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搞好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论文摘要】随着新专业、新课程、新内容、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的不断涌现,对每一名职校教师都是一个新课题、新考验。职校教师来源不一,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着重介绍我校在校本培训工作方面所进行的些有益尝试。
【论文关键词】校本培训行动导向就业导向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新专业、新课程、新内容、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的不断涌现,对每一名职校教师都是一个新课题、新考验。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师的终身发展的。温总理在北京35中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他对教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和要求。对于职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更为重要。我们既要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更要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技术,还有方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能力,学生要有综合的职业素养,才能受企业所欢迎。我校近几年在校本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理念支撑。构建“行动导向”校本培训体系
党和国家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2000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我校确定了开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类专业的目标。面对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行为能力不强、自信心不高、自律能力较差等实际情况,我校提出了“健康快乐成长,努力学习成才,顺利实习就业,立志发展创业”的办学思想,形成了“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服务”的办学理念。
1.理念引领,启动工程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学,学中做”,“生活即教育”。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职教界倡导比较成功的教育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以及世界教育专家认同的“多元智能理论”均为我国现代职教界推行的两大先进理念,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我校开展了“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学习大讨论活动。2005年我校启动了“就业能力培养”工程。它是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就业能力”板块为核心,以“就业教育”为主体,以“岗位人才”为最终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自身学习需求,构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表现教学法、任务引领法、实践教学法等先进的职教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和管理活动实现就业目的。
2.行动导向,构建体系
就业能力培养工程的工作要由培训者去完成,为此我们确立了“行动导向”的校本培训模式。通过全体教师共同学习提高,采取扁平化培训结构,实现校本培训目标的过程。在方法上,它以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基础,即以行动为导向,全体教师相互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去解决问题,一段时间以后还要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必要时要提供咨询和个别化的指导训练。这些培训必须是学校的实际教学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具有行动导向性。
3.校本培训,纵横连接
①培训要与现代职业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连接;②培训要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连接;③培训要与学习环境资源连接;④培训要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连接;⑥培训要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连接。
二、就业引领,搞好“行动导向”校本培训工作
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以就业为引领,在“行动导向”校本培训工作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1.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培训,合作学习
学校规定由教务科与教育科研科每周五下午进行教师业务培训,每周二下午由学生科进行班主任培训,每周四下午为政治学习时间,坚持不懈。业务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先进理论,重点进行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教育科研理论等培训工作。学校及时给教师发放学习资料,比如:职教专家赵志群先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姜大源先生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等,都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系统学习理论提供了便利条件。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串行体系,即按照生产流程或工作程序编排课程,遵循情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而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按并行体系编排,故决定了串行体系的职业课程,其教与学的方法应坚持行动导向的原则。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2.培训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做中学
近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努力做到的“与企业同步,为就业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就业处与教务处合作开展的大量企业调研、就业创业毕业生典型跟踪回访、企业文化进课堂等工作,认识到技术决定岗位,技能决定待遇。为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从最初的教学方法改革层面的“表现教学法”的运用,到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启动和实施了“就业能力培养工程”,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但我们并不满足,我们始终在不断地探索一种更适合我校发展、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地酝酿研究,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还没有真正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特别是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学校教的技能与学生到企业所需的技能不能完全对接,还存在着课堂学习与实习实训“两张皮”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实践探索教学改革与企业需要相对接、教学目标与岗位技能目标相对接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我校的教学真正成为企业眼中的教学,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今年我校确定课堂教学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深入推行“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力图做到“课堂变成实训场,岗位尝试练技能”,通过开展“研究课”、“汇报课”等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全校所有任课教师都上了一节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研究汇报课,然后进行研讨提高。一学期推出了13节课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汇报,12月初我们将在13节汇报课中重点选拔推出3节观摩课。真正达到了人人懂模式、人人用模式、人人创新模式的目的,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更加深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全体教师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能够胜任所开各专业的教学任务。
3.科研引领培训,提升教师水平
教研工作以“科研引领”为龙头,科研处搭台,学术委员会唱戏,开展了学术年会活动,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困惑,我们的教师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其进行汇总和梳理,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并用案例的形式加以总结,成为再实现探索的第一手材料,使教育教学在“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2005年至今,我校教师坚持写案例文章,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每年年终召开一次教育教学案例交流会。我们感到:案例研究是开展校本科研的有效依据。案例研究确确实实把教育科研与日常教育工作无痕结合起来,为教师构建了一个实用型的理论研究平台。教师们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智慧的提升,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一批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我校配合就业能力培养工程,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其中《构建普惠和谐校园文化》、《有效教学各学科设计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七项,已经立项研究。
4.培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1)深人企业调研,研讨专业建设。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种适应的具体体现首先是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了使我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近几年我校一方面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采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思想、人才塑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我们深入社会进行走访调查,组织联系劳动局、人事局、就业保障局、旅游局、中小企业管理局等事业单位进行座谈、考察,同时多次到广州、北京、上海等地考察,了解开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学校增设专业的具体建议。
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人才预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调整了教学计划,确定了各学科的培养目标,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与部分用人企业签订了定单以及正在与更多的企业合作为其输送所需应用型人才,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
(2)聘请专家讲座,研讨企业文化。在此期间,我们请企业老总、职业教育专家、生产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到校讲座,与教师们共同研讨,使教师们了解了企业管理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文化,使校企在培养目标上达成了共识,更加明确了在课堂上应该怎样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就业能力,满足企业需求。
(3)派出教师学习,进行教学研讨。为了解决如何把单一的理论知识型教师转化为理论与实践技能实用相结合的教师这一问题,两年来,我们先后派市场营销、电子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师深入上海帅佳集团、烟台富士康集团等17家企业参观学习。同时,我们有3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有1名教师被派往德国进行物流专业的培训,有11名教师参加省骨干教师的培训。不管什么形式,只要是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我们都进行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组织地交流研讨,让每一位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都在全校谈自身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并且上交一份心得体会,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专家学者才有发言机会的做法,它所带来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它的针对性强、目标具体、拉近了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两年来的专业研讨形式使教师达成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共识,同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问的联系,研讨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5.培训与管理活动相结合,渗透提高
教学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即教务、科研、实训三位一体,发挥教学督导室作用),全面落实一个规程(即《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认真实施两个“细则”(即《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评细则》和《学生课堂教学量化考评细则》),强化周考周评制度,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最大限度地快速成长。
(1)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积蓄“校本教研”的骨干力量。学校共青团组织青年教师“走进名师课堂,学习伴我成长”主题活动,学校坚持“四个结合”和“三个为主”的青年教师培养原则。“四个结合”是:提高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相结合;钻研理论与参加实践相结合;队伍的合理结构和动态平衡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三个为主”是:省内为主,在职为主,自学为主。
(2)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文化课向专业课教师转化。为了落实市教育学院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师培目标,更重要的是满足我们自身的专业需求及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学校为广大教师尤其是文化课教师创造了方便条件:即学校让文化课教师研修一门相近的专业学科,专业课教师可适量选择其他专业课,然后学校免费提供所研修学科的所有书籍和资料,研修教师可随时走进课堂听研修该专业课教师的课,并派有经验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辅导或交流。目前我校有17位教师研修相应的专业学科,并且有7位文化课教师教专业课。
(3)重视校本教研工作,适时开发校本教材。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知识及能力需求,既不能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不断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为此,编写校本教材,即按照岗位技术要求,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尤为必要。经过几年的摸索,结合专业去向与我校师资实际情况,我们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4)建立《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每年末学校对一年来在国家、省、市各项评比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各项奖励的教师给予奖励,三年来共奖励240多人次,鼓舞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在各项活动中奋勇争先,为校争光。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开展了“每人一绝”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重点是在师生发展,教师发展是关键,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引领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我校教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改革创新,更新观念,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