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动机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正文

动机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动机在教学中论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理解动机理论的内涵,掌握提高和发展学生动机的方式,将会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学校可从学习氛围、个人目标设定、自我调节学习方式、内外动机相互作用以及归因反馈五个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
  关键词:动机;动机理论;课堂教学

    一、动机
  
  动机是一个解释性的概念。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1〕;是“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2〕;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3〕;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对动机的定义很多,有些观点趋向一致:①动机是激起个体行为的动因和力量;②动机有一定的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③动机心理只可解释,无法测量。
  
  二、动机理论
  
  对人类动机和学生的学习方面的看法,很多心理和教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据此,动机理论可分为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和认知的。
  1.行为主义的动机观
  在行为主义者眼中,动机是强化的结果,由“刺激—反应”行为的不断重复而产生。斯金纳(1968)认为,没有必要用诸如需要、认知、情绪之类的内部过程来解释动机行为,个体的现实环境以及历史因素可以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给学生贴上“有动机”的标签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学习,学生之所以高效率,是因为以前因高效率的工作所受到的强化,也是因为当前的环境提供了有效的强化物。据此,行为主义的方法强调外在动机,如表扬、奖励、特殊待遇、高分数等。
  2.人本主义的动机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人本主义者不同意行为主义的观点,即研究个体对离散刺激的反应,相反,他们强调对个体自我意识的研究。这种观点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特别是在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中显得十分突出。简而言之,在人本主义者看来,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学习、自然成熟和其他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
  3.认知主义的动机观
  这种观点认为,学习者首先是一个有反应的会思考的生物,即一个认知的生物。动机显示学习者个体对目标的选择,显示学习者是如何做出这些选择的,目标的选择如何与学习者的其他观念相互作用,以及学习者的行为是如何受观念和目标引导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机主要通过诸如目标设置、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待等对学习进行调节(Bandura.1986,1997)。
  
  三、动机理论的教育隐语
  
  在研究动机理论时,有时会感到我们不得不被迫去辨别并从它们中间选择一种。然而,以上的分类也是人为的,不同的理论只是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暗示和不同的比喻〔5〕,没有一种绝对正确或不正确;相反,针对我们不同的目的,每一种模式都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唤醒动机的行为主义方法强调积极和消极的外部强化的重要性。积极的强化能提高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消极的强化则可用来排除一些不良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微笑或皱眉、给高分或低分,这些和其他许多表示赞同或不赞同的表示都是强化的例证。强化具有诱因的价值和提供信息的价值,强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对学习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
  人本主义教育家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人物罗杰斯(1969)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学习者必须被‘激发’的观点使我非常恼怒。年轻人本身有一种高水平的内部动机。环境的许多因素对他们构成了挑战。他们是好奇的,渴望发现、渴望了解、渴望解决问题的。大多数教育的不幸在于,当学生在学校呆了几年之后,这种内部动机完全被抑制了”〔6〕。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即建立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气氛,安排好各种有利于学习的资源,与学生共同分享情感和思想。它意味着开放的教育、学习型的学校以及合作学习。
  认知主义把认知功能作为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认为学习者对目标任务的理解、对思维记忆方式的掌握、对自我期许的程度等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动机。强化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但其影响并非自动产生,而有赖于学生如何理解。动机是发起以及保持目标指向的行为的过程,所以学习者要设定目标,进而主动采取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如计划、监控)和行为(如坚持、努力)来达到目标,它把个体自我调节的功能放在了中心位置。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和乐趣,忽视了认知过程的动机激活作用。
  
  四、动机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对学习来说,一个最为重要的调节系统是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潜在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理解动机理论所揭示的内涵,掌握提高和发展学生动机的方式,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1.和谐的学习氛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个人有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属于某一个集体、有好朋友和熟悉的人。作为教师,应努力在班级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何谓“安全的”?怎样才是“安全的”?一是真诚地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学生“我是班级一员”、“我有存在价值”、“我被接纳”的信念,教师的期许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动机。二是师生、生生的相互支持和信任。三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课堂情境。


2.个人设定目标、动机卷入
  学习不仅仅是对反应的强化,而且是一系列指向目标的行为(Tolman,1932)。目标能激励人们适应任务的需要而付出必要的努力,并使目标自始至终得以保持(L,ocke&Latham,1990)。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个人目标,目标的确定和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取决于学生个人,教师扮演指导、建议的角色,而非控制者。研究表明,目标设定与自我效能感有关(Schunk&Swertz,1993),影响着学生对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Elliott & Dweck,1988;Stipek& Kowalski,1989)。学生一旦设立了目标,就可把当前表现与目标相比照,对目标的积极趋近,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使动机不衰减;而如果感到当前的行为表现与目标有差异,他们就可能会失望,但反过来又促使他们继续努力。目标本身并不会自动地提高学习的动机,但目标的特定性、渐进性及难度适当能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动机和学习。当学生学着设定目标并为达到这些目标制订计划时,他们就会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去决定做什么或完成什么的问题。意识到确立目标的重要性,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预期,从而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展示自己,肯定自己。
  3?鼓励自我调节的学习
  自我调节的学习符合这样的观念,即学生总是积极地投身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自我调节的标志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些维度上有所选择,对于任何任务,学习者都可以选择是否参与、使用什么方法、花费多长时间、达到何种熟练程度、在哪里学习以及和谁在一起学习等。要实现自我调节,并不需要在所有的六个方面都有选择,但学校教学却很少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的“被动”和“旁观”使他们毫无胜任感和控制感,无法体验成功或失败的个人责任,学习的内在动机逐渐减退以至倦怠。
自我调节学习与动机紧密相连。学校教学应让学生感到自己拥有学习的自主权,这种感受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成为自我指导的、更加负责任的和主动的学习者,也就是说,教师应和学生分享一些课程控制权,即允许学生选择和控制自己的与自己的能力和需要相匹配的任务,以及对授课方式、学习时间、学习结果评价等的决策权,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为获得学习意义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对那些在学校中很少享受到成功体验的学生而言,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动机因素。当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对学习和成就的获得进行很强的控制时,他们自我效能感的调整也更为准确。
  4.重视内、外动机的相互作用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与外部原因,如社会的要求,父母、教师的期望等有关。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师所采用的学习诱因。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对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手段的作用估计过高,而对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促进因素,包括学生的胜任感、控制感、自我满足、成功或者自豪感等的作用估计不足。
  这里有一个激励学习的外源性动机和内源性动机的问题。我们知道,动机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受很多方面比如家庭教育、周围社会环境、同龄人的相互关系、学校和教师的权威以及自身的兴趣所影响。学生的自我激发的动机最初来源于父母的赞扬、教师的期望、优异的学习结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现有的学习水平、自我效能以及为自己设置的目标。课堂教学应重视内在动机的激发,不只是因为其作用强度大、维持时间长,还因为外在动机的作用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在动机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当然,也不应把强调内在动机的重要性片面地理解为是对外在动机的贬低。
  5.归因反馈
  归因以一种循环的形式影响对后继成功的期待、成就行为以及情感反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积极、正确、具体的反馈来改变学生对成败的归因以提高动机。表扬和批评作为反馈的主要形式被教师广泛使用。表扬向学生传达了教师的积极情感,可以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也可促使其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批评则提供了学生的不恰当行为的信息。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动机手段,批评可能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它会产生多种不利的影响。但研究表明,批评并非总是坏事(Dunkin&Biddle,1974)。
  如果教师要运用批评,那么批评应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即他(她)是有能力的,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类的科学正在倾向于非人性化,它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有机体”。学校里的学生似乎也是一个正在进行学习和记忆的有机体。教育是为了让人学习怎样进行思考,而非被动地接受塑造。学校必须认识到它的目的是提供给学习者持续发展的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专门的教育任务〔9〕,也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反之,只有成功的教学,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两者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宋书文.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杜传鼎,张厚粲.心理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美〕姜伊·莱弗朗索瓦兹.美国教学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92.
  〔6〕罗杰斯.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1.
  〔7〕〔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98.
  〔8〕〔美〕Barry J.Zimmerman,等.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
  〔9〕〔苏〕巴拉诺夫.论教学本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134.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