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上开展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问题教学法;方法步骤;注意问题
【Abstract】Traditional Middle School Moral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forms a single, unabl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teadily advancing classes in secondary school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moral problems of teaching, the cre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 and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thinking,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oblem awareness and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issues in the use of teaching 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issue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s; Problem pedagogy; Method step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增强,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吸收掌握,而且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善于探讨现实问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改革思想品德课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许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1.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即把“问题”当作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问题教学法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1 感知教材内容;了解教材内容是学生完成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更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做教材的主人,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明确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其次,引导学生处理和把握教材,学会自学,学会分析和确定重点和难点;再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材的知识结构主动地进行学习。
2.2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材料,如社会热点、时政等巧妙设问,同时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把思维引向问题,进而发现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2.1 联系实际设计问题。“老师讲,学生听”是教育界长期以来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这种方法已经演变成一种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少弊端。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2.2 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引导的方法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处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思考;更不可为问而乱问,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3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及掌握知识的情况,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问题,从重难点处制造问题,从理论与现实结合上寻找问题,然后教师再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2.2.4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研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激情与兴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新的知识点形成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设计开放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教师作概括、归纳、总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引导学生再去推广、深化,使问题进一步完备可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
3.实施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应当具备跨学科的教育能力。
3.2 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采用“学生学,老师导”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当、适时的提示、点拨、疏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旁听者”而是“学者”,老师也不是“讲者”而是“导者”。
3.3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利于拓展思维。
3.4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紧扣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系。
3.5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加强实践性,激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勤于实践,积极探究。
3.6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情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7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宜的难易度,促使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更好地达成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8 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想好解决的措施。
3.9 教师要做好归纳总结工作。
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入真正的科学创新行为,应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将能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