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透视与对策>正文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透视与对策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本文通过透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其消极行为的根源。认为应建立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桥梁,以社区为依托,司法作保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网络,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 青少年教育;德育合力; 德育网络; 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内在要求。曾经轰动一时大学生伤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问题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但与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所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生理都处在成长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弱,在成长过程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消极的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崇尚奋斗,竞争意识强烈。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竞争、下岗、失业等社会现象亦渗透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感觉到时代的挑战,认识到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认识到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信息量。阅览室、图书室成为他们课余光顾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学生买书、订阅报刊,订阅种类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经济到政治、军事、文化,无所不包,反映了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大部分学生认为未来要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作为中学生,现阶段应用功学习,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追求平等,主体意识突出。21世纪的中学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要求亦随之增高,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享受各种权利,成为生活、课堂、学习的主体。尤其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人格平等,并且有超前意识和叛逆心理。对于“师长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眼里,师长固然值得尊敬,但师长所言不一定都得服从。他们还敢于提出不同观点。
3、协调合作,利他乐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已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满足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近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而个人的品性是个体能否融于团体,及个体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条件。因此,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形象,把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为班级、社会多奉献当作一种美德。对班中有各种困难的同学,大多能热情相助,体现了一种心灵之美。此外,他们在语言、气质、风度、仪表方面也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4、思维活跃,不甘寂寞。中学生学习虽然紧张,但又不时表露出不甘寂寞的心态,乐于参加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种活动,尤其是演讲、辩论、球赛等集体活动,总能搞得轰轰烈烈,呈现出其自然、纯真、欢乐的一面。
(二)消极的一面:
1、虚荣心强,诚信缺失。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经济意识越来越浓,在经济观念上趋向实惠,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使得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分数,以欺骗老师和家长,达到取得名利、荣誉的目的。一些学生认为“会作假是有本事”,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说谎辩解。不守诚信这一社会公害,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知行脱节。当前,中学生知与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在校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践行上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待人”。
3、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化,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中,趋向多元化。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是“中心”。在学校是“优生”,充满优越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责任、义务意识普遍下降;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4、厌学而逃学、辍学,混迹于社会,违法犯罪。社会生活环境复杂,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少年容易受不良诱惑影响而产生不良行为,对社会、学校、青少年危害很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学校问题。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消极行为产生的根源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的溺爱,生活在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得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缺少艰难困苦生活的锻炼。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让他们所崇拜的既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不是雷锋、徐洪刚,而是那些挥金如土的大款、明星和武艺高强的“侠客”。他们渴望能像大款、明星和“侠客”一样“潇洒自在”地生活。因此,一部分青少年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互相攀比,过多地看重了金钱的作用,一旦不能达到便心理失衡。
〈二〉传媒中的黄色、暴力内容的影响。
1、早恋。目前,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年龄提前,但性教育滞后的现象不容忽视。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青春健康”项目,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几个城市展开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目前性成熟普遍比上个世纪70年代提前了四、五岁,婚前性行为呈低龄化的趋势。但同青少年对性行为表现轻率、性早熟形成反差是他们普遍缺乏性科学知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大都来源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社会上有关“性保健品”的宣传铺天盖地,色情网站泛滥,黄色录像和黄色出版物大有市场,甚至正规出版的精美书刊也不乏黄色的内容。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动荡的时期,他们喜欢幻想,崇拜偶像,渴望与异性交往,性意识朦胧。这些本身都是正常的,可此时一旦受到“黄毒”的诱惑,就极易被击倒。老师和家长在这一时期不能及时地给予恰当的教育和引导,中学生早恋就如洪水般来势汹涌,由早恋诱发的厌学、打架、杀人等违法犯罪极易发生。
2、”哥儿们义气”,两肋插刀。近几年,国内影视、录像、网络、武侠小说中不乏刀光剑影,动拳舞棍的“侠客”形象,这些所谓“侠客”的所作所为成了他们眼中的“英雄义举”。一些中学生精力过剩,正处于心理膨胀期,尤其是看到武侠片上的镜头,便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欲望在膨胀,受好奇心驱使,总幻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也约上几个人,结成兄弟,组成帮派,去闯荡江湖,去威震四方……。青春期的青少年鉴别能力差,倾向于模仿别人在类似环境下的行为。因此,部分青少年竟在同学中结拜兄弟,只讲义气,不讲是非,恃强凌弱,称王称霸,把打架斗殴当作有能耐,认为拳头硬就是本事大。有些青少年在学校或社会上受到一点委屈或有不顺心的事,不向老师和家长诉说、求援,而是找“铁哥们儿”替他出气。由于臭味相投,“铁哥们儿”聚在一起,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渊。
〈三〉畸形教育和学习压力的“催化”
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对青少年朋友来说是“花季”也是“雨季”。“活得太累”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的共同感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性格尚未成熟,未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对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往往过高,与现实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青少年会感到自己为社会所抛弃,当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往往会做出过激反应。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使广大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学校的畸形教育和教育行为的畸变使青少年心理畸态。如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班级和学生都被贴上了各种不同的“标签”。重点或非重点、快班或慢班、优等生和劣等生。学校和社会的歧视使各种各样的“劣等生”走到了一起,其结果很可能是相互“感染”,形成一定的反社会倾向。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迫使孩子在社会上和同龄人比,在家庭和兄弟姐妹比,在学校和同学比,这种无休止的攀比让孩子苦不堪言,其心理品质和性情得不到均衡发展而极易扭曲形成心理障碍。
〈四〉法律意识模糊导致青少年误入违法犯罪。
虽然大多数在校中学生都学过法律常识,但收效甚微,法律意识依旧模糊。有些学生意识不到辱骂、讥讽伤害别人自尊心的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不明白这种不良行为已侵犯了我国的《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殴打他人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抢劫弱小同学的钱财,则已属于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构建与实施
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免疫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学校德育工作独撑一片天地的单极化状况,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司法“四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
<一>总体构想: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桥梁,以社区为依托,司法作保障,围绕德育目标这个中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网络,以提高德育实效。具体说:
1、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学校牵头,学校起核心作用,是网络的龙头;
2、家庭:家庭是联系学校和社区的纽带,在整个网络体系中起桥梁作用;
3、社区:社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整个网络的依托。
4、司法:司法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庭、学校、社区、司法四方联动,形成德育合力。
<二>、具体操作
1、校内校外联动,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树立全员育人观念,组建三支校内德育队伍,建立全员育人的运作机制:(1)德育主力军建设:以一批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2)德育生力军建设:以科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为主。(3)示范队伍建设:以一批出色的学生干部为主。其次,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建立一支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2、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阵地建设。首先,加强德育主阵地建设。一方面,明确各科课堂教学都是德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师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切实担负起教育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良好品德的双重任务。另一方面,明确校园文化也是德育的主阵地。其次,建立一批校外德育基地。再次,注重加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强化家庭、社区德育的功能。
3、注重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形式要新,内容要实。针对学生知行脱节的状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行为规范教育。
首先,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处事观,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宣传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宣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以会议的形式宣讲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以出墙报、手抄报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以绘画文艺表演的形式来表现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等等。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督查、引导未成年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艰苦细致的观察了解工作,有的放矢做好引导工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态度和方法上应做到:全面了解,积极引导;摸清情况,对症下药;尊重、信任、体贴关怀;耐心等待,持之以恒。
再次,教师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应予以肯定和奖励,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学生身上出现的闪光点要着力渲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达到激励本人和引导他人的目的。激励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微笑与关爱、口头表扬、通报嘉奖、树立标兵、尊重学生、发挥特长、民主评议等等。
4、强化活动育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首先,坚持开展“一帮一”“一促一”活动,实施德育工作社会化工程。其次,深入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如组织文学社、合唱队、环保社、广播站、记者会、读书小组等学生社团组织,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诗词朗诵会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优化学生的成材环境,营造浓厚育人氛围,让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外在的行为内化为其优良的品质。
5、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重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是实现也需要借助于心理教育。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情绪易于波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把握其心理活动的脉搏,帮助学生调理情绪。平衡心态,探求沟通师生心灵的新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育有的放矢。<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普及心理知识,系统地进行心理与行为训练。力求将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融合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之中。<2>开展心理测试与心理咨询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接待学生来访和求助;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青春热线,通过倾听、对话,实现对学生的心理疏导;③设立书面咨询信箱,据情约定面谈或书面回答;④报刊咨询,通过校报、黑板报,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问题进行公开回答。
<三>立足学校,影响家庭,辐射社区,司法保障,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司法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构建校内德育网络,重视学校的导向作用,舞活德育网络的龙头。
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的机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学校在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党、政、工、团紧密配合,全体教职工积极参加,同时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干部参加,建立起学校内部的德育网络,并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导向工作。首先狠抓舆论导向。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当地派出所(法制副校长)等机构,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支持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浓厚氛围,实现学校与家庭、社区、司法的联动;其次,狠抓目标导向,引导学校,联合社区、家庭、司法,引导整个社会都应围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目标开展各种德育工作。再次,狠抓行为导向。以学校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家长委员会协商制定的《家长行为指南》及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家教工作指南》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准绳,规范教师、家长、市民和青少年的行为。
2、构建家庭德育网络,突出家庭的桥梁纽带作用。
围绕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水平的目标,在整个网络模式中,家庭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学校。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否重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质方面的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质、诚信品质的养成。家庭应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及聚赌、吸毒等。尤其是家庭作为联系学校和社区、司法的桥梁,既要配合学校、社区、司法的工作,督促子弟,又要承担主动参与改造社区文化氛围的任务。
3、构建社区德育网络,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德育的辅翼功能。
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社区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有可能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在学校的指导下,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各单位、各部门利用社区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建立和改善适和青少年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外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以社区教育委员会为核心,文教、公安、工商、税务等党政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各单位等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德育网络。
4、构建司法德育网络,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强化其教育网络辅翼功能。
青少年应自觉守法,依法律己。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司法机关应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促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早日改过自新,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治安部门,派出所,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清理、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积极担当学校法制副校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抵制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做到知法、守法、护法。
结束语: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的学校、家庭、社区、司法四方联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德育网络,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有实效性。同时,更需要全社会普遍关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教育厅政报.2004年(5).
[2]、许云昭在全省系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湖南省教育厅政报.2004(5).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4]、王兰英.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2000(8).
[5]、廉希圣.胡云琬.思想政治.2003(4).
[6]、湘潭市教育局依法治教办公室.教育法律法规汇编.2004(4)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