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略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正文

略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内容摘要:美是人类提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一种社会机能。有了这种机能,人就能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单纯的自然的存在,走向自觉的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能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和精神境界。正确的审美观,能够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利于改造主观世界,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极为重要。

  关 键 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价值 措施
  
  “美是人类提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一种社会机能。有了这种机能,人就能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单纯的自然存在,走向自觉的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和精神境界。”①审美教育通过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教育最具吸引人的趣味性,最具贴近心灵深处的感性。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此,学习鉴赏自然和生活美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早在1908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就提出了美育问题,多么有远见。他后来着文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共和的精神”,而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教育”,并规划过一幅实施全民美育的蓝图,它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审美教育对当今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产生的。艺术活动中,大学生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这时,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然协同的状态,而这正为人的创造本质力量的迸发和释放提供了最佳时机。同时,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减轻左半脑的负担,刺激右半脑的发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创造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②二是通过调节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人的全面思维能力,增强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人的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人的高素质思维。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源于艺术,因为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通过艺术教育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实现对思维的解放,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易于启发自觉性,所以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活动又是通过审美感性通向德育理性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美育辅助了德育的实施,情感教育对理性教育起了催化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③可见,美育传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他可以培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是建设充实的内心世界的利器。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大脑两半球及眼、耳、手、肢体和全部身心的协调发展,使大学生变得聪明、文明和高雅,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作为审美的工具,使大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加强修养、锤塑灵魂;电影、电视最富群众性,是群众中影响最大的宣传工具、教育工具,它起着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经常性地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使学生从中认识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美的心灵、情操、举止、行为、人格和道德,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
  (三)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综合物——一个无意识思维原始的、无理性方面与有意识思维逻辑的、有理性认知的综合体”。④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是否会有创造行为,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一定的动力系统,而这一动力系统是由情感、需要、兴趣、动机等精神力量类的非理性因素提供的。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带来教育上的积极效果,是因为审美是诉诸人的情感、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领域的,能够激活传统教育中学生闲置而未利用的巨大资源——非理性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大脑进入一种舒展和机敏的良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过程,就是解放大学生情感的过程,解放无意识使之得到适当释放和文化提升的过程,从而减轻对深层次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压抑与束缚,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同时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带来积极的教育,而且还非常有助于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非理性因素被激活,事实上也就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条件。黑格尔说:“艺术又好像处于一种较高尚的推动力,它所要满足的是一种较高的需求,有时甚至是最高的绝对的需要,因为艺术是和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⑤可见,艺术是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审美教育通过诱发个人自发创造力,促使人格自然成长,从而培养出每个大学生本来具有的创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高校审美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考试与考核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与体育等素质类公共课有较大区别,选修艺术课程学生的数量、师生及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也与其他公共课有较大不同。目前笔者所在的省一些普通高校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与教材,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有人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为学习了艺术,自然接受了美育,这是片面的看法。现在的高校一个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系统开设美学课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改革。


目前河南省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现状是:1.课程设置: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课程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有的学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制约。2.教学内容:高校审美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大多是从艺术院校毕业,是科班出身,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之中。3.机构与师资队伍: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力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的教学队伍相比。4.第二课堂:这是审美教育的特色,也是各高校比较重视的方面,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内容形式比较单一。5.投入:大多高校处于弱势,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6.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学习因而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校实施审美素质教育与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一些高校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素质,美育与人文素质培养、艺术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待紧密结合,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建设。高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素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审美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为推进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普通高校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实践证明,建立并完善审美教育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实施情况,使高校的审美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审美教育管理水平,才能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
  2.以审美教育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课程实施水平
  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推进审美教育课程改革,是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质量、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普通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重视和加强高校审美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审美课程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普通高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普通高校师资水平
  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审美实践于一体的双面材料,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审美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
  正确的审美观,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利于改造主观世界,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为重要。

  注释:
  ①蒋孔阳.美学新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②许国禄.中国高等教育及其改革[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
  ③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④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⑤黑格尔.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8页.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