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课例研究:提升学校效能的文化工具>正文

课例研究:提升学校效能的文化工具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提升学校效能是学校改进和教育管理的核心目标。学校改进是政府、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协商、运用各种文化工具提升学校发展能量的活动。课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工具,是以课例为对象并聚焦于促进学生真实发展的研究,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营造一种合作、开放、民主、平等、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文化。作为文化工具,课例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管理效能。
  [关键词]课例研究;学校效能;文化工具
  
  重视学生进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优先改进教学、明确目标等是学校效能的重要特征。提升学校效能是学校改进和教育管理的核心目标。在当今世界。基于人的发展的学校改进模式特别强调政府、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学校改进就是这三方能动者合作、协商、运用各种文化工具提升学校发展能量的活动。课例研究正是提升学校效能的一种文化工具。
  
  一、课例研究作为文化工具
  
  (一)课例研究及其过程
  课例就是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例,反映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可以一人同课或不同课多班多轮、多人同课或不同课多班多轮等四种形式进行。
  课例研究最初始于日本,目前正逐步成为我国中小学的常见教研形式。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对象聚焦于促进学生真实发展的研究,是上海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三个阶段”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次反思”指连接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课例研究是一种以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有主题、有技术、有证据、有结果,讲究科学和规范,具有规范的研究气质。
  课例研究的管理过程包括制订计划、课例呈现(至少三轮)与课堂观察、课例研讨与沟通、撰写报告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包括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方案、说课文稿、反思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教学研究论文、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报告、课例研究报告等不同的形式。
  2008年4月9日-7月8日,丰台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团项目组分别在丰台第一小学、第五小学和实验小学同时开展了三个主题指向的课例研究:促进职初教师专业成长——小学四年级数学《鸡兔同笼》课例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一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小学一年级语文《会变的瞳孔》课例研究;作文指导课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我是一个一的孩子》四年级语文课例研究。历时三个月的课例研究,参与者50余人,包括大学专家、学科教研员、特级教师、教委小教科、校长、主任、教师、研究生。研究运用了如下课堂观察技术和工具:执教教师与班级情况表、教学时间分配表、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课堂问答行为类型频次统计表、教与学策略观察表、小组学习观察表、练习与作业分析表、语言流动情况图、教师巡回路线图、座位图等。三所学校完成了执教教师说课稿、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六次三所学校研讨会记录、九次学校研讨会记录、课例研究大事记、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报告、课例研究报告,撰写文字量50余万字。如果加上参考文献,研究证据信息量达101万字,形成了丰台区课例研究报告集、课例和课例研究全套光盘、三节随时可以拿出手的高品质课。在最后的总结沟通会议上,听者惊呼:三个月50万字、101万字,不可能!但是,他们的确做到了,大家都无比惊讶于学校潜力的爆发和能量的提升。
  
  (二)课例研究作为文化工具
  课例研究是改善校本研修文化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这里是站在学校改进的高度,将其视为提升和改善学校效能的文化工具。这种提升和改善是通过主体的能量增长和发展实现的。
  课例研究作为学校改进的文化工具建基于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以下简称“‘活动理论”)之上。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每个有意识的活动都在独特的情境中发生。有意识进行活动的人就是主体,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一组人;无论人数多寡,主体都是能动者。他们运用各种文化工具、方法、物件,试图改变某些物质情境的现状而达至其活动的目标。作为主体的能动者可以是校内的师生,也可以是来自大学、研究所的协作者。外来者的能动力,要靠学校所能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而得以发挥,同时也受制于学校结构中的规则、价值和行为规范。
  在活动理论中,“活动”指动机和目标并存、由能动力所维持及影响社群发展的活动。如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促进教师学习、提升学校整体的发展能量等,都是“活动”。在活动理论的视域中,学校改进是一种以各种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工具,如图表、软件、电子资讯)为中介提升学校效能的目标性活动,旨在使学校成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场所。在个体层面,学校改进是能动者如何参与以及掌握和运用文化工具而达到工作目标。“活动理论”所关注的,正是能动者用什么文化工具来达到活动的目标。这些文化工具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调节作用,是学校改进实践的必需品,既能帮助能动者掌握自身的心理机能,如知觉、记忆、专注,又能让他们可以进行改进的工作。文化工具的获取和运用是学校改进行动的关键。
  学校改进工作的成果通过分享会和总结会等形式,可被参与实践的能动受众消耗,也可在学校群体乃至校外的社区中分配,更可以在能动者和社群之间产生一种交换。当活动良性循环开展,作为“主体”的能动者与社群的交换关系便能得以延续和扩展,将对学校和外在的大环境改善产生正面影响。
  
  (三)课例研究作为学校发展变量
  课例研究作为学校改进与发展的文化工具。意味着课例研究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意味着课例研究带有自然实验性质。评估研究是自然实验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结果评估,其目的在于评估社会干预的影响和结果,带有意识形态影响。如新教学方法、新教育模式的实验等,都可使用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实验逻辑应用到实地调查和研究中。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刺激的效果。课例研究作为文化工具,成为自变量,影响学校发展状态及其结果,因变量就是作为能动者主体的人的发展——这与活动理论意旨完全一致。人的发展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可以通过行为干预——课例分析结果的测量来表现,学生发展可以通过测量学习结果得到印证。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个体专业能量的增长
  在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是关键的能动者。在丰台的三个课例研究中,执教者分别是三位教龄10个月、9年、10年的女教师,她们的能量增长表现为专业能力的增加、增强。我们收获了《鸡兔同笼》《会变的瞳孔》《我是一个——的孩子》三节随时可用的高品质课。三位执教者分别完成了三次说课稿、三次教案稿、三次反思稿。共计10万余字。查阅参考文献信息量50余万字。最重要的是,课例研究改变和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0
  在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中,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同为关键,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分为四部分: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知识。教师知识的核心成分学科教学知识明晰化之后,利用学科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技能也大大增长。课例研究要求课堂观察和诊断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深入解读课例的教育意蕴,帮助教师寻找到解决困惑的具体处方和办法。每节课的关键事件都蕴含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而能否发现这些关键事件,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取决于指导者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眼光。
  课例研究增长了执教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和教谁的问题。《鸡兔同笼》经过第二轮课之后,教师经过学情调查,了解到在校外学习过奥数知识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会列式计算的学生大多数并不明白“差对应”的关系,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改变列式计算法与画图和列表法齐头并教的策略,调整为能尝试用“列表”“画图”方法解答数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题目,理解列式计算法。这样,画图和列表的问题解决策略就成为本课的关键事件。《我是一个——孩子》课例把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作为研究主题和教学最有价值的知识,从第一次课教师高高在上完成的漂亮而孤独的范文到第三次课人人都修改习作的转变,教师也完成从关注教学任务到关注学生的变化,从“走教案”到真正教学的过程。课例研究全方位的教与学信息的收集和反思,培养了教师观察学生的习惯,促使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索:我的学生将从这一课中学到什么。以下是一位执教者的反思。
  “作为新教师,我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比较注重,而对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不够,也未能广泛地吸收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无形中把自己置于固步自封的境地,严重减慢了自身成长的速度。周卫教授多次提及弄清楚‘教什么’的重要性。提醒我授课教师要先挖掘教材,知道例题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只专注于一课书、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无济于事的。于是,我查阅了很多与鸡兔同笼有关的资料,顿时觉得海阔天空,一个外小的鸡兔同笼问题竟渗透着建模、数形结合、方程、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而在这其中又有哪个是适合交给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我带着疑问继续从书本上寻找答案。”
  关注学生并掌握匹配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增长的重要证据。一节语文课例的时间分配对比如表1。
  教师理答情况有明显的改进。第一次和第三次教师理答情况的对比: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问题从4.88%下降为0,基本克服;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问题从39.02%下降到8.7%;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问题从41.5%下降到13.1%;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的情况从12.2%上升到54.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0上升到17.4%;追问情况从2.4%上升到6.5%。理答弊病明显下降,而激励性理答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教师个体上述专业能量的增长,是经由课例研究这种文化工具挑战教师的经验舒适地带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而完成的。教师在导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伸展其认知和思维能力,获得新的心理机能和思维模式,达成专业发展的目标。
(二)教师群体研究文化的改善
  课例研究是一次规范的教学研究之旅,通过选择一节课的观察活动来进行集中的评价、分析,并对课堂教学连环跟进,从而提出建议与创新设计方案,最终达到改进教学的效果。同时,赋予教学以研究的真正含义,强化了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学校研究文化,区别于经验水平的“教研”和“科研”二元分立的概念和做法,改善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品质。
  课例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学校教研组研究文化的改善。这次课例研究活动,每个学校的研究队伍都在15人左右。三所学校校长亲自领导研究活动,语文组和数学组全体教师参与了研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参与者学会使用教学程序表、课堂实录、教学时间分配表、个别访谈、学生集中投入状态观察量表、教师提问及理答分析、语言流动图、学生口头表达分析、课堂作业分析等多种课堂观察技术和工具,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定性、定量的专业分析。数据说话的研究改善了经验认知,全体教师和领导为之震撼。有教师反思:“我明白了研究不是一种感性的体验,而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就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说话比例的对比,同时将时间进行对比,用准确的数据进行说明更具说服力。这使我豁然开朗。以前自己在写  [2]赵蒙成.工作场的学习;概念、认知基础与教学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8(1):53-58.
  [3]杨玉东.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3):49-51.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