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中学生思想工作>正文

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中学生思想工作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当今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状态:人生态度积极,追求上进,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感情脆弱,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协调能力差;希望得到社会承认,依赖性强,竞争意识差。他们的这些特征不十分稳定和深刻,可塑性较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学德育工作者应依据中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采取更加贴近中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引导方式,优化中学生思想工作。
一、引导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
人的认知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加工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当今时代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潮纷至沓来,瞬息万变。对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中学生往往会作出不同的思考,形成各种不同的思想。有的人甚至会产生迷惘、困惑,思想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中学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努力研究中学生心理过程,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征文、广播宣传、板报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讨论,明确正确的判断标准,统一认识,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科学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过去,中学生崇拜科学家、军人、人民警察,而如今的中学生大都是“追星族”,他们十分羡慕歌星、影星、球星,而对科学巨星不屑一顾,有的人甚至认为“知识贬值”、“知识无用”了。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在校园内掀起“知识·能力·创造”、“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的大讨论。引导学生形成二十一世纪更需要知识,有知识才能转变为能力,才会有所创造的判断。对于倾向性的但又不便张扬的现象,如中学生“拍拖”,即谈恋爱,一要为学生保密,二要坚持双向交流,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不妨采用“欲抑先扬"法,先承认爱情是美好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人间有了真爱,才处处充满生机。也不妨列举战火纷飞年代里革命者的爱情故事——为革命、为自由牺牲爱情。然后和他们一同预测、推想:早恋结果会怎样?——稚嫩的爱情再好也不过是个瞬间,再好也不过是条抛物线,既然是抛物线,有最高点,必然也会有最低点。明知道那一天会到来,又何苦为一个没有结局的梦而执着呢?通过引导,使早恋的同学真正认识到,在爱情的泥潭中挣扎就是沉沦,早日回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
二、倾注爱心,培养积极情感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积极的情感对主体有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为此,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自觉遵循上述规律,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教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雕刻心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斥、惩罚,常常会立竿见影。学生不听话时,往往一“骂”即静,一“训”就“乖”。频用此法,表面上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质上会带给学生深深的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障碍。学生可以怕你,但不尊敬你,不信任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可见,不当的惩罚常常会伤害学生,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一些人甚至会变成“心理变态者”,青春和前程因此而葬送!相反,爱心——充满科学精神的伟大教育之爱,却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增强学生自信,激活其潜能,形成直接推动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这种爱直接表现在:对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真心诚意地关心,充分地尊重和信任,适时地表扬和鼓励,严格地要求,科学地管理……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困惑时一次悉心的开导,困难时一个小小的帮助,都会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实现以情动情,情感互动。当然,德育工作者绝不能陶醉于此,而应进入学生的精神天地,因势利导,用自身的亲和力、真诚感引导学生情感方向,帮助他们抛弃消极情感,激发他们用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塑造人生。

三、激活动机,提升追求目标
弗洛伊德说过,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做事的动机之一是“渴望伟大”。渴望伟大是人的一种可贵的本能。人有了渴望伟大的冲动和激情,才有成为伟大的可能。中学德育工作者应积极保护学生“渴望伟大”的本能,善待“渴望伟大”的冲动,鼓舞学生也让自己生活在“渴望伟大”之中,保持火一样的激情,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渴望伟大”,是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潜意识。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发现、引导,使其上升为意识层面,努力打造学生刻苦、踏实、奉献的品质。要求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扎扎实实地做起,夯实伟大的基石,激励他们拓展视野,拼搏进取,探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了某种需要,就会产生为实现需要而进行努力的行动。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在人的生活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德育工作者应多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善于激发需要动机,提升学生追求目标。当前,中学生的需要有健康需要、求知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体娱乐需要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知需要。因此,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要尽可能地帮助、激励,甚至和他们一同探讨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向好的同学看齐,打牢基础,争取不断进步。让成绩好、表现好的同学给他们树立榜样。指导他们自觉提升追求目标。如用“载人航天”精神鼓舞他们,让他们努力向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金怡镰、刘东生、王永志等人学习,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另外,中学生处在特定时期,经常会出现“成长的烦恼”,有“宣泄”的需要。对此,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相反,应通过关爱、交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满足其合理需要,并注意把它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
四、砥砺意志,打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人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当今,中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决定他们在生活出现麻烦、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会产生困惑、迷惘、孤独、自卑等心理,有的人甚至有出走、自杀等极端表现。为此,中学德育工作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1、利用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栏等介绍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迹,开展“意志与智商哪个更重要”的主题辩论会,进行学生“意志品质自我测试”。“评比身边意志坚强者”等。引导学生形成“意志可以创造奇迹”的共识。
2、配合家庭,精心设计日常生活中的小难题,如自行车“悄然"没气;家长不准独自外出游玩……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磨练自己的意志,打造完美个性。
3、小范围开展系列“测试”,检验并综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用晚自习课“突然停电",课堂上老师陡然“晕倒”,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考试中无人监考或监考老师悄然“消失”.检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或某同学遭遇“坏人”,危急关头检查训练学生的果敢性;故意将考试题设计得偏、深、难,培养学生的耐挫性。
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持之以恒地用先进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模范事迹鼓舞学生,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目标明确、具体,不断打造完美的
个性。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