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浅谈小班幼儿教师性别认同教育价值理念探析——以西南地区六所幼>正文

浅谈小班幼儿教师性别认同教育价值理念探析——以西南地区六所幼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小班幼儿 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教育 性别认同偏差 价值理念
  论文摘要: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小班幼儿处于性别认同的形成和模仿学习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西南地区六所幼儿园小班教师的深度访谈,分析和探讨了教师对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价值理念,以期构建出一种合理有效的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认同有两个方面的定义:一个是以性生理为依据,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一个是以社会性别为依据,海登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意指个人认同他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其他学者对性别认同也有一些观点,但总体来说,基本都是基于这两个依据来定义的。性别的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间,三岁是儿童性别心理发展的开始。所以三岁是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的开始,也是他们形成正确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相关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树立正确的性别认同是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的重要内容,若引导不良,则可能产生性别识别障碍。因此,在小班开展幼儿性别认同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教师作为施教者,在幼儿性别认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幼儿性别认同是持怎样的价值理念,采取了怎样的教育方式呢?笔者尝试用教育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中的开放式访谈法,具体采用了个别访谈和小组焦点访谈两种形式。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目的性抽样”是本研究的主要抽样策略,按照研究的目的抽样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由于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六所幼儿园为例,所以进一步采取了“强度抽样”的具体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所观察和访谈的数所幼儿园进行分析,发现这几所幼儿园或多或少出现过幼儿性别认同偏差现象,教师对此的态度也有一定差别,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和强度,教师的性格也比较亲切、友善,能较大程度理解和配合研究者。
  (二)收集资料的方式
  笔者对重庆和成都6所幼儿园的6位小班幼儿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具体访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个别访谈和小组焦点访谈两种形式,对3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用录音笔记录。对另外3位教师进行了小组焦点访谈,以录音和纸笔记录相结合。访谈教师的具体信息见下表:
    
  三、教师关于小班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价值理念分析
  (一)教师对小班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价值认识
  1.小班阶段是幼儿形成性别认同的重要时期
  参访教师一致认为小班即3岁左右是幼儿形成其性别认同的重要阶段,用A1老师的话形象地说就是:“三岁是个‘坎’。”教学经验较丰富的A3老师也认为从小班开始,幼儿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婴班不行,婴班的分不清楚,到了小班就逐渐分得清楚了。”B1老师认为一般幼儿在小班下学期已能够分清楚男女了:“他们说不出来,但心里面晓得,他们知道女孩要穿裙子,扎辫子,男孩要站着撒尿。”可以说,幼儿在小班阶段逐渐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尽管这种意识可能是肤浅的,但他们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一点上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2.少数小班幼儿存在着性别认同偏差,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
  本文探讨的性别认同偏差,是指幼儿表现出与其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并不是指幼儿出现了性别认同障碍或异常是幼儿在性别认同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类现象,在Al老师班上存在着几例:“我们班的男孩东东,有一次穿裙子来幼儿园,我们问家长怎么回事,家长说东东一直闹着要穿裙子,不给他买就闹,家长实在没办法就给他买了裙子。举举上厕所小便,都要蹲着撒尿,跟他晓男孩子要站着撒尿,他宁愿憋着也不去撒尿,实在憋不住了,才去厕所。”但这类现象在其他老师班上并不多见,只是很个别的现象,A2老师的班上也曾出现过女孩学男孩站着撒尿的现象,A3老师和B2老师在分男女排队的时候会有一两个幼儿站错队。A1老师之外,参加访谈的老师都认为就整体而言,这类现象是很个别的现象。
  3.性别认同教育很重要但不必有意识地专门开展
  老师们都认为小班幼儿性别认同教育是重要的,但除A1老师之外,其他老师都未有意识地专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正如A3老师所说:“不是你今天问我,我还没有想过有意识地教他们这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又觉得我在让他们分清楚男女,小孩刚上小班的时候,我会一个月不上课,教他们生活行为习惯,讲男孩该干什么女孩该干什么。”B1老师和B2老师也说:“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已经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了。”这类让幼儿分男女排队或者拿玩具等有助于幼儿形成性别认同的活动很多都不是有意的,更多是为了便利或其他因素,正如B3老师谈到的:“拿杯子的时候,我让小孩分性别去拿,但是这时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做,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方便才这样的。有时候我会说,第一组的小朋友去拿杯子,有时候就让男小朋友去拿。很多时候我都是无意识地做。”当然,这也跟几位教师班上未出现明显的幼儿性别认同偏差有关,A1老师班上出现性别认同偏差的幼儿较多,同样是分男女拿杯子,A1老师就有意识地分男女去拿。

  (二)教师对影响幼儿性别认同形成的归因分析
  1.模仿是影响幼儿性别认同的重要因素
  A1老师就东东穿裙子的事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发现东东的姐姐经常穿裙子,东东觉得姐姐穿裙子很漂亮,就吵着外婆给他买裙子。A1老师认为,东东出现性别认同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模仿。当笔者就这个问题与其他老师探讨时,他们也谈到了模仿因素,B2老师说:“可能看到其他女孩子穿裙子他就要穿,为什么他们能穿我不能穿?”而B3老师的话较有代表性:“小朋友要穿裙子可能是看到女孩子穿裙子比较漂亮或者看到老师穿裙子,所以我觉得那个小朋友穿裙子有很大的模仿因素在里面。”谈到班上女孩子学男孩子站着撒尿的问题,A2老师认为这是单纯的模仿。“因为当时她妈妈就说,她以前不会,上幼儿园后就站着撒尿了我觉得她是模仿,因为她在家不会,到幼儿园就这样了。她其实是可以分清自己的性别的。”
  2.年龄和生活经验影响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
  在小组焦点访淡中,三位老师认为性别认同偏差的现象在小班有,到中班和大班一般就不会有了。B3老师对此的解释是:“我觉得孩子的性别认同是在生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它可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B1老师认为:“毕竟是极个别的娃娃出现偏差,大部分娃娃都晓得,不用老师提醒,他长大以后旁边的娃娃都会提醒他,他慢慢长大懂事了,经过周围环境长时间影响还是会变回来的。”A3老师和B2老师也持这样的看法,当然,这只是一种乐观的看法。Al老师则认为:“如果这段时间没有及时纠正,到大班了就很难改,我们幼儿园有个老师的孩子到大班的时候,说话还像女孩子一样,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想了很多办法费了好大的劲才纠正过来。”A2老师也认为如果对幼儿出现的性别偏差行为不及时纠正,幼儿“很可能在生活态度和性格上女性化或者男性化”。
  (三)幼儿性别认同教育应采取的方式探讨
  1.将性别认同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尽管大多数被访者所进行的性别认同教育是无意识的,但是其教育方式是多样的,分男女排队,拿杯子,取玩具,上厕所,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性别认同教育存在,教学活动中也有涉及。A2老师曾开展过“认识我自己”的主题活动,以展示图片的直观教学方式教幼儿认识自己的外形和性别特征:“教学都比较直观,你跟他说男孩还是女孩,给他出示两张比较典型的图片,比如女孩子扎着两个辫子,男孩子短头发,有时候还会延伸到女孩子可以穿高跟鞋。”但老师们一般都没有把性别认同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包括A1老师在内都一致认为“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在集体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是最好的方式”。B1老师认为:“除非是很个别的情况,孩子这方面特别困难,才会形成主题式教学。”B3老师的看法是:“其实,对小班而言,专门拿一节课给小朋友讲男生什么样女生什么样没有必要,有意识地在生活当中贯穿会比较好,在集体活动的时候,比如我们的奥尔夫,就会请女小朋友先来表演,再请男小朋友来表演,反正就是在口常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将男女区分开。”除了A1老师,老师们都认为不用在幼儿园小班刻意强调性别认同教育。
2.家园合作
  老师们认为当孩子出现了性别认同偏差的时候,应尽快与家长沟通,用B1老师的话说,“无论老师怎么引导怎么教,家长不配合是不行的”。B3老师认为,在性别认同教育方面,“家长的教育占主要因素”。A1老师也认为,家长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影响也是最大的,家长对幼儿性别认同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种地位改变不了,我们教师做的肯定有限,主要还是靠家长。”针对班上有性别认同偏差行为的幼儿,A1老师主要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把举举蹲着撒尿的情况跟家长说了以后,家长周末就专门给他纠正,现在他撤尿都是站着撒了。还有亮亮,他长得秀气,经常有人逗他说你怎么长得像个女孩子哦。别人逗他的时候家长也不去纠正,长期以来导致了他认为自己是女孩子。我跟家长说了以后,有人逗亮亮的时候,家长就立刻纠正,说亮亮不是女孩,亮亮是男孩。所以跟家长交流和沟通,让家长对小孩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
  3.集体影响和个别教学相结合
  此外,老师所采取的方式应是集体影响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此,A3老师的看法较有代表性:“如果出现了偏差,肯定是要同时进行的,不能在某一方面进行,各方面都要进行,集体的教育要进行,因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你可以让周围的同伴影响他,你私下也要跟他讲,其实小孩是懂道理的。”B2老师也补充道:“小孩也是有面子的,你不能经常在众人面前说他,他会不好意思的。”另外,游戏也是一种具体有效的方法,A2老师认为可以采用游戏分组和角色扮演游戏的方法,“男孩子们一个组,女孩子们一个组,选择性别特征比较明显的玩具,比如机器人和布娃娃来影响他”。“让他们在玩之前分角色,就是谁演爸爸,谁演妈妈之类的,加强他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四、问题与建议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自身的价值理念决定了教师对幼儿认同教育的态度及采取的方式,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了解,虽然在访谈中教师都认为性别认同教育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并未真正重视,也就无从对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指导。教师价值理念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忽视,然而要提高教师对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本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将达到Berlak所提到的一种“理性自立”教师将对教育实践保持更多的自我意识,这将表现为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更多地对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判断和反省,而小班幼儿性别认同及其偏差现象,作为这一年龄阶段的重要问题,其价值将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
  (二)教师应提高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问题意识
  教师们认为幼儿性别认同偏差的现象并不普遍,但在笔者的追问下,发现每位老师执教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性别认同偏差的现象,但多数教师却少有注意。譬如A2老师,当笔者问其班上有没有出现过幼儿性别认同偏差现象时,A2老师的回答是:“好像没有,我们没注意过这个问题。”那么,究竟是没有还是没有注意呢?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明显缺乏对性别认同教育的问题意识,这将使教师忽略自己看到的事实,错过对幼儿进行性别认同教育的最好时机。虽然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在对幼儿进行性别认同教育,且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再好的教育方式,如果缺乏教师有意识地运用,都将丧失其灵魂。对性别认同教育相关问题意识的匮乏,将使我们处于一种非反思状态,从而对其听之任之。威尔逊将关注、赞同和情感作为幼儿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而关注则是其中的首要原则。要提高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用心关注幼儿的性别认同,教师应在关注的基础上积极反思,有意识地将性别认同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三)教师应构建适宜于幼儿模仿的环境
  班杜拉认为,幼儿的性别认同是通过模仿和接受直接或替代性强化而获得的,即幼儿通过模仿观察来达到性别自认。因此,幼儿是通过对其认同的性别角色模仿逐渐形成其性别认同的,幼儿的模仿对象与其原有性别角色不符时,即出现性别认同偏差。教师们虽然提到了模仿是幼儿形成其性别认同的重要因素,但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模仿,如果不立刻纠正,幼儿对性别认同的偏差就有可能从单纯的外在行为偏差内化到错误的性别认知。事实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在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树立正确榜样,构建能让幼儿正确模仿的适宜环境,特别是幼儿出现了性别认同偏差行为时,教师更应有意识地运用环境和榜样,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影响和纠正。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