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数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用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分数,就能够使教学于平淡之中见精彩。分数的使用方式有减分、借分、空白分、区间分、分数券等方法。分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使用分数的技巧需要慎之又慎,应把握好几个平衡:“客观”兼顾“人文”;“激励”兼顾“指正”;“差异”兼顾“公平”。
[关键词]教学创新;日常教学;分数
曾有教师问:“教学创新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两个字——很近。新课改的实施,为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提供了创新的土壤和空间。以考试评价为例,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分数”的形式呈现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对这个平常的“分数”如果我们能加以创造性地利用,给它一个表现的机会,就能在教学的平淡之中见精彩,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使其成为激励学生发展之“泵”。
一、创造性地使用分数
(一)减分
案例一:题目要求写300字以上的时事小论文,一学生只写了150多个字,而且字迹潦草,别字较多,但内容还算新颖。按惯例,这样的小论文打个60分就差不多了,可这样有可能太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埋没了他新颖的题材。于是,我给他打了这样一个分数:“90-20-10”,并就每个分数作了解释:“90分——由于题材新颖;减20分——由于内容不具体;减10分——由于字迹太潦,还有别字。”
同是60分,但这个带着减号的等式化的60分,比单一的60分更具有激励性、针对性和指向性。它不但极大地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较为具体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形象而生动。学生在这个分数中,不仅看到了老师对他的信任,了解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知道了“好”在何方。“差”在何处,更是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这样的分数虽不是号角,但足以鼓舞学生,这样的评价从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学生的“将来”和“发展”。
(二)借分
案例二:一个学生只考了59分,于是他来找老师:“能不能加我1分,就1分,求您了。”如果给他加,那是一种施舍,可能会让他产生投机和依赖心理;如果不给他加,对他是种打击,怎么办?教师这样说:“加分不行,不过可以先借给你1分,期末要还,连本带利借1分还5分,而且下次考70分以上才有资格还。你愿意吗?”“行,行。”学生急不可待。期末,学生考了76分,扣掉5分,还有71分。为什么下次考70分以上才有资格还?教师说如果不这样,还掉5分后,剩下的分数就不多了,而将目标定在还5分,因为这是一个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
案例二中,教师履行了一个为师者的职责——既让考试成绩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棒杀”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分数”的真实性,又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这里,“借分”是一种理解,教师“借”给学生的是一种感动、一种自信、一种鼓励;“借分”是一种期待,教师给学生“借分”,其实就是播下“期待”的种子,收获美好的“希望”。“借分”是一种宽容,学生想加分,说明他有上进心,当教师“违规”满足了他的要求时,他能不感动后加倍努力吗?
(三)空白分
案例三:对考试成绩一时不理想的学生,我会将总分栏空缺,让学生自己去统计,并写出反思。班上有一个男生意外地只考了57分,于是我在成绩栏中只打了个“?”,这个学生在计算总分时是越算越心疼,他在反思中写道:“都是粗心害了我,平常我总心不在焉,今天才发现要不是粗心,我应该是82分而不是57分,真后悔!下次我一定要认真审题了。”
计算学生的卷面成绩,一般都是教师的事。案例三中,教师把学生的分数让他们自己统计,并非偷懒,而是煞费苦心。学生在统计分数的过程中,除了知道最后的具体总分,更可以在心疼中主动分析失分的原因,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验着成绩的得失,更明白了失分的原因,体验着感情的变化和思想的冲击。
(四)区间分
案例四:一个学生考试得了63分,教师却在考卷上批了“63-93”。教师把这位学生找来:“你看,这道题做错了,主要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把概念搞错了。如果你上课能专心听讲,完全可以得73分,是吗?”学生信服地点点头。“再看这道题,我记得同样类型的题,你在作业中也错过,后来改对了。这次考试怎么又错了呢?说明你平时订正作业不认真。如果你上次能认真订正,这道题你完全可以做对,你可以考83分。是吗?”学生再次信服地点了点头:“我上次改作业是拿别人的作业本抄了一遍。”“再看这道题,你把题目要求审错了,如果细心一点,你就可以得93分!是吗?”学生摸了摸头说:“以后,我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改,再改掉粗心的毛病,我就能考93分,不,是100分。”
63分已经属于过去,属于历史,重要的是93分,93分是明天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孩子明白了实现目标的三个要素: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改和仔细审题。教师采用“区间式”的打分方式,然后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这种定量判断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五)分数券
案例五: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如回答问题、听课笔记、课堂练习等分别设置了一些分数券:回答问题按照能讲、正确、有创意分别设置了10分、20分、30分的分数券;听课笔记按照记全、清楚、有条理分别设置了10分、20分、30分的分数券;课堂练习按照及时、正确、订正分别设置了20分、30分、40分的分数券。这样一节课下来,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分数券,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一周结一次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进步奖、新人奖、创新奖……
在商场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食品顾客可以先尝后买;电器顾客可以先试后买,甚至可以分期付款;另一种方式是有奖销售,如买一送一,买一返一等;此外,顾客如果使用信用卡消费,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换取奖品,并且可以透支一定的数额进行消费。以上种种“好处”,无非是激励顾客进行消费。同理,教学中的“分数”。不妨也可以进行有奖“销售”和透支“消费”,这样,它就可以激励学生赢取更好的“分数”。
二、分数的灵活使用应把握平衡
俗话说:“种田人看稻,读书人看考。”分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教师技巧性地使用分数时需要慎之又慎,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具体地说,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平衡。
(一)“客观”兼顾“人文”
从学生层面看,每一次成绩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希望得到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价,所以真实性应该是分数评价的前提,也应该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评价就没有生命力。失去真实性的分数评价,无论手段如何高超,技巧如何艺术,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需要据“实”打分,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实事求是,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以个人喜好为标准。当然,如果过分注重客观性,分数就显得很“冰冷”,学生难以感受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如果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强化情感的因素,既注重客观性,又注重人文性,这样就会使师生之间处于良性的、和谐的状态,教师的分数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
在给学生评卷的过程中,对答卷上有些介于能得分与不能得分之间的题目,教师到底是给分还是不给分?如果不给得分,学生认为教师没有人情味;如果给分,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要求很松,马虎一点也没事。此时不妨先让学生得分,但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指出答案不完善的地方,注入我们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希望,以正面教育的形式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冰冷”的分数就显得“多情”起来。教师不仅是裁判员,更是摇旗呐喊的鼓动者,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澎湃激情和殷殷期望。
(二)“激励”兼顾“指正”
学生在“做”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客观标准有差距或差距较大的情况,经过努力后。还不能有明显的进步,这时极易产生“追求疲劳”,自信心减弱,此时教师的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学生可以从中领会到教师对他们期待、信任的深情,并将其转化为自我期望,其饱满的情绪就会长久化。教师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却是创造。所以,教师在使用分数评价时应以发展的眼光寻找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学生从现实“优势”中找到更优的发展方向,在现实的“劣势”中找到“化作优势”的基点,激励学生不断寻找到新的发展点,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一句话,分数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强调激励并不是无原则地“施舍”给学生分数。一味地“藏拙”会使分数贬值。不需要努力、唾手可得的附加值有谁会珍惜呢?过多的廉价施舍最终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态度,使分数丧失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其副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自身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寓“贬”于“褒”,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样才是成功的激励。分数评价要有激励的因素,但更要有客观的、讲究策略的指导,这是对学生更好的尊重和爱护。
(三)“差异”兼顾“公平”
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千差万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公正形象的需要。另外,实事求是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变的方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思想、性格、情趣、知识、才能等方面)使用不同的技巧,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其效果是明显的。不分对象,不分情况,套用、滥用分数评价,只会矮化教师形象,弱化教育功能,从而走向成功教育的反面。
如果我们出于对某个学生的关爱而给他加分,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会认为教师是不公正的,所以教师照顾个体差异的同时还需考虑公平。本文案例二中的“借分”方式,同学们都知道,这分数是教师“借”的,以后是要还的,就不会觉得教师是在偏袒。“借分”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都明白,暂时取得的分数是拿信用担保的,是“信贷”而不是“白拿”,更不是“乞讨”,是有尊严的获得,这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信心与决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