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实施>正文

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实施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 调研 实施

论文摘要: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实施是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些初浅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这一问题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历史上优秀教育经验供教育者学习;对教育实施的途径作了初略阐述,并分析了当前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实施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论 文: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情操的养成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知识是力量,而在一定情况下,道德与人格更是力量。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对外交流。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旧经济制度不时产生矛盾,东西方文化常常发生大碰撞,促使当今青年学生在思想行为诸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已经给道德教育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协同努力,引导青少年实现道德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对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及学校、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以此为前提,探索构建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二、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对青少年倾注了无限的关爱,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最近,江泽民同志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江总书记的重要谈话深刻阐明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为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少年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和希望所在。青少年素有开风气之光的传统,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通过青少年带动家长,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是道德教育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所以,以德治国必须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必须首先从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入手。

《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一书中指出:“我们面临的全球问题又要求在当前和未来生活的责任感和信任感方面有一种新的伦理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内容:“关心自己,包括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这些内容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充分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播杜会道德规范,并引导学生将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品质,在此过程中培养道德信念,使学生在道德理想的指引下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领悟人生真理、学会做人、做有道德之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正处于道德观形成时期,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绘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画,他们心灵的大门始终敞开着,时刻准备接纳新鲜事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教育,效果最好。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他们一生怎样做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优良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优良品德的人,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广大青少年只有从小养成优良品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有人人具备优良品德,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道德方面知、情、信、意、行的统一,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知、情、信、意、行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欠缺。道德教育能有效地实现青少年道德方面知、情、信、意、行的统一。道德教育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觉悟,使青少年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道德教育通过启迪青少年的道德觉悟、激励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增强青少年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从而使青少年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动因。另外,针对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是治标的,道德教育才是治本的。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使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不去犯罪。江泽民主席从当前国内环境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号召,为我们开展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实施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认为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继承;是净化心灵,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应重视的一大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的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我们期望,这项调查与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本课题研究的社会效应。

三、调研工作概况

1、材料来源

主要材料:我们从了解中小学生及中师生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现状为直接目的,统一组织了问卷调查、个案调查、访谈调查,依据学校地区分布,从八县25所小学的800名学生、50名家长,9所中学的30名教师、500名学生、68名家长的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中获取相关的资料。辅助资料:一是报刊杂志上刊载的道德教育内容的相关资料;二是中国儿童中心公布的相关资料。

本调研材料有如下一些特点:

(1)调查主体方面:有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主体的调查,有以中小学生、中专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

(2)调查对象:从层次上看有小学生、初中生、中师生,又有教师、学生家长、部分教育工作者。从地区来看,有本地区的学生、家长、教师。

(3)调查目的:即有以了解学校、家庭道德教育为直接目的,又有以了解涵盖范围更广的社会道德教育现状为直接目的。

(4)调查内容: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现状。

2、材料结构

依据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实施的现状,多方收集相关资料,以获得其对学生道德教育状况较为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

具体分为:家庭教育情况

道德教育行为养成规范

对待师范的情感

人生价值取向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家庭教育情况

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水平,按母亲受教育程度将学生在校成绩、表现状况进行划分,结果为:母亲受过良好训练,孩子在校表现优秀的占6%,良好的占57%;母亲是专科学校毕业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占7%,良好的占59%;母亲是大学毕业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占15%;良好的占63%。调查结果还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农村集中于初中以上,城市集中于高中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0.3%。

学生生活能力方面

94%的城市学生,82%的农村学生知道饭前要洗手。

91.41%的城市学生,73.19%的农村学生知道火警电话为119。

98%的城市学生,95%的农村学生知道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

92%的城市学生,90%的农村学生知道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

73%的城市学生,92%的农村学生能与父母一道做一些简单家务。

现代社会的学生是比较能干的,自立能力是自己生存的本领,是现代人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作为家长要适当帮助、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

家庭教育

家长有一些修养,懂一些教子知识,家庭教育较好的仅占8.2%;家庭教育基本好,但教育方法存在不少问题的占20.8%;而家庭教育问题多的占56.6%,家教不当的占14.4%。调查结果表明:70%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而另一项独生子女家庭调查表明:

爸爸很爱我占81.9%;妈妈很爱我占89.3%

爸爸相信我占54%;妈妈相信我占569%

爸爸理解我占36.6%;妈妈理解我占48.2%

为爸爸感到自豪的占30.6%;为妈妈感到自豪的占28%

说明了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很多家庭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有很大的盲目性,有许多的盲点。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观点是有差别的。青少年学生在家庭里经常被辱骂的占调查人数的50.2%,被挖苦的占38.5%,被限制自由的占22%:有40%的学生在家里不能得到理解与尊重,60%的学生不希望以成绩分数来作为判断学生的标准(包括优秀学生)。

任何人都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在他的幼小的心灵中,也有着人的尊严,有着心理的渴求,他们也有自己的处世哲学、为人之道,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难怪有的孩子对父母发出了“理解万岁!”的呼声。

在对父母的教育终结目的调查中,有88%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上大学。大部分家长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所偏离。重分数轻能力,重竞争轻合作。

综上所述,孩子们缺乏比较优良的家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心切,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就是“专制型”,缺乏相应的保健知识,偏食挑食,运动不足,不讲卫生等保健知识还需父母言传身教:缺乏挫折教育,孩子过于一帆风顺,养尊处优、长期生活在溺爱的氛围中,将来很难迎接激烈的竞争。

对于家长来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缩小“高期望与低素质”之间的反差,显然是家长走出家教误区的最佳通道;要探索和总结自身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既对孩子尽职又要对社会负责;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当代社会的特点是市场经济,它的本质是竞争。因此家庭教育要破除封闭式,让孩子增长才干,将来才能适应社会。

孩子不但要有竞争意识,而且要有合作意识。对孩子既关心智力开发,又要重视非智力(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因素的培养;既要注意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又要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既要爱而不溺爱,严而有爱,爱中有严,又要富有启发性教育,对孩子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既要对孩子寄以希望,健康成长,又要注意因材施教,讲究方式方法启发诱导,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道德行为养成规范

在对中学生“爱祖国,十知道”的调查中

100%的学生知道祖国的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

100%的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第一面五星红旗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来的。

87%的学生知道国徽的图案及其意义。

95%的学生知道国歌,会唱国歌。

100%的学生知道祖国的首都是北京。

90%的学生知道祖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

87%的学生知道祖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86%的学生知道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

85%的学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92%的学生知道自己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有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


可以看出,中学生无论在社会上,在学校内,其爱国意识的养成,总体上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由此也验证了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学生爱国认识与爱国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效果。在升国旗、奏国歌时,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的行为调查中,有89%的学生能做好。也说明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认识之上的。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化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调查结果则表明,一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常识缺乏掌握。应该看到,德育与智育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十分注意智育因素的培养。

另外。13%的学生不了解国徽图案的象征意义,还要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有3%的学生对升旗仪式持无所谓的情感,甚至有厌烦的情绪,令人担忧。说明《国旗法》的学习教育要深入开展,升旗仪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参加升旗仪式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一,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要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这一活动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政治方向、形成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观点、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不然的话,他们很有可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迷失方向。学校要注意研究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抵制德育工作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学校一定要把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努力开展“寓德于教”的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就是一句空话。要充分发挥政治课及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学校一定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鼓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能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停留在观念的层次上,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其行动,这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属。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强调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我们要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才真正地落到实处,找到方向,德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对待师长的情感行为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师长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来看是比较好的,这从一方面反映了目前中小学爱国主义品质的人格基础状况,又从另一方面表明我们的中小学具有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潜在的较强的能动性,自然也是加强道德教育能受到实效的前提。

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古训曰:“不学人与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尚使命。它一方面把中华民族礼仪转化为青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时代礼仪。近年来,由于社会风气不尽人意。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侵袭和影响着青少年,不少青少年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调查显示,有的不会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拍手;有的见到老者不是昂首挺胸,“目中无人”,就是低下头来,摔肩而过;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礼仪之邦”的中国出现了礼仪失落,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人生在世要有“三自”,即自尊、自知、自制。“自尊”是为气节、“自知是为智慧、“自制”是为修养。有了“三自”,在人格上能顶天立地,在交际上能使用文明用语、道德规矩,不卑不亢,在品德上能上下称道。

人生价值取向

学生最敬佩的人物调查中处于前五位的次序为:

1、科学家

2、革命领袖

3、成功人士

4、英雄模范

5、著名演员或歌星

崇拜偶像的选择时代的限制,年龄和社会影响的痕迹是很明显的,敬佩的人物中科学家居第一,革命领袖居第二。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可望长大的急切心理,在这种急切心理的催促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未来的我”。这个“未来的我”,就是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中心崇拜的偶像是学生心甘情愿选择的,是在一定环境熏染下潜移默化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动摇、不易转移,就会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起规范作用、推进作用。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将一些追求高远、矢志不移、贡献卓著、完善小我、光大大我的知名人物介绍给孩子。让孩子的心灵逐渐与他们产生共鸣。让孩子去体察,去感受,逐渐从崇敬升华为崇拜。

帮助孩子选择崇拜偶像,就是帮助孩子选择永不退休的终身教师,一旦做成功了,又是终身有益的大好事,就会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孩子,给孩子以前进的动力。

奉献与所取的关系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学生中认为人生在于奉献的占40.6%,认为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的占49.2%,多数中学生用奉献与索取兼顾的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观点的主导位置。

对人生的思考,多数中学生是非观念比较明确,但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比理性的标准更具有影响力,他们思考的热点更侧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不确定的因素不少。

在政治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持肯定态度的占95.19%,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当然有部分学生对政治教育课冷淡,对意识形态不关心,“政治无用论”有一定的市场。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61.6%的学生认为需要大力提倡。有35.3%的学生既要为人民服务,也要为自己谋利益。

在道德行为上,一些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在不少中学生中并没有成为约束自我的力量,对考试作弊问题,30%的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作点弊也无妨”;有3.2%的学生认为“不作弊太傻了”。调查还表明,对英雄模范人物表示敬佩,但不准备去仿效。

在道德情操上,部分学生道德能力不强,道德选择是非不清,对社会上的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认识错位,道德行为表现不良。少数学生有打架斗殴、偷窃、欺诈等行为,受到校纪、法纪处理。

职业价值方面,在选择职业考虑的因素上。选择职业符合个人特长和兴趣的占35.8%,而符合社会需要的仅占20.6%。总体上看,中学生考虑职业选择因素上,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强调符合个人兴趣、特长,以实现个人抱负为出发点,并且兼顾社会需要,同时也考虑工资收入和稳定等实际问题。

在具体职业选择上,把从事科技工作放在首位,偏重个人生活和前途,民族、社会、集体责任感不强。认为讲人生理想就是自我设计,讲成才就是成名成家,讲幸福就是个人幸福,讲民主就是个人自由。

极大多数学生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同时有追求个人利益,向往高收入、高消费的现象比较明显。不少学生在对待理想与现实、精神生活与物质享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明显地向后者倾斜,具有两面性。对学生情况的估计,不能只停留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上,还要看到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实质。当今的中小学生,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敏锐,勇于探索,求知欲强,文化科学知识面广,但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务实、自立、开拓的一面,也有短视、盲目的一面。其表现为可望实现现代化,又对社会主义方向不够明确和坚定;能较快适应改革开放,但情绪起伏不定;务实观念增强,但对政治漠不关心;自主意识突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开拓意识强,但刻苦意识欠缺。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在学校教育阶段给予正确引导,势必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影响他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