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设计素描的意象观及其教学初探>正文

设计素描的意象观及其教学初探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在设计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也是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设计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设计教学实践。
  【关键词】意象观;观物取象;形象;设计素描

  一、美学中的意象观
  意象原本是美学里提出的观点,《易经》对“象”做了两个很重要的规定,一个是“立象以尽意”。《易经》认为,立象可以尽意,就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也就是说,逻辑语言所不能表的清楚、充分的问题,形象可以再现,可以表达得清楚、充分。《易经》指出,立象以尽意的特点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重,起事肆而隐”,这段话,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也是深远的,幽隐的。
另一个是“观物取象”。有两段话:“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上故谓之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两段话,一方面说明了“象”的来源,它是圣人根据他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另一方面说明了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在这里就提出了“象”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象”。
中国传统绘画中一般是由“形”生“意”,再由“意”至“象”的过程。郑板桥曾经说到: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这就是由形象到意象,再由意象到形象的一个过程。“眼中之竹”是形象在眼中的反映,“手中之竹”则是“胸中之竹”由“意”至“象”的升华。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形象在作者头脑的“意”化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是比较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个人对对象都有自己的认识,有些人更注重的色彩的美,有些人更重视的是形式的美,也正因为此,所以在每个存在的物象中都可以找到物象相对应的形式之美,可以把这些形加以抽象简化,甚至是简化成有张力的形式,那些点、线、面就可以体现出时间、空间、速度这样抽象的因素。通过对形的整理可以找到简约、朴素、传统或者是华丽等各种风格。而这些风格的体现不仅是心情的体现,更是“意”的再现。
  二、设计素描与意象的融合  
  素描(sketch)是西方引进的外来词,指用铅笔或其它单色绘画工具,以线条或者明暗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生动的描绘。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对事物的客观形态构造进行设计和分析。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在素描的教学中应该引导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这个观察就是画者对物象的“意化”过程。
  阿恩海姆也说:“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艺术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素描就是这样,我们在对形的认识中,往往会被其外在的形体所迷惑,忽视了对物体本身的状态的描述,也忽视了作者对物体的理解,以对物体的抽象总结。人们在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有了抽象活动;以此具体形象作为意象表达的出发点或基础。而创造性思维,视觉思维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形象在人们的头脑反映出来就是意象的表达,比较抽象。这种意象的表达,不一定是物象的整体性或结构性,也不一定是物象确定的轮廓与细节。也许只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者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这是富于创造性的,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作者会有所选择,最后创作出适合的作品来。
  三、意象素描的教学思考
  设计素描中意象观的引入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为了寻找素描与意象的契合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培养同学们对“形”的再认识,除了对客观形的认识,更应该重视主观“形”也就是“形”的“意象”表达。我们常常会被对象的“形”束缚,但对形体的认识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在包豪斯的素描教学中就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皆可以用创造性的主观思维去描绘我们的对象。改变视点,局部的看,或者是变动的看,把不同角度上看到的物象内在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组织到同一画面里面,画面就会出现新的不同的东西,达到不同的美感要求,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2.设计素描教学中应该重视点、线、面、体、光、色、质、材等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对点、线、面等构成因素比较重视是因为创作者在对时间、空间、速度及内心的感受都可以通过这些抽象的形式来表述,对形进行分析。早在20世纪初期,毕加索就对形进行了分析,对形进行重新的整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使得艺术真的自由起来,没有无缘故的改变和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发挥。在这个从形到形式再到作品的表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力,这个是以前的教学中所没有的。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更注重的是图形和图形的创意。艺术在于非再现,抽象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点、线、面的合理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再现。
  不拘泥形象的具象化,通过作者的意象表达(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对对象进行整理,提炼,夸张,加工。其中更多的是注重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感受。甚至可以摆脱对生活实体的具体描绘,运用抽象的形式如:点、线、体、色、面等符号来表达自我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注重自我的情绪的宣泄,由一个表象“形”向意象“形”转变。以前重视的是通过造型达意,而现代的设计中更重视的是意象的传递。对事物的理解可以是装饰化,符号化,抽象化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同学们在这个过程的完善。对形体的认识不仅是物体的形。
  3.设计素描造型中应注意造型元素的意向引申。素描造型注重形,空间等,在造型中往往用线条来表现,线条是很能够表现人的感情的。线条的速度,曲直,肌理都有不同。很多时候如果问:用最简洁的的线条来形容男人和女人,大家都可以说的出来。直线可以代表男性,曲线代表女性。直线和曲线它本来是没有性别的区分,这样的区分是人们对它的性格的引申和抽象化了。也就是说在它已经是一种意向了,这种意象也是物象抽象的结果。有了对线的性格理解,那么在做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应对女性和男性性格来设计了。男人更多的用直线造型的设计,棱角分明,显的刚毅,那么在造型中的元素运用上就可以选用符合男性性格的了。比如在造型的“面”中,男性就适用方形,女性就适用圆形。从设计的定位来看,女性应该突显其温柔的曲线美,在造型中就应该运用曲线的造型元素;男性应该突显其阳刚之气,就应该运用直线造型的元素。
  4.创造性和发散式的思维应作为设计素描创作的精髓。设计素描教学提供的就是形式和形式的创造性观念,作为艺术的设计是概念的实现,强调的就是观念,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其间是连贯、延续的。在素描教学中应注重思维的拓展。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形的联想,意的联想,而不是就形看形,通过对物象的 观察、感受、发现,将物象转换为诸多新的信息,同时在形的“意化”过程中注重作者的情感因素的注入,还有创造性的思维的注入,甚至是意象的引申和联想。最终创作出新的图形。
5.转换教学模式,强调设计艺术的功能性。设计艺术是有功能性要求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要求使人们对形体的理解产生变化,主要是形体上要求更简洁抽象了,以适应公众对它的图象阅读。这就要求在高校的设计素描等基础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基本形体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和对形体创造性的意象表达。再则随着中国加入WTO等国际性经济组织,表明中国经济正在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导致市场竞争加激,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们不但理论基础要扎实,而且实际动手能力要强,能适应国际化设计潮流的冲击。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思路上转变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国际设计市场的要求。
  总的说来,设计素描中的意象观是个不断认识、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求画面完整。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发现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的过程。创作者自己发现和感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设计素描中意象观的这种实践提供了同学们在设计当中学会自我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