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到来,随着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人们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书籍艺术本身的含义,它传递的是文化,而不单纯是商品。这是由书籍本身作为书籍造型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纵观近年来的中国书籍设计业、出版印刷业的硬件,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软件方面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设计理论观念的滞后,影响到中国书籍发展的整体水平。如何提升中国书籍设计的整体水平,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设计作品,是当代设计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与肩负的责任。
一、承其魂,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书籍设计
民族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是统一的、一致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文化已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现代设计要走出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路子,必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照搬、照抄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这既有悖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也不能求得持续发展的根基。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只有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这个大方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承其魂才能做到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书卷气”是中国书籍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书卷气”问题曾在书籍设计界引起过激烈的争论,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事物是发展的,过分的肯定和否定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批判的继承才是科学的发展观。现代社会虽然强化了书籍的商业特征,但是书籍终归是一种文化,书籍书卷中的“书卷气”依然能显现书籍美的文化本质精神。当代中国书籍设计中,将“书卷气”等中国传统因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风格之中的成功典范不胜枚举。“书卷气”不但没有降低书籍的商品价值,而且成为书籍这种文化商品不可缺少的附加值。吕敬人设计的《朱熹大书千字文》,外函将一千个字反向雕刻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锁合,设计寻得一种古朴的夹版装书籍形态。高幽大气,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忘忧清乐集》不拘泥于传统书籍形态已有的旧模式,为设计提供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全面体现传统古籍的机会,以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为读者创造与书籍交流的机会。
中华民族重气韵、重品位的审美方式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具有巨大的延续性。目前,中国的书籍设计已经获得世界同行的认可,由上海新闻出版局主持的“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将评出的作品送往莱比锡参加评比,均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书籍艺术的风貌。
二、拓其体,体现书籍设计的时代感
艺术作品中所显现的时代精神,是构成艺术品美感的重要因素。在书籍设计中,要把握时代精神,这是每一位书籍设计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强调中国本土风格并非墨守成规、自我封闭。随着时代的变化,要适应今天社会和读者的审美欣赏习惯,所以简单的复古已不能满足读者。设计师需不断创意求新,形成既有丰富内涵,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自身独有的书籍语言风格。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美。设计者需要对时代美的特征具有特别的敏感,设计的作品一定要具有时代感。书籍设计作品要创新,所谓的“新”,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有时代感。于是,时代感成了每个设计者的追求。为什么书籍设计者要重视时代感?这是因为在装帧艺术作品的形与色中表现出的时代感往往是书籍设计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最集中地代表着时代的审美理想,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审美特征。
书籍设计的时代感,首先表现在书籍设计作品的形式意味上。书籍设计形式美的法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的发展总是带动艺术形式意味的变化,促进形式美法则的发展。这种形式意味的新变化,成为我们在书籍设计中追求“时代感”的重要手段。
艺术的现代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部分扬弃和改造,是对优秀外来文化精神的借鉴和吸收,是对当代社会审美时尚的概括,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文化在艺术上的体现。
美是发展的。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把能体现前进的时代精神的艺术样态看作是美的,而过时的则被认为是不美的。如在日常生活中,几年前家用电器的造型,总是不如新的造型具有令人兴奋的美感。这除了人们的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之外,还从新的产品造型中更充分、更集中、更典型地观照到“发展着”的“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们对书籍设计的审美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书籍设计的时代特征正好适应了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
当然我们在强调美是“发展”的时候,也要指出:美又不能分为新与旧。中国近百年来,各个时期的书籍装帧所显示出的风格都深深打上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烙印,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展现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的美。
时代的美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书籍设计工作者对时代的美要具有特别的敏感,善于捕捉时代的新鲜气息,把握体现当今社会中最能体现美的本质的要素,并以设计师特有的敏感将其纳入设计思维之中,以超常的才华进行创意。
三、扩其形,创造书籍的多元美感
近年来,设计师们提倡的由装帧书籍向整体设计转换的概念,在观念上是最具实质意义的进步。事实的确如此,书是供人看的,也是供人摸的。看书用眼睛,拿书要用手;书需要一页一页地翻,翻开才能阅读。读者对书籍的翻阅过程也是对书籍的审美过程。
书籍装帧的美感主要来自人的视觉,但是,绝不仅仅来自视觉。书籍装帧的美感也与人类的触觉等其他感官有着密切而微妙的联系。所以,书籍装帧的美感是以人的视觉为主,诸感觉综合审美判断的结果。
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家杉浦康平提出书籍的“五感说”,突破了书籍装帧审美仅仅来自视觉的局限,开阔书籍装帧的设计思维,似乎也把书籍装帧的审美引入一个神秘的境界。书的“五感”既然将人的触觉、听觉、味觉、重量感等都纳入了书籍的审美范畴,那么,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一下书籍装帧的多元美感问题,弄清人类各种感官与审美的关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书籍装帧美感的构成是以视觉为主要审美功能的多元的审美系统。因此,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包括材料设计、印刷装订工艺设计的全面的整体工程。
这样,我们必须树立整体、多因素、全方位的设计观,我们在装帧设计时就会将视觉、触觉等人类诸感觉器官都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综合纳入自己的设计思考之中。
1.必须将视觉图像与装帧材料的美感联系在一起
一般装帧设计时先设计书籍装帧的视觉图像,然后根据所追求的效果来选择装帧材料,达到书籍装帧的视觉图像与装帧材料之间的和谐统一。
有了对书籍装帧美感的全面理解,在设计时一定会重视运用不同纸张的不同手感效果和不同的印刷效果为书籍装帧服务。不同纸张的手感,确实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各种纸张所显现的不同肌理,或光滑,或粗糙,或柔软,或坚挺,或轻飘,或沉重,都会通过手的触摸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并与视觉感官融合在一起,赋予不同的艺术精神内容。吕敬人设计的《茶经》《酒经》在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中经常运用箱、匣、函、帙等多种形式,体现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书卷之美。《茶经》《酒经》在传统书卷形态的基础上,运用木、陶、瓷等材质,准确表达书的主题。酒器与茶具特邀中国紫砂、青瓷大师捉刀完成。吕敬人设计的《内普里迪小提琴奏鸣曲》,羊皮封面表达18世纪欧洲古籍形态特征;内页选择了呈现自然气息的纸张;书口处保留着纸张制作过程中原始毛边的状态,阅读时有很强的触感,逼真的手迹乐谱印在这样自然的纸上,传达出对遥远的年代那古老音符的感受。
2.将设计创意与印制装订工艺联系在一起
书籍装帧设计者不管印刷装订工艺的现象,曾严重地制约著书籍装帧美感的重要内容,出色的书籍装帧设计者要尽力的调动新的印刷工艺为装帧增光添彩。在设计时,要特别关注装订工艺,精美的装订是构成书籍美感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构成书籍美感的关键环节之一。装订的美感,既是视觉的也是触觉的。
宁成春先生设计的《莎士比亚画廊》,画册上荡漾着装帧之美,完全在于宁先生对书籍装帧艺术的全面理解。函套的装帧所显现的高雅与富丽,使画册充满了华贵气派;紫红色的护封与色彩深沉的函套相互衬托,使画册荡漾出一种浓郁的幽香;护封上的莎士比亚精美画像与函套上的烫金纹样互相呼应,充分调动了工艺雕琢的美感。该画册装帧的幽雅图案与装帧材料的手感,都可以对读者产生微妙的心理效应,将视觉与触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莎士比亚画廊》《茶经》《酒经》的设计说明,在书籍装帧设计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装帧材料和印制、装订工艺。
每个时代都要有适应这一时代的设计艺术语言。从装帧封面以及简单的版式装饰转化到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升,设计师们要越来越注重内容信息传达的视觉表现;在敞开思路吸纳外国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设计家们要重视本土文化审美取向追求书卷气息;承其魂,拓其体,扩其形;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要实实在在关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市场与文化需求方面探求阅读功能与艺术表现中的准确切入点。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进取,创新是以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为其美的承继与延伸。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
[2]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毛德宝.书籍设计[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4]孙彤辉.书籍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