没读得通顺、流利,更谈不上去理解课文,形成语文素养。这种窘境,每每引发我不断地思考:我们的阅读课,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静心思考,慢加梳理,我将其归纳为三大缺陷:①教学目标比较宽泛;②我们部分老师教学的过程基本上是按照教者的预设(即教案)进行,不能根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断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③课堂教学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到处抓,到处都想讲,效果低下。那么,阅读课,我们该把握住什么?
  
  1 目标定位要“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清楚所在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阅读课,则侧重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要抓“两个回合”:既要指导学生抓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将教学目标定“准”,我们的阅读课教学就会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2 预习指导要“细”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是阅读课教学的关键环节。作为教者,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式的预习指导。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顺序。可以让学生在书中做批注,适时写下读书的初步感受。
  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可以放在课外。课堂上学生的预习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有了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对课文预习透了,就会缩短我们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
  预习中鼓励学生找“疑”。在预习时,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画、边批、边写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自读过程中解决课文浅层次的内容,用慧眼、慧心去寻找课文中让自己产生疑惑的地方。教者要适时发现学生的“疑”,从学生的“疑”中找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3 朗读训练要“重”
  时下,绝大部分老师早已抛弃了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路”,但在教学中也有老师生怕讲不清,讲不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仍有教者掌控,走的是“带着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路子。由老师提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朗读课文。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者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质疑、问难,去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提问在于导向”,教者要改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朗读。在教学《师恩难忘》一文倒数第二节时,我抛出了一个导向性的问题: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节,边读边思考: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抛出,既放开了学生阅读的手脚,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课文内容,又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需求。
  读的“目标要明确”。初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将课文通读、通顺,精读课文就是要学生仔细地读课文,揣摩探究、咬文嚼字,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在精读时,可以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诵读等多种方法。要将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通过理解、感悟把课文逐步读得既正确、流利又很有感情。
  
  4 读写结合要找到“点”
  要让学生掌握的一般技巧、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单单靠作文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课教学中,教者要找到精当的读写结合“点”,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仿、练,形成一定的能力,为学生的“创”做好铺垫。
  学习文章的顺序。有许多阅读课,课后都要求学生能在自学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要求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这样的安排亦包含着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在写事的文章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且做到有详有略。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这需要教者能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去用心品味。如教《寻隐者不遇》一文,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全诗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为体现这一中心,诗人主要抓住对话的形式一步一步反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对话。教者要借此训练学生如何进行对话,对话时该注意什么。这样,以文本为媒介,既学习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又学到了的方法(对话描写)。
  发挥想象,随堂练笔。作为教者,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练笔,将阅读中掌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虎门销烟》一文,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项练习: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练笔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林则徐虎门销烟有怎样的重大意义?这样的总结性提问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再问:销烟前,你仿佛看到什么?销烟时,你又好像看到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文本产生外延。学生有感而发,有情而生。最后,我又问:你想对林则徐说什么?让学生说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功绩,表达对林则徐的敬仰之情,抒发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豪情壮志。
  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住阅读课教学的特点,我们的阅读课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