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有效的专业化方式式,它有助于丰富教师发展的内涵,有助于教师形成职业认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责任。教学艺术形成目标为教师形成教学艺术提供了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策略目标及价值观目标等方面的基本依据。教学艺术形成需要一定心理、审美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保障。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艺术分层,掌握教学艺术原则,确立与养成教学设计的观念与习惯,进行教学艺术推广。
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和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或教师职业培训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从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角度,不断进行教学素养提高的一种长期的、有效的专业化方式。
一、教学艺术形成的价值与目标
1.教学艺术形成的价值
第一,教学艺术形成有助于丰富教师发展的内涵,提升教师发展的层次。从教师发展的目的来看,教学艺术形成的目的是实现教师长期的、有计划的全面发展。任何一种单一目标,如教学技能的提高,都不能实现教师发展的长远目标。教学艺术形成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内容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发展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艺术形成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职业认同。教师的工作乐趣与工作成就是职业认同的两个重要前提。工作乐趣与工作成就是相互关联的,工作乐趣是工作成就的必要前提,工作成就反过来又会助长工作乐趣。前者是工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后者是工作的客观结果。将教学艺术形成客观的社会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主观愿望,给他们的工作乐趣带来一种机缘。当教学由于教学艺术水平提高而取得成就时,教师的工作乐趣又会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职业认同就会逐渐形成。
第三,教学艺术形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责任。教学责任是教师责任中的核心内容。教师责任的履行仰仗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这几方面综合素质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提升,它为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责任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四,教学艺术形成及运用可以让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美。教师职业的美是从事教师职业者对它的一种美好的感受与体验。只有当人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时,才会最大程度地体验到他所参与的活动或从事的职业的美。这是因为在人的最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而教学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感性与创造性。教学艺术形成包括教师对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对各种赖以进行教学创造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它有助于使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美。
2.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
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艺术形成的具体目标,是教师教学水平变化的结果。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艺术形成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两方面,理论知识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基础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都是教学艺术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这是由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的技能目标是指教师通过练习,在教学艺术形成所需要的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结果。
第二,方法与策略目标。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是最基本的目标,多种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使用是中级目标,教的策略的灵活设计与运用是高级目标,教师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是最高目标。
第三,价值观目标。首先要建立对教学艺术及教学艺术形成的认同;其次是确立对教学艺术形成的正确态度;再次是培养对教学艺术及其形成的酷爱情感,这是教师能够形成教学艺术的根本心理动力;最后是培养教师探索教学艺术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艺术形成的保障系统
1.心理保障系统
第一,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是教学艺术形成的心理起始,也是教学艺术形成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对教学艺术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以及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我感”是教学艺术形成需要产生的前提。相关的高层次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培养有助于教师产生教学艺术形成需要。
第二,教学艺术形成兴趣。兴趣并非是教学艺术形成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可以增加教学艺术形成的信心,改善主体对教学艺术形成的感受,从而维持与强化教学艺术形成行为。教师对教学艺术理论认识的深刻性与实践效果亲历性的感受是教学艺术兴趣得以生发的前提。培养或增强教学艺术兴趣的策略莫过于教学艺术形成与运用的实际过程。教学艺术形成与运用具有很强的共时性特点。即刻的教学艺术效能对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快慰,长久坚持所产生的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显著效果又会把教学艺术兴趣变得更加浓厚。
第三,教学艺术形成意志。教学艺术形成是一个持久、艰难的过程,只靠一时的兴趣难以维持长远,这就需要教学艺术形成意志。尤其是当教学艺术形成进人“高原期”时,教师感觉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没有明显成效,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意志发挥作用:意志具有推动与维持作用,确保教学艺术形成长期坚持下去。教师克服教学艺术困难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教学艺术形成意志的过程,它会逐渐增强教师教学艺术形成的自觉性、自制性与坚持性。
第四,教学艺术形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一种“能力恐慌”,它是教师对自己现实能力估计后的一个心理状态,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角色期望。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能力恐慌,同时又消除能力恐慌的过程。比较与反思可以使教师产生能力恐慌,长久消除能力恐慌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实现自己的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2.审美保障系统
在教师教学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方面,要从培养教师社会感知能力人手培养他们的教学感知能力,通过培养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具有教学审美能力,要善于通过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美。
在教师教学审美想象能力培养方面,要使他们认识到教学审美想象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审美想象是教学创造的前提。教学是极富创造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展开丰富的想象,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要培养教师诗人的气质,作家梁晓声曾经撰文,认为教育是诗性的事业。①教育既然是诗性的事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诗人,至少他们应当具有诗人的气质。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在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发挥自己的教学审美想象力,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审美情感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概而言之,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感。
在教师审美领悟能力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领悟可以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代表的科学与人生价值,所蕴涵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使教师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学生不为考试而掌握知识,教学可以使师生共同体验科学之美、人生之美、社会之美。
3.社会保障系统
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予以支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这样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制度应当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制。教育行政因素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行政决定着校长的人选,而选什么样的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行政拥有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权,对教师的评价权。学校是教师发展、教学艺术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环境。
三、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艺术分层问题,把握教学艺术掌握原则,确立与养成教学设计的观念与习惯,进行教学艺术推广。1.教学艺术分层教学艺术分层是为了建立教学艺术个体化的动力机制,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基本程式,有助于人们揭示教学艺术掌握的规律。教学艺术可划分为初级教学艺术、中级教学艺术、高级教学艺术和超级教学艺术。
初级教学艺术是最低层次的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萌芽阶段。中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语言形象生动,板书概括、明了,教学风度良好,整个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高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巧妙地处理教材,优选教法,能创造美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突出,具有高级教学艺术的教师是学科带头人,能给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与指导。超级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掌握教学艺术的顶峰,它融个性风格、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
2.教学艺术掌握原则
第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②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即为审美。
第二,借鉴与创造并重原则。指将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中的独创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借鉴性与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艺术形成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形成的重要手段。
第三,分层分步原则。指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奋斗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教学艺术。
第四,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既要做到在课堂上尝试、调整、改良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要重视课后复习、思考、理论学习,为教学艺术的形成创造条件。
3.教学艺术设计
严格地说,教学艺术是设计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形态是他们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而产生的。教学艺术的创作,既需要冥思苦想,又需要突发而来的灵感。教学艺术所传达的内容结构、顺序编排需要人们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也需要设计,教学环境的布置,空间结构的摆布也都是教师设计的结果,即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怎样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也需要设计。③教师的语言、板书如果不设计,就达不到“少而精”、“约而达”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怎么提问,包括提既然是诗性的事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诗人,至少他们应当具有诗人的气质。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在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发挥自己的教学审美想象力,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审美情感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概而言之,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感。
在教师审美领悟能力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领悟可以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代表的科学与人生价值,所蕴涵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使教师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学生不为考试而掌握知识,教学可以使师生共同体验科学之美、人生之美、社会之美。
3.社会保障系统
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予以支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这样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制度应当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制。教育行政因素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行政决定着校长的人选,而选什么样的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行政拥有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权,对教师的评价权。学校是教师发展、教学艺术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环境。
三、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艺术分层问题,把握教学艺术掌握原则,确立与养成教学设计的观念与习惯,进行教学艺术推广。
1.教学艺术分层
教学艺术分层是为了建立教学艺术个体化的动力机制,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基本程式,有助于人们揭示教学艺术掌握的规律。教学艺术可划分为初级教学艺术、中级教学艺术、高级教学艺术和超级教学艺术。
初级教学艺术是最低层次的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萌芽阶段。中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语言形象生动,板书概括、明了,教学风度良好,整个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高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巧妙地处理教材,优选教法,能创造美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突出,具有高级教学艺术的教师是学科带头人,能给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与指导。超级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掌握教学艺术的顶峰,它融个性风格、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
2.教学艺术掌握原则
第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②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即为审美。
第二,借鉴与创造并重原则。指将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中的独创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借鉴性与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艺术形成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形成的重要手段。
第三,分层分步原则。指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奋斗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教学艺术。
第四,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既要做到在课堂上尝试、调整、改良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要重视课后复习、思考、理论学习,为教学艺术的形成创造条件。3.教学艺术设计严格地说,教学艺术是设计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形态是他们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而产生的。教学艺术的创作,既需要冥思苦想,又需要突发而来的灵感。教学艺术所传达的内容结构、顺序编排需要人们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也需要设计,教学环境的布置,空间结构的摆布也都是教师设计的结果,即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怎样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也需要设计。③教师的语言、板书如果不设计,就达不到“少而精”、“约而达”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怎么提问,包括提问的语气也应当是经过设计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觉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具有一定差异的学生,怎么运用这个原则,需要教师进行设计,否则就有可能伤害教育对象的自尊。对课堂的组织,如秩序的维持,也需要教师设计。因此,教学艺术是教师在备课之前精心设计、策划,在上课当中积极发挥的结果。
4.教学艺术推广
教学艺术推广指群体教师认识、掌握、运用教学艺术的过程。教师个体教学艺术掌握是教学艺术团体掌握的基础,教学艺术掌握群体范围的不断扩大会形成教学艺术社会掌握,从而实现教学艺术推广。首先,要对教学艺术意义、本质、特点、功能、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应发挥优秀教师的中心辐射作用;再次,教师集体要有追求教学艺术的审美意志,从培养教学审美兴趣、动机开始,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教学审美意志。
四、教学艺术形成策略
1.成为发展型教师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发展型教师。教师可以分为“生存型”、“享受型”与“发展型”三种不同的类型。教学艺术形成需要“发展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的行列中,他们认为,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但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教师的发展;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类型的教师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最终唤发起生命热情的因素在教师自身,唯有教师本人才能为自己描绘出真实的形象。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是自身成熟的第一步,反思与研究使教师的职业生活充满了理性,也是他们专业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发展自己的内在需要。
为成为“发展型”教师,教师应学会学习。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艺术形成中要努力提高教师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在研究中,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学会终身学习,学校还应建设教师学习的共同体。
2.确立教学艺术形成自觉
教学艺术形成自觉,一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的自我觉悟。比较与自我反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可以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效果是超越自我的前提。二是指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自知之明”,即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本体及相关理论以及实践方法、策略的认识,这是理论建构的自觉与实践探索自觉的统一,缺乏理论发展的敏感性与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就不会有教学艺术的形成。三是指教学艺术形成需要一定的氛围与条件,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社会性四个维度。教学艺术形成只有成为教师的自主选择行为,而非外在强迫行为,它才会更为持久。能动性指强的内驱力与强的作为性,这是教学艺术形成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创造性有助于他们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社会性主要指适应与合作,适应时代要求、学生发展要求、课程改革要求等可以为教学艺术形成增加必要的动力。与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学生合作是教学艺术形成的必要策略。
2.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理论实践化与实践理论化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学艺术形成需要实践理论化,教师自觉地用理论去指导、去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就可以使教学实践减少盲目性,去除纯粹的经验性。实践理论化的过程也是教师比较、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它有利于增强教学实践的理性化、科学化程度。其次,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教学理论的实践化,这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理论一实践的研究,这种行动研究对专家学者而言是理论的实践化。广大教师学习接受了一种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性的运用,这也是一种理论的实践化形式。教学理论见诸于教学实践就找到了归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也会得到解决。教学艺术理论只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被教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才会有意义,教学艺术理论的实践化也就是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
4.进行反思性教学
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意味着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理性,即善于对实践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教师既是教学实践主体,又是教学理论主体。教师在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理性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应具有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意识与能力。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与理论胸怀是培养他们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前提。
5.参与观摩研讨
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制度或模式有助于营造教学艺术形成的良好氛围。吸收、借鉴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优点、长处有助于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观摩与研讨是两个重要途径。不同的教师其教学风格是不同的,这是进行观摩的重要原因。观摩活动对于被观摩教师而言是一种激励,其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会得以集中的表现。参加观摩的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会对教学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教师之间的研讨会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他们之间彼此发表观点,平等交流会产生许多新的教学思想火花。同时也会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成败,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局面就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