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主要论述了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学习。
关键字:学习 兴趣 教学 课文
21世纪是“学习化的社会”,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显得更重要。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的过程,语文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要使学生爱学语文,教师不但要讲究授课技巧,做到课程投入,还要率先垂范,大胆探索,适当增添一些小创意,让学生乐意学习。
一、随心而动,谈天说地(课前五分钟)
实践证明,课前的五到十分钟的谈论是很好的,它是一种多功能的语文自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的这几分钟,可以是自由谈论,也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篇课文进行。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前进行谈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他们很快就能理解这是几种动物的脚印,学起来容易,记起来也不难。由于兴趣浓厚,他们就会自行拓展讨论范围:还有哪些动物的脚印像这些?其他的动物脚印像什么?这样,一节课的内容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样的谈论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他们观察和寻根究底的好习惯。
二、随兴而至,相机导入(新课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精神都高度集中,教师要抓住这个学习的契机,设计开课的导语。
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猜谜语,所以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课时,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红屁股,长尾巴,眼睛总爱眨呀眨,脑子灵活喜模仿,动作敏捷常攀爬。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谜语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能猜出谜底。这时教师便可顺势引入新课:这一天,有一只小猴子下山来了,它下山来干什么呢?只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中来了,于是学生都很认真的学习课文,找答案。
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抓住他们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想象,进入情境中去。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可让学生想象:蔚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滨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少年项戴银圈,手握一柄钢叉,正向一只猹尽力刺去……并相机提问:这个少年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的第二段。如此再造情境,深究心理,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随即而画,促使识记(教学新知)
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直观的教具,如实物、图片等。可有时一篇课文并没有带挂图,或是某一个过程不能用一幅图就表示出来,这时就可利用简笔画结合挂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琥珀》一文时,可使用这一方法:
1、出示课文挂图(一般琥珀与奇异琥珀),帮助学生认识琥珀,激发兴趣,使他们急于了解这“奇异琥珀”的形成和来历。
2、让学生带着问题: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初读课文。
3、组织学生交流结果,教师随即板画:一棵老松树在阳光照射下渗出松脂,苍蝇停在树枝上,蜘蛛扑向苍蝇,这时,松脂刚好滴下。松脂继续往下滴,形成了松脂球,经过很长的年代,终于形成琥珀。用这简洁明快的简笔画,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注意,还能帮助记忆和理解松脂球形成的必备条件。
四、随事而行,渗透德育(联系实际)
教育首先要育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小学的课本中大部分的课文都具有教育意义,而这也是它的教学目的,因此要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越好,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如教学《落花生》一课,要抓住爸爸对子女说的那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对这段话进行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明白爸爸的心意。课文表面是讲花生的好处,实际爸爸是借花生的好处教育子女。所以应借爸爸的话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把德育渗透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中,使知识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随想而发,扩充想象(课后补充)
有的课文仅仅靠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学这类课文时则要引导学生联想,通过想象扩充和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如课文《艰苦的岁月》一课,最后一句:“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个句子通过写小红军听笛声的感受,不但写出了在艰苦的岁月里红军战士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揭示了红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原因,理解较难。因此,教学这个句子除了联系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未来”和“希望”是什么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红军看到的“未来”是怎样的情景?看到的“希望”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想象扩充和激发情感,加深体会,理解句意。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