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一节高中生物公开课的开展作为教学案例,谈谈新的课程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困惑和反思,同时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关键词:评价,学生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是我的转正公开课,从教材的分析来看,本课的内容多,但相对比较简单,与之相关的素材和资料易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因此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弹性较大。但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做法,对知识的获得,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商量怎样上这节公开课时,同事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节课的内容虽多,但难点少,部分内容可以尝试让学生来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确实是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新课程的普及,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合作和探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向能力培养。
然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评价学生的活动也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策略的选择和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评价上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评价的内容是什么;2、如何评价的问题;3、评价的效果如何。
1.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评价的目的既然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评价的内容就应该多元化: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评价;既要关注共性,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倡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和表现对知识的理解,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基于此,在评价的内容上,笔者主要关注以下几点:1、学生的介绍是否有重点?2、介绍的内容是否出现科学性错误?3、介绍的内容是否在原有内容上有所拓展?4、学生材料组织的形式和介绍语言的表达有何特色?
从上述评价的内容来看,前三项是对知识的评价,最后一项则是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赏识性评价。
2.如何评价的问题
我在构思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时,尝试把赏识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即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位学生的积极表现做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在评价的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的办法,使学生通过评价和被评价,有所思,有所得。
3.如何对评价进行评价(评价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否有效,要看评价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使学生保持和强化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为了了解这堂课是否达到了上述目的,课后,我请所教班级的学生谈谈对这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积极听取了科组老师对本堂课的评价,根据学生和其他听课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本节课的评价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再评价。
三 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分析
我将整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三个环节:明确概念——介绍、评议——讨论、总结。
“明确概念”。教师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加以点拨,使学生明确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介绍、评议”。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面临的威胁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师生对介绍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讨论。
“讨论、总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环境问题,目前所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及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完成。
上述三个环节中,“介绍、评议”是本节课的重头戏。
第一小组的同学根据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利用课件简要介绍了教材中提及的几种价值,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食用、商品、娱乐、经济、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大大拓展了原有内容,为了说明生物多样性的药用价值,组员刘嘉政还特地从家里带来一棵灵芝边介绍边展示,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针对这一组的介绍,我采取了学生评价的方式。有的学生认为:“内容比原来教材充实、具体,所举例子更贴近生活”,也有的学生提出:该小组补充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仿生价值”属于教材中提到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内容,不应归为“其它的应用价值”,这就对发言的内容进行了修正;还有的学生提出:该小组没有说明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之间的区别,并当场以开发大西部引发的“沙尘暴”来加以说明,很好地对两者的区别作了具体的补充。
以骆琦等组成的第二小组,从调查校园的小树林说起,过渡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在介绍的整个过程中,骆琦以自己拍摄到的照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四个特点进行了具体翔实的论述。
对这一组的介绍,我采取了教师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我提到这样一点:这一小组从调查身边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说起,然后扩展到整个国家的特点,这种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论述方式不仅使过渡自然,而且合乎论证的逻辑,值得大家学习。
第三小组的同学则搬来了他们所订阅的地理杂志,以科尔沁草原的“前世”、“今生”和开发大西部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生境问题,来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大原因,组员张正在整个介绍中的语言非常流利和顺畅,吸引了在座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力。
我在评价这组的发言时说:“这组同学在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几大原因时,围绕‘生态环境的破坏’一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如国外、国内的例子)对这一主要原因展开论述,有证有据,重点十分的突出。”
综观整堂课,三个教学环节间的衔接比较紧凑,学生的介绍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完全打消了我先前的忧虑,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 评价的效果
如果评价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内省和反思,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这种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其效果就是积极有效的。从课后学生和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这节课让自己“获益不浅”。以下是一个学生课后的体会:
我们小组负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介绍,为了使介绍生动有趣,我们有的组员负责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同学则负责扫描杂志上的图片,我还特地从家里“偷”来一棵活生生的灵芝,准备在介绍“药用价值”时能用上场,负责介绍的罗青一早就写好了演讲稿,还反复进行了几次“演练”。我以为我们的介绍一定会在班上引起“轰动”,没想到同学们的评价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居然出现了科学性错误:“仿生价值”本属于“科学研究价值”方面的内容,我们却把两者分开来讲了。直接使用价值与间接使用价值之间的区别应当是我们介绍的重点,我们竟然把这个知识点忽略过去了!要不是评价的同学用“沙尘暴”的例子帮我们补充说明,我们小组的介绍就完全失败了。
老实说,我们小组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早已对生物多样性的各种价值烂熟于心了,遗憾的是,我们却未能在短短几分钟的介绍中把我们的理解很好地传达给其他同学,这是我们课后一直耿耿于怀的。如果下次还有机会上去介绍,我想我们一定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刘嘉政(第1小组组员)
学生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把这种不足内化为下次努力的强大推动力,进而产生继续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我想,这样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成为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五 反思与讨论
美国一位课程理论专家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评价方式的改变。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发展性评价已经成为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在这节公开课上,我第一次尝试把赏识性评价介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从本堂课的评价方式来看,既有学生评价,也有教师评价甚至两者的结合。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的态度是中肯的,评价的效果是积极有效的。通过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3.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通过评价可使学生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显露自己的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
4.教师要掌握好评价上的“收”和“放”。让学生介绍某个知识点,总有精彩和不足的地方,对学生的精彩之处,要不吝赞美之词,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之为“放”;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评价要恰到好处,既有肯定,又有补充或修正,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是之为“收”。
第三小组在介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大原因”时,谈到了三峡工程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认为三峡工程已经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并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在这个知识上,教师要做好评价上的“收”——如果一味肯定学生的观点,无疑是误导学生进入“三峡工程弊大于利”的认识了。因此在评价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三峡工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面临一定的威胁,但是从长远来看,就国民经济利益而言,是利大于弊。这样,通过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的某些过激认识“软着陆”。
5.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展性评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在评价之前,教师如何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自评往往是难以开展的一个环节,或是只能留到课后进行,在有限的一堂课中,如何把他评和自评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对评价的再评价,往往是通过对他人的访谈和调查来获得,这不免使得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渗入其中,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2003
2.任敏融,浅议新课程对学生的有效评价,《中学生物教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