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及其机制,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多数院校尤其是中医类院校普遍存在教学模式欠合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实践教学课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深度不够及对网络教学的排斥等问题,本教研室拟通过对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改革,创建“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学生学有所用,面临各种临床复杂问题能够得心应手地去解决,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使病理生理学课程真正发挥桥梁课的作用。
1 教学内容改革
创新教学理念,改革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临床,构建以核心课病理生理学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优化第二课堂、注重实验教学,完善病理生理学网络答疑系统,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立一种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调整教学大纲,针对目前教学大纲“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结合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考试大纲要求,在充分了解不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制定出适应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如临床、护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讲解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检验专业的学生,应将机能代谢改变机制作为重点讲解内容。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2.1 启发式教学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学科,逻辑性较强,与许多边缘交叉学科相关。如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到本课程的学习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能显着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例如,缺氧这一章节中重点讲述的四种单纯类型的缺氧,其实主旨就是氧气在体内的获得和利用的过程,通过一副简单示意图,让同学很直观地掌握每种缺氧的原因、机制和特点等。
2.2 提问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以典型的病例入手,让学生对所学病理过程首先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促使他们用心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提问式教学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分析、判断、推理、整合知识的能力。
2.3 结合病例教学想要病理生理学课程发挥很好的桥梁作用,临床病例讨论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病例讨论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病例为切入点、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典型的病例,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不同病理过程呈现的症状、体征、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的异常,通过发现的问题反过来推断疾病的发生机制。病例教学法不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病例教学法在不同的专业侧重点也不同:
如对于临床医学学生,应侧重讨论疾病的病理过程,围绕病理过程推论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但对于检验专业学生,则应侧重分析各类检验指标,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讨论检查的基本原理、方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据不同病理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护理问题并制订护理计划,进一步分析该护理计划的合理性及其原理,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2.4 开设网上定期答疑系统由于上课的学时有限,每周至少两次以邮箱或网页的形式定期解答学生学习、实践中的疑问,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
2.5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和科研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同步提高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术声誉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尤其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培养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象,科研活动主要局限在教师范围内。这不仅阻碍了中医药院校创新环境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制约了大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通过开展大量学术讲座、报告,结合学科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各项科研项目,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科研,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训练其具备初步的科研技能,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实际运用能力。
2.6 开设选修课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精选内容拟开设病理生理学进展,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动向及新的研究进展。
3 考试评价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院校都是采用应试教育,老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导致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评价体系,考试考查的是人脑的知识储备能力,而不是人脑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学业成绩评定体系是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寻找一种合适的考核方法,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非常重要,而以往的考试方式一卷定成绩,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多弊端。因此,要切实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加以考核。
3.1 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包括平时上课综合表现、课后作业及小论文撰写情况等。
3.2 专题讨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整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临床病例,通过分组讨论中同学们的参与、讨论等环节给予相应考核。
3.3 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二是实验报告分析论证的合理性考核。前者重点考核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及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3.4 自学能力测试如发热等相关章节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鼓励学生试验性讲课,根据学生表现,考核学生自学效果。
3.5 成绩测试改革首先,调整卷面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比例。以往综合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前者仅占综合成绩的25%,主要由课堂表现和实验作业构成,后者达综合成绩比重的75%。而新的考核方式同时从知识、能力、行为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平时成绩包括上述四个方面,占综合成绩比重的50%-60%,适当降低卷面成绩比重至40%-50%,从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其次,调整试卷构成。适当降低卷面客观题比例,增加应用性题型的比例。如增加论述题、多选题所占分值,同时添加病例讨论,检测学生整合、分析、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4 实验教学改革
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以往只讲实验具体操作、进而获取正确实验结果的实验模式,而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校将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改为机能实验学,该课程是一门将病理生理学、生理学实验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自成体系的课程。
4.1 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原本的单纯性验证实验为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将动物的生理状态、疾病状态和经过药物治疗后的状态全面展现给学生。如不单纯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观察中心静脉压、血压、呼吸、脉搏等指标,而是进一步研究不同药物干预下对休克的影响,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互为完善、互为推动的教学格局。
4.2 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既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误区,更注重实验分析论述的合理性。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及应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4.3 积极推进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拟题,提供参考文献,学生查询相关学习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对方案进行讨论,选取设计合理和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
本次教学改革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在剖析传统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生为目标,结合本教研室的科研特色及优势,创新教学理念,改革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教材建设,创新实验教学,优化第二课堂,完善病理生理学网络答疑系统,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形成一种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慧燕,张文成,孔麟麟.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初探[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6):129-130. [2]曹学锋,王生兰,刘辉琦,等.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455-457. [3]向若兰,徐海,高远生.PBL教学评价体系探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2261. [4]张敏,李文斌,胡玉霞,等.临床病例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效果评价[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6):75-77. [5]李蓉,李明勇,孔霞,等.病理生理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1):59-61. [6]唐红梅,董军,陆大祥,等.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