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当前,国内外经济条件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全球经济紧缩、国外贸易保护思想抬头、国内经济转型、出口导向型模式难以为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正面临严重挑战。一方面,随着外部需求紧缩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外向型行业发展减速,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急剧下降,但全国有730多所学校都开设了国际经贸专业,每年毕业的国际经贸人才供给数量有增无减,即存在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外经贸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政府将新“走出去”战略作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但严重缺乏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相关专门人才,即存在“人才难求”与“难于就业”的双重困境。特别是,对于非“985”、“211”工程院校来说,学生对口就业更难。然而,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在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是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以“出口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型人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一直停留在成熟的货物贸易专业理论及实务的培养体系中,没有反映当前国内外经贸活动的新内涵和形势的新变化。因此,对普通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禀赋条件,适当调整专业方向,构建相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交通、电力行业优势明显的典型理工科院校,其下设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以下简称经贸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办学已近30年,是湖南省特色专业,其主干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共享资源开放课程。换言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贸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形成了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然而,在当前新形势新条件下,经贸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同样面临上述挑战。对于我们这样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当前这一形势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因为在当前加快推进新“走出去”战略下,海外并购、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大型国际工程承包、境外能源资源开发等创新投资方式快速增长,导致对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国内外商贸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可充分发挥我校理工科院校和服务业的行业优势,争取在新一轮专业竞争洗牌中成为新的亮点品牌专业。
为此,笔者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试图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禀赋条件,合理调整专业方向,重构相应的课程体系,为破解普通理工科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困境提供新的路径。
二、应用型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 为了理清国际经贸专业面临“人才供过于求”、“人才难求”、“难于就业”现象的问题根源,揭示新“走出去”战略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研:一是从学校人才供给角度,通过对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华大学等湖南省高校往、应届毕业生2000余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现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二是从社会需求角度,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湖南省进出口公司、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七家涉外企业进行阅卷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企业所需应用型商贸专门人才的要求;三是通过专业期刊文献收集、专业网站动态查询、涉外企业人才需求动态跟踪等方法,分析向内需主导型模式转型和推进新“走出去”战略两大背景下,社会对理工科院校的资源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走出去”战略也称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广义的企业“走出去”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劳务输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对外投资等,是指企业实现“从产品到要素、从资本到技术、从人才到管理”等全面主动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由这一定义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倡的“走出去”战略,实际上仅指货物商品的贸易“走出去”,即出口导向型战略。与此相应,这时期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出口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型人才,也就是一直以来的传统经贸人才培养模式。但自2002年以来政府又重新提出的“鼓励企业走出去”新“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指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与合作新战略,与此相应,“走出去”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新型国际商务商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因此,本文的新型模式是针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对所需要的国际商贸实务操作、国际投资、跨国经营管理、国际商务、国际工程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国际商贸商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显然,这一新模式的内涵强调的不仅是外贸人才培养,更是国际经济与商学管理新型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已经突破了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经贸人才培养旧模式。
三、依托理工科院校特色构建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新模式思路 (一)新型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当前,政府在加快实施新“走出去”战略导向下,催生了对“走出去”国际商务商贸人才的大量需求,但这些人才,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外贸出口人才,而是与国外涉外跨国经营、国际工程承包、能源资源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国际经贸、国际商务和国际工程管理类新型人才.因此,长沙理工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明显的理工科院校,可充分发挥其在电力、交通、航港、能源资源、现代服务业的行业优势,寻找经贸系国际贸易专业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在政府“促消费、调投资、扩内需”的宏观取向下,以及当前物流和强化国内贸易的趋势下,经贸系及时提出由出口贸易方向转向商贸物流方向,也有利于充分发挥长沙理工大学“行业背景+服务贸易”的专业特色。
经贸系结合学校的禀赋条件,并依据新的经济形势---向内需主导模式转型和新“走出去”战略对当前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要求,经过专家、有经验的老师多次论证和商讨,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商务商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地说,改革现行单纯从“出口货物贸易”专业方向构建的传统外贸型人才培养旧模式,调整为从事“国际工程管理”和“商贸物流”两大专业方向,着手构建新型“走出去”国际商务人才和面向“商贸物流”内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根据新型“走出去”国际商务人才和商贸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一是调整专业方向,即由原来定为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技术服务贸易两个方向组群,调整为“国际工程管理”和“商贸物流”两大专业新方向。二是改革相应的课程体系,原来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成熟的货物贸易专业理论与实务的知识体系组成,为此,新模式将适当减少纯货物贸易课程,增加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商务、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商贸物流等方面的知识模块。三是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制订专业教育与课外教育、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二)新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思路,一方面,我们要以培养 “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和商贸物流人才为宗旨;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新“走出去”战略对国际商务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及知识等新要求,确立培养目标。据此,新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经济与国际工程管理”的应用型商贸人才培养模式,分“商贸物流”和“国际工程管理”两大专业方向,致力于国内外商贸物流和国际商务、国际工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逐步形成服务交通、电力、航港、能源资源、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涉外工程技术、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商务、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与一般院校单纯从“出口货物贸易”专业方向构建的传统外贸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这一新模式既传承了长沙理工大学的理工科院校特色,又发挥学校在交通、电力、水利、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对国际商贸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新模式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 (一)专业培养计划改革方案 在教学培养计划上,经贸系按照五大能力重新设置课程与实施计划:一是国际经济与国际商务信息获取、处理和揭示能力,要保证基础理论课和人文公选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思维和综合素质;二是国际商贸与管理岗位工作能力,主要培养外贸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商贸物流管理能力和国际工程管理能力;三是解决国际经济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国际商贸与管理职业判断与决策能力;五是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力。
首先,本模式培养方案强调除了设置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学通识课程外,强调设置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专题、国际工程管理专题、国际企业管理专题、国际资本与投资专题、国际商务谈判专题、国际商务与礼仪专题、国际经济与法律专题、国际商务与跨文化专题等,并保证足够的学时。其次要保证实务性课程的教学,并高度重视新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在商贸物流和国际工程管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国际商务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模式强调跟踪性实习制、实验模拟反馈制、并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最后要结合“走出去”培养模式需要,在相关课程中突出国际经贸企业、国际工程管理、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和技能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尽量与涉外行业或企业实行联合培养,与涉外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和定期实习制,从而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出路。
(二)课程体系优化设置方案 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和人才供求现状,本专业将原来设定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两个方向,调整为“商贸物流”和“国际工程管理”两大专业新方向,并较大幅度地调整课程体系:一是删减了如交通经济学等原有不合理的课程;二是为确保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增加商务英语和外贸专业英语的课程、学分和课时,并要求分小班开课,课程学完后建议参加BEC考试;三是适度增加了国际物流管理和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群。此外,根据“厚基础、宽口径”要求,每个专业方向均增设一些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设计,经贸系构建起“双平台+双方向+一拓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中“双平台”是指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包括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安排在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公共课程平台占课程总学分的30%左右,主要包括计算机、高数、外语、体育及人文与科学类选修课程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大约占课程总学分的30%,主要满足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要,按学科专业类群进行设置。“双方向”是突出我校经贸专业的行业特色,将原来设定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两个方向,调整为“国际工程管理”和“商贸物流”两大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增设相应的限选课程,安排在三四年级教学过程中,占课程总学分的35%左右,主要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拓展”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个性发展设立的,占课程总学分的5%左右,安排在大学四年的各学习阶段。体现在一些特定的必修和选修专业课程、培训课程或竞赛项目、执业资格证书项目、大学生挑战杯或创业项目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方案 在具体的方案设置中,实践教学体系由“主干模块+综合模块”构成。通过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模拟操作课程两个环节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来进行。
通过先前建立的省级优秀实习基地和校友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开展学生校外实习,利用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资金建设的省级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基地,开设课程实验。为了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实训、国际招投标实习实验、外贸函电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进出口模拟操作实验等传统实验实训课程外,我们还重点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实验、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国际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实验、国际物流实训、国际工程咨询实验、国际工程管理实训等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商贸物流仿真实验、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工程管理和外贸实务操作技能。在大三和三四阶段,分期组织学生到涉外交通工程公司、电力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能源资源开发、大型工程承包等部门进行学习工程咨询、国际商务管理、经贸项目评估等方面的实训活动,使学生既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更具有从事国际工程管理和国际商贸业务操作的实践能力,以及进行分析、处理国际贸易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新模式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体系 稳定、富有竞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专业的建设与成长,也需要有一支较强教学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科研团队作保障。经贸系以现有专业教师为基础、以“五个教学科研基地”为平台,构建了“三个课程群”和“三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课程教学保障体系(见图1)。【图1】
一是形成以人才培养方向为导向的“三个专业课程群”,即专业基础课程群、商贸物流课程群和国际商务与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群。二是组成以教学科研为基础的“三个学术梯队”,即以国际贸易研究所为平台,培养了货物贸易研究学术梯队;以湖南省国际经济与国际工程管理研究中心和交通经济研究所、省电力经济实验中心为平台,形成了国际经济与国际工程管理学术梯队;以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为主体,形成商贸物流学术创新团队。 (二)完善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完善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是新模式实施的一个重要保障。为此,在师资力量的整体构建与调整上,一是将按照“教学-科研”相长原则,制定激励措施,推进师资队伍整体发展,促进拔尖人才快速成长,为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提供师资力量保障;二是通过博士继续教育、短期前沿专题培训等措施,提升现有专业教师专业水平;三是引进在国际商务和商贸物流领域学术水平较高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优化教学团队知识结构。在评价体系中,一是将教研教改立项、教学成果申报、教材建设评选、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岗位津贴及各类人才推荐等方面,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行奖励制度;二是要采取科研型、教学型等不同类型教师的评价体系,激励不同类型教师的积极性和高度职责性。
(三)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 在新型国际商务商贸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极其重要,为此:一是聘请有多年从业经验人员作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做必要的专题讲座;二是要选择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业绩的境内主体企业、国际招投标公司、进出口公司等作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三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联系就业渠道,如与“走出去”企业联合办学、多建立境内主体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联系海外就业机构、国际劳务输出等。
[参考文献]
[1]洪联英.新走出去战略下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省财政经经济学院学报,2009(3):148-150. [2]吴国蔚.场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刘迎秋,张亮,魏政.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50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14. [4]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5]聂清.能力驱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