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管理专业不可或缺的课程。自从1998年7月计量经济学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来,大约98%的经济类本科专业高校设置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约60%的管理类本科专业高校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然而,尽管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和科研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出现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头疼、学完后依然不能实际应用的局面。
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研究,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李子奈主要从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邱东等针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相关建议;李晓宁等从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杨继军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性重视不够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谭砚文等比较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王少平等立足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研究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会教学生怎么样学习.
以上研究对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仍然存在着问题界定不清等问题,尤其是电脑技术的进步和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的快速发展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软件和计算方法的进步已经使得传统认为最难的模型估计变得非常容易,传统认为容易的经济模型构建和估计结果分析已经变成新的难点,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和理论脱节已经不仅是实践落后于理论而是实践落后于理论和理论落后于实践并存,对于此方面的分析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分析总结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学、拓、化”三位一体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希望能对探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规律,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主要存在讲授重点界定不清、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薄弱、课程内容应用性不强、案例教学应用不充分和考核方式单一等5个比较显着问题,影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讲授重点界定不清 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手段,研究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的学科。计量经济学虽然应用了较多的数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手段,但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科的范畴,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讲授过程中,模型的构建和估计虽然属于最重要的内容,但核心部分应该是模型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逻辑。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推导,对于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则论述不多,经济学本质大大淡化,使得计量经济学演变成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例如消费函数的估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背后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经济假设,必须为学生讲解清楚,才能帮助学生在应用中选择正确的模型来分析实际中将要面临的问题。
(二)应用能力培养薄弱 计量经济学应用性较强,强调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把经济理论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因而对于计量经济学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意讲解和传授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使学生从整体上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发展轮廓有个基本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通过软件操作和实际问题分析,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则关注不够,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内容太枯燥,应用性不强。其实不是知识的应用性不强,而是教师没有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显示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应用性不强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课时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制约,主要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则讲解太少,甚至不讲。以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例,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以及误差修正性模型根本不讲,然而计量经济学软件的进步已经使得这些内容成为目前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内容,缺少了这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显得非常不专业和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存在脱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四)案例教学应用不充分 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教师在讲完基本理论后会分析一些例题对讲授内容加以说明,增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然而目前的案例教学只是限于对模型的一般分析,或者只是针对模型估计的某一部分进行讲授,并没有结合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参数估计以及模型检验等计量经济分析的整个构成环节对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虽然有了基本的认识,但还是无法掌握模型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模型分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很少有教师向学生分析经典的计量分析文献以增强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五)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通常都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平时成绩也只侧重于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如上机操作水平、认真与否、掌握效果以及论文水平则很少或者根本不加以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只关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上机实验以及操作软件技能的培养。甚至有个别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之前搞突击,死记硬背相关的公式和概念,最后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实际上根本不会构建模型和利用模型分析问题。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而且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量经济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教材里大量的数学模型推导和参数的估计,教师和学生把很大的精力花在模型推导的学习上,而忽略了计量经济学应用技能尤其是软件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原理的数学推导,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李子奈教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很明显地反映了重理论推导的特色,计量模型推导和数学证明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如何应用软件来进行计算则涉及很少,最终只有个别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学到应用程度,大多数学生则陷入理论推导的泥沼无法自拔,大大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版本较好地均衡了理论和实践,虽然经济模型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仍然占据很大的篇幅,但是已经花了相当大的努力介绍EVIEWS软件以及通过例题介绍如何应用软件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教会学生应用而不是简单地学习理论,大大简化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为改观。
(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落后于实践进程,忽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电 脑 技 术 的 进 步,计 量 经 济 分 析 软 件 如EVIEWS、STATA和SPSS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师教授方法的改变,使得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已经变成非常简单的机械操作,教学效果大为改观,然而计量经济学教学在纠正忽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过于偏重操作技能学习而忽视经济分析的倾向,以至于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软件的应用,理论并没有多大用处,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提高。
2012年笔者在本校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中调研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状况,虽然仍有45%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是对计量经济学的数学推导过程头疼,这属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有47%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并不难学,主要是软件的应用,只要把软件学好,一切都会变得很容易;还有8%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虽然难学,但具体应用并不是很难,关键是软件的学习。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个别比较有悟性的学生虽然没有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但因为能熟练地应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在掌握相关文献的条件下,通过照猫画虎,亦步亦趋的模仿,依然可以做出非常好的文章,尽管其对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并不理解。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过分注重软件操作的学习,而忽视了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从长远而言影响了计量经济分析能力的提高,此种现象在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仍然和以前一样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脱节的问题,只是脱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脱节是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的问题可能是实践超过了理论教学的发展,以至于认为实践即是理论,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计量软件的操作,忽略模型的建构和选择以及参数经济意义分析的教学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虽然能够估计出模型,但可能模型选择错误或者对结果的分析不到位,影响分析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从模型的估计转到模型的选择和模型的检验分析方面,而这些才属于计量经济学真正具有理论含量的内容。
四、重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上述分析,针对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基于“学、拓、化”三位一体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该模式均衡考虑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 学本阶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和基本软件。虽然此阶段的重点是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但应该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改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问题,写出规范的学术论文或分析报告,而不是为了单纯地掌握基本理论。
因此,要明确教学重点,重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着重讲解基本思想和原理,尤其不可忽视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背景和发展逻辑的讲授,对于模型中太难的数学推导过程可以简化,重在讲清模型背后的经济逻辑。在讲授基本理论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另外要注重模型分析结果的讲解,要求学生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参数的现实涵义和潜在涵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育和案例式教学进行课堂讨论,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设计专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构建、估计以及分析中的问题,在讨论中让学生体会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2.加强实验教学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应该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适当安排实验教学。首先,由教师讲授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个基本的理解;其次,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基本理论在软件上的应用;再次,让学生针对所布置的作业上机操作软件,教师在旁监督,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帮助其纠正错误;最后由教师结合讲授内容对实验结果加以点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将以考核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作业完成情况、上机实习、课程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多环节测试,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成绩比重,使课程评价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掌握实际的软件操作技能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阶段: 拓本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重点在于模仿,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经典案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和论文技巧,强化学生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分析技巧大量集中在相关文献之中,阅读文献是提高研究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阅读文献并在文献中学习的能力,应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阅读相关文献,熟悉目前的研究前沿,逐步提升应用计量模型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入经典论文的教学与分析,让学生研究计量经济分析文章的技巧,模仿经典研究文献进行,在模仿和分析文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理解并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直观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力求最后能够摆脱模仿,实现模仿中的创新。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入对科研文献的分析有很大的好处:一方面,结合专业背景的经典案例,有利于学生逐步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学习分析技巧,最终提高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信心。
(三)第三阶段: 化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目标是如何学习和应用,本阶段的关键是学习如何创新,在对基本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摆脱模仿的痕迹,学习如何根据实际研究问题的需要,结合相关研究文献,选择适用的研究模型;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在模型中引入自己所感兴趣的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研究模型;最后指导学生如何在观点凝练、处理方法和数据挖掘方面寻求创新,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论思考、模型构建、变量选取等方面大胆创新。
为达此目的,可以在指导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研究专题,按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遵循理论模型设计、变量选择、数据搜集、估计模型、模型检验以及模型预测的流程完成一篇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在成绩考核中要占有一定的权重,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难点、困惑及可取之处。通过课程论文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实践中体会计量经济学的作用,提高学习和钻研计量分析知识的兴趣。
五、分析讨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过分地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不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如何才能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矛盾,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永恒课题。本文基于“学、拓、化”三位一体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保证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李晓宁,石红溶,徐梅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6):11-15. [3]邱东,李子奈,肖红叶 .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17-20. [4]李晓宁,石红溶,徐梅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6):33-36. [5]杨继军.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28-229. [6]谭砚文,陈珊妮 .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5):84-89. [7]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