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浅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探析>正文

浅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探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作者:周桂初 胡生明 覃江宏

  [论文关键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论文摘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传统教育模式的时效性、针对性和鼓动性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探索的重点课题。本文主要从互动模式的内涵出发,从主客体互动、教管互动、人境互动三个方面对建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建立起一种重在交流、强调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从机制上和内容上确保教育效果的落实。
  近些年在基层部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思想教育经常搞,问题照出少不了;思想教育两张皮,一边讲来一边移。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当前我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对官兵的思想不够了解,缺乏针对性;对环境的变化没有洞察,缺乏时效性;在贴近官兵心声上不够真实,缺乏鼓动性。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提供”力量的整合,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信息不通畅、交流不及时、定位不准确,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失误、失时、失效。对此,本文认为,采用互动的方法,畅通交流渠道,建立互动模式,从机制和内容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落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模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一般通用为方式,后来又从方式中分化出来,意思是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定型化的活动和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模式,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雷格认为:“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互动系统模式(Interact System Mdoe1)简称ISM模式,是美国学者希尔和霍斯在《互动系统模式:小团体基本理论的形成》(1971年)一书中提出的。其中互动是指一个团体成员在接收到另一个成员发出的“行动”信息后,反馈出来的信息。在团体互动时,每个成员所传递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都是一种“行动”,只有两个“行动”信息的交流才是“互动”。
  本文认为,所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是指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而在部队中实行的向官兵灌输进步的社会意识,同时注重官兵之间、官兵与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相关活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具体定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样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是一个系统的互动模式,它通过对教育的诸多因素和相关活动之间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互导和共生出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更为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样式。
  一、善于角色互换。建构主客体互动模式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模式突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角色定位和角色互换,揭示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它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首先是教育主体的客体化。主体客体化,对于教育主体而言,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选择和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情况。在教育主体自我意识中进行加工处理,自觉调整二者的关系,使主体的认识正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官兵的实际情况,提高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能力。这一过程的实现既可以消除官兵的心理距离,又有助于避免“一边倒”和“满堂灌”造成的受教育者的反感情绪,提升广大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客体主体化,对于教育客体而言,是教育主体能力的对象化和外化的结果。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是客体主动发出教育信息,寻求信息反馈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自身素质在教育客体中的被接纳;二是客体在教育中变客为主,积极地反馈信息,主动参与教育。其次是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与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客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教育客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育主体的激发和引导。正如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一样,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动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体现和发挥。
  二、善用“教、管”之长,建构教管互动模式
  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教育与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离弃,建构教管互动模式,旨在发挥出二者的专长,让教育的“软环境”和管理的“硬要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军队建设的全面发展。建构教管互动模式,不是一时的权宜之举,而是一种长久的、稳定的运行方式。在这种运行方式中,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员的政治素质,促进军队管理效率的提高。要提高管理的效率必须端正对管理的认识,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育导向作用和情感激发作用,帮助军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军人的政治觉悟,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让他们接受管理,更要使他们参与管理、乐于管理。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巩固和增强教育效果。管理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它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军人的种种要求以条文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尤其是经常性管理中所包含的竞争激励机制,它通过奖励来鼓励优秀,通过惩罚来约束差劣,寓教于管之中,不仅事半功倍,增强教育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形成一个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学先进,互帮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局面,巩固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善于因地制宜,建构人境互动模式
  当今时代,信息交流瞬息完成,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充分把握环境的特点,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注重人与环境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和互动,是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1.把握教育环境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相区别,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极为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它是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既包括自然的,又包括社会的;既包括历史的,又包括现实的;既包括物质的,又包括精神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②特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概念。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军人的思想品德自然会受生活所在的特殊军营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特定的影响造成了军人思想品德的差异性。③动态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育环境也不例外。无论教育的自然环境还是教育的社会环境,也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单位、家庭小环境都是动态可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选择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④开放性。军营是封闭的,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却是对外开放的,不应该闭营门、垒高墙、挖深沟;教育力量也不是单一的,不应让政工干部“跳独舞”。由时代的开放性、官兵思想的开放性的特点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
  2.营造和谐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感染力量,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的“心理场”,要充分发挥这个“心理场”的作用。首先,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一般来说,环境的积极因素会促进军人的思想朝进步、向上的方向发展;相反,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会使军人产生消极、颓废、不思进取的思想。有时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交织在一起,必须通过分析比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清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在充分利用积极因素的同时尽量避免消极因素和影响,使军人的思想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善用情感互动。良好的环境是客观因素的直接体现,而和谐的氛围则来自于教育双方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来自于教育双方融洽的人际关系。而维系它们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爱”。“爱”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去激发,去培养、去引导、去传递。教育者时刻注意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于细微处见真情,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使教育对象体会到对他的关爱,这必将引起教育对象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
  3.促进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军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但军人不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是能动地反作用于环境。人与环境间的双向互动,正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环境熏陶双重作用的结果,是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的良性互动。这个互动过程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首先,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军人作为特殊群体,需要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但其觉悟的提高和素质的形成不可能与生俱来。因此,营造良好的政治气氛和文化氛围,加强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必不可少。其次,通过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客观存在,但良好的育人环境却不能自发形成。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广大教育者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识环境的同时,积极改造和净化环境,才是适应人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有效途径。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