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对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探索实践>正文

对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探索实践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学者们针对这些新问题从不同角度做了有益的探讨,但从实验课程体系角度展开讨论的并不多见。突破以实验资源、师资为依据的传统实验课程建设模式,对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进行探索实践,是社会人才需求在教学环节的客观反应,对于培养本科层次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在实验课程总数、单科实验课程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实验课程观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以及课程资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验课程观念滞后导致课程体系不优    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是当今主流的育人思想,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观念却明显滞后。第一,在实验课程结构认识上,不清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的时序与结构安排以教师方便、实验资源便利为依据;第二,在实验课程功能认识上,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附设课,缺乏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审视实验课的功能;第三,在实验课程组织认识上,学校层面重视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课专业教师重视优化旧课程与开发新课程,而实验课程之间如何结构、课程与专业如何匹配等均被忽略;第四,实验课程评价认识上,认为教学活动主要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忽略对教师授课效果及课程质量的监督反馈。    (二)实验课程结构粗糙导致课程功能不强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它涉及相关学科内容的比例、各类课程的有机搭配等。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结构问题表现为:一是实验课程对象固定化。高校“文综”实验教改前,不少管理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仅局限于某具体专业。如人才测评模拟等课程,仅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二是实验课程建设粗放化。一方面课程建设以教为主,另一方面部分具有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活动被当作单纯的学生活动。三是实验课程组织简单化。实验课程开发好后,按一般课程对应进“选修课”、“必修课”等课程模块中,其依据是“专业”需要,而非“学习”需要。实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导致课程间耦合度低、课程针对专业但系统匹配性不强、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低效。    (三)实验课程教学僵化导致授课效果不好    实验课程教学依赖于课程内容与形式。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僵化的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授课内容陈旧。实验课程基本依附于理论课程,内容以验证性、展示性实验为主,学科前沿成果和企业管理的现实问题没有导入课程内容中,课程教学滞后于学科发展与实际工作。二是课程设计老套。课程设计主要从教学角度出发,没有从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出发,“设计”只是表面上课程门数增加、单课程内容增多。三是授课方式缺乏创新。不少“创新”只是做一些形式调整与名称调换,现代仿真、远程共享等技术在课程教学上应用不多。课程教学僵化,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难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四)实验课程管理不善导致资源利用不足    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开办有10余个管理类本科专业,其教学资源按“专业-课程-师资”匹配的方式进行组织。“文综”实验教改前,高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资源基本被固定在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系(所),空间上相对分散;其他人文学科的实验室、部分理工医实验室等没有在全校范围内整合调配。课程资源空间布局的分散化、管理使用的局部化带来实验课程资源的结构性缺乏与失衡。    一方面,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起步晚,加之投入有限,致使现有的实验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实验课程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部分专业实验室因管理使用局部化导致实验室利用率低,形成资源闲置甚至浪费。    二、分析检视    实验课程体系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对实验课程各要素的系统组织,使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习得内容的总合。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实验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资源、管理及评价等,并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围绕培养目标对实验课程进行选择,二是各实验课程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匹配。从系统论角度看,实验课程体系是复杂的巨系统,其各子系统之间必须很好协同才能使得系统功能优化。正如美国一位当代教育家所指出的,“拒绝把课程看作一个整体,就是将应该使最基本的哲学原理发挥作用的一系列决定降低为学校内部的各种政策”。总的来说,导致管理类本科专业在课程上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实验课程观上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活动围绕教学而不是培养人展开;二是实验课程体系的结构、管理、运行等系统性不强,导致体系的整体功能不优。    (一)实验课程价值取向决定课程建设方向    通观洪堡的大学精神、前苏联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理念以及推崇表达能力与全球化素养等8个方面素质培养的美国教育观,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国度,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培养价值取向。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载体,是专业建设理念和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过去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课程就按照高级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计和讲授;现在,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价值取向就应按照创新人才培养内在要求进行调整。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出现的问题,从认识论上讲,是高等教育培养价值观转变了,但课程价值观却没有因此转变。亦即实验课程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规律、个性特征等都是展开课程建设的依据。哈佛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校长C.W.Eliot曾强调,“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的才能,都应在教育中得到尊重,而只有充分满足和发展学生爱好与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    (二)实验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系统整体功能    结构决定功能的物理学原理在课程建设上仍然适用。人的心理也具有结构性,人的不同心理对人的发展作用不同,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需要引导学生优化心理结构。而不同的课程对人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因此也意味着把优化课程结构与优化心理结构联系起来。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强调塑造“创新型人才”与“教会学生学习”,从认知结构论上讲,是在强调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而“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化课程结构”。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立足于教学立场、实验资源条件以及“选修课”“必修课”等来组织,其依据若不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导致设定的系统结构与需要的系统功能不匹配,是管理专业本科实验课程结构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原因。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课程结构的优化,应按学生认知规律,在优化各门课程基础上,使课程之间、课程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得到优化。    (三)实验课程教学必须遵循活动教学规律    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功能,是实验课程系统的运行子系统;活动教学则强调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它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活动教学理论综合了认知论、课程论、教学方法论的发展精要,对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在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活动对象”主要指实验课程,它既是教学的载体,也是学习的媒介。    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具体实验教学中,主要围绕专业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被忽视,而课程变革也较多地偏向教师立场,很少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尊重活动教学规律,是导致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僵化,并影响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必须按照活动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更多地将课堂实验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验课程管理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    实验课程管理包括了实验课程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价及资源配置等环节,是实验课程系统的机制保障子系统。课程管理强调的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协调的是课程之间、课程所涉师生及相关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因为从本质上讲,教学中的管理活动也是教学,课程管理当然也应该是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课程管理主要落脚在实验课程的监督评价与实验课程资源的调度配置两个环节。实验课程监督评价不完善,表现在认识上没有从大课程观来看待课程管理问题,实践上则没有引入管理学中的科学评价方法;而实验课程资源不足,是把实验资源系统视为某学院或者某专业范围的封闭系统,没有放到开放系统中去审视,导致可供调度配置资源的结构性缺乏。    三、创新实践    针对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检视和根源挖掘,四川大学从实验课程观的系统梳理、课程结构体系与专业结构的协同匹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探索创新、课程管理的再度审视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观念    当代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一课程观统领下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以E.Doll为代表的学者,在继承泰勒论说基础上,吸收了普利高津的混沌思想,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课程体系是开放复杂系统,这为解决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的结构等问题开启了视野。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也是课程功能),依据学生认知特点,系统优化实验课程结构,并从课程教学、课程管理多方面创新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就是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    (二)建立以多元协同为特征的课程结构体系    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四川大学“文综”创新组织管理的架构下,根据课程特点及其培养目标,从系统论视角构建优化了课程结构子系统,并实现了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的多元协同匹配(见下图)。    1.通过构建课程子系统理顺课程间逻辑关系    优化课程结构。将实验课程根据其内在的知识逻辑关系,划分为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四个课程子系统。基础实验课程子系统:主要由演示类、验证类实验课程组成,旨在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常见技术工具的使用,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专业实验课程子系统:主要由具有专业针对性、方向性的实验课程组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提高学生运用某些专业工具、技术的能力;综合实验课程子系统:主要由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性、应用性实验课程组成,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验课程子系统:主要由操作性应用、自主性参与的学科竞赛、项目方案等二课堂活动组成,旨在提高学生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上各实验课程子系统中,基础实验课程是专业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系统;专业实验课程是综合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是创新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系统。    在具体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这种课程安排逻辑不仅在教学方案中予以体现,并通过学分制指导老师在选课环节的指导实现,使校方安排知识的逻辑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达成一致。    2.通过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多元协同匹配整    体优化课程体系。以会计学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两专业分别面向的各实验课程基本固定,而相同实验课程对这两个专业而言,则被对应到不同的实验课程子系统。以往一对一“专业—实验课程”匹配形式被打破,“多专业-多课程”的多元协同格局形成。对学生来讲,就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实验课程;对学校来说,发挥了校内实验课程资源的集约作用。    (三)推进以创新驱动为教改抓手的课程创新    对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其课程内容及课程管理也展开了系列改革创新工作。    1.实验课程内容创新。一是课程内容优化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实验课程的模块归属,各学院组织任课教师对原有课程内容作了补充、删减、完善,使各课程内容的授课目标更明确。如原有的会计手工实验课程,优化升级为会计全真实验课程;将财务报告编制等部分基础较好的实验课程培育为精品实验课程。二是新课程开发。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本校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实际,本校在基础实验群和创新实验群两个模块做了大量的课程开发工作。如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实际,在基础实验模块中开发了系统仿真实验;根据管理类学生就业特征,把学生的调查统计实践上升为全校性的调查统计大赛,并纳入到创新实验模块等。    2.实验课程形式创新。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好的课程形式能很好地表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实验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与手段。我们从课程场景设置生动化、师生参与课程平等化、课程表现形式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实践,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学习需要全方位创新实验课程形式。课程场景设置生动化:实验的场景设置尽量形象或者接近真实工作场景,如会计全真实验课程,完全按照《会计准则》设计流程,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到“业务”的各个环节中;有的课程甚至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师生参与课程平等化:转变过去课程教学中教师单方面传授、示范的传统,教师与学生不仅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平等参与,还利用学校文科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交流平台提问答疑、讨论交流。课程表现形式的现代化:ERP沙盘模拟、战略规划设计等实验课程,教师的讲授部分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    (四)强化以全面育人为实质内容的课程管理    在推行学分制、完善课程考核评估等宏观课程管理框架下,四川大学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在微观层面的管理上做了一些实践探索。除了上面提及的优化实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之外,还引入现代管理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是围绕实验课程进行考核改革。以往考核是学生评教考核教师,教师通过课程得分考核学生,新的考核思路综合评教、学生得分、教学督导反馈、教学过程得分、教研等总体情况,由教务部门会同实验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二是强化实验课程的统筹管理。以往的实验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课程、伴生课程而产生与开设,其管理上比较粗放。在“文综”协调下,各学院成立了实验室管理中心,会同教务部门具体落实实验课程之间如何组织、课程与专业如何匹配等相对中观的问题。三是加强了实验课程资源的整合。    通过改革统筹实验教学资源,把原有的一些课外活动提升为了实验课程(如市场营销大赛),还与企业协作共建实验室或共同开发实验项目。通过课程考核提高课程教学水平,通过课程统筹管理促进课程结构的合理完善,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程,达到了管理育人的效果。    四、经验启示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客观上提升了专业实验教学水平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展开相关专业的实验课程改革积累了经验。    (一)初步成效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结构创新为核心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通过在四川大学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解决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中的难题。    1.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一是课程内容更丰富。新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覆盖实验项目近250项、实验课程50余门,较好地实现了学科广度与专业深度的协调匹配。二是课程结构更合理。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按知识内在逻辑为依据对实验课程进行分类,使得实验课程的结构层次更加明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分类方式,使得课程目标性增强,课程功能得到优化。三是课程资源更充足。通过校内、校企课程资源协同共享,扩展了专业实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实验课程。    2.促进了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一方面,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了教学水平。与企业共同开发实验项目或共建实验课程等拓展了课程建设新渠道;在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教研成果;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展开的实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近4年来,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获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0项,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3项(含国家级项目4项);获得科研项目数、创新创业项目数,分别由改革前的6项/年、1项/年增至21.33项/年、7.67项/年。    2011级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的黄加顺同学,不仅获得40余项校级以上奖励,而且以唯一本科生身份参加了第30次南极科考,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典范。    (二)心得体会    1.实验课程建设应以课程的认识转变为先导。后现代课程观为核心的观念是认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的基本观点,活动教学理论与认知理论是建设课程的理论视角。管理类专业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不是理论课的补充课程,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    2.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培养、认知逻辑为依据安排课程结构,这是活动教学理论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具体结合。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目标要从“有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转变到“学生需要什么就教给什么”上来。    3.实验课程教学要顺应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网络、多媒体、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要善于把现代技术引入到课程内容与形式建设中去,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展示课程,并进行课程教学、师生答疑和课程评价。    4.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管理不容忽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结构安排、考核监督等实验课程管理在过去常常被忽视,这是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关节所在。四川大学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之所以能有上述成效,正是因为牢牢抓住了这个课程管理的“关节”。    结语    针对综合性大学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实验课程体系,并在四川大学管理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实践运用中取得良好成效。不过因研究范围局限,缺乏对三级课程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今后,围绕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管理上如何展开科学评价,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更新课程方式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LawerenceCremin.TheGeniusofAmericanEducation[M].NewYork:Vintage.1965.  [2]母小勇.后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的困惑与挑战[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  [6]蔡克勇.管理也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84(3).  [7]钟启泉.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0).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