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正确处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八大关系>正文

正确处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八大关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统一、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丰富活动、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与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共性建设与特色发展以及科学规划与统筹协调这八个方面理清关系,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八大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正确处理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没有继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不符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但不管是继承传统还是创新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坚持正确的方向,任何创新都会失去根本。
  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始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和冲突明显。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师生思想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使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锐意共进的精神纽带。
  
  二、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自觉地体验,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上起着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素质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师德修养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管理干部要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把管理育人落到实处。后勤服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性。全校上下要形成业精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培育良好学风密切相关。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风建设既要关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助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依照学风建设的要求来策划和开展,学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巩固和加强。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形式而不考虑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参与面而不注意实际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活动形式要体现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全面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中文专业可开展“中文之光”、外语专业开展“外语文化周”、教育专业开展“美丽教师”等活动,把专业学习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院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还可长期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陶冶情操,进而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以达到丰富文化生活、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好“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的关系
  
  学校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科研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灵魂,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
  很多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把物质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条件,把建设重点放在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精神熏陶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和教化功能。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校园“硬”环境建设要体现美育功能。在校内设置富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和景墙,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书画、美工作品,重视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建造一个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美校园。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使学生、教师产生美感,在思想品德、法律观念、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美育修养和思维品德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软”环境建设。校园“软”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校园“软”环境建设主要涉及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校纪校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在“软”环境的建设中,应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校精神”的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意蕴。


五、正确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的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作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益的精神食粮。但是,满足需求决不意味着放弃对校园主体文化消费的引导。要在符合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校园文化导向健康、高格调和高层次。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做好清理整顿消极文化现象的工作,把那些有害的、丑恶的东西挤出校园,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它们在校园的影响。繁荣和谐校园文化是清理消极文化的前提,清理消极文化是繁荣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满足需求离不开对需求的引导,否则,满足需求就成了迎合需求。引导需求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需求,是以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愉悦代替粗俗。所以,满足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而引导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六、正确处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群体、与自身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与学校的和谐,二是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三是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应当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要让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既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要积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既要让学生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就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把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幸福和伟大的社会实践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就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关心其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团队活动的锻炼中成才;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让他们在集体温暖中成长。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就是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通过创新活动、文化沙龙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求知之火,形成奋进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新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与能力、文化与素质同步共进、和谐发展。
  
  七、正确处理好共性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非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就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培养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时,未能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特色不明显。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这意味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
  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师大人淡泊名利、质朴和谐、敬业爱岗。可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个性化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二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不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三要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着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确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八、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既要满足眼前利益的需要,也要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有总体的建设目标,也要有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既要系统建设,也要重点投入;既要统一部署,也要分项落实。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是统一的。没有统筹协调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没有规划目标的引领就难以推进统筹协调。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长远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在统筹协调的思路框架中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校多区或一区多校的办学格局下,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更为重要。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是学校校园空间的扩展,更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培育。在进行新校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进行论证规划,统筹协调推进。不仅要在新校区中培植老校区的文化优势,而且要创新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做好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不仅要加强新校区的物质建设,而且要抓好文化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不仅要持续推进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而且要统筹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 陈梦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5(12).
  [2]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4] 李湘健、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4(7).
  [5] 彭磊、徐锋: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6] 黄永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7] 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