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千呼万唤始出来>正文

千呼万唤始出来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呼吁,要把电教教材建设当作重中之重,紧锣密鼓地搞好,广大教师也渴望看到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好的电教教材早日面市,广大中小学生翘首企盼着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软件能尽早与他们“搭伴而行”。就在这千呼万唤之中,由中国音像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制作的小学语文《资料库》终于脱颖而出,带着一股清新与期待和我们见面了。

从其发行量及使用反馈的信息看,这部片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有的教师说《资料库》是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有的教师说《资料库》应称作《资料宝库》等等。有关使用《资料库》的各种经验和评论文章也不断见诸各种电教报刊。这部系列片之所以受到广大师生欢迎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突出电视的特点,有较强的可视性

我们知道,电视的特点就是真实、直观、形象、可视性强。《资料库》在拍摄中,紧紧抓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贴近教材、挖掘主题、抓住重点、化解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部片子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注意吸取以往拍摄的“教参片”的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和提高。如过去拍摄这类景观片时,往往注重大而全,即大题材、大场景、有头有尾、面面俱到,有旁自、有解说、有配乐,而且片子的时间大都在15分钟~20分钟之间,不能直接进入课堂使用,教师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选取和整理。因此,《资料库》从制作伊始就突出了少而精的原则,从确立选题到每个镜头的设计、制作,都体现了上述原则。这套系列片的长度一般都控制在5 分钟左右,这主要考虑到它作为电教教材,适合于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这也是电视教材的可视性所决定的。如:《资料库》中《飞夺沪定桥》这一集,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课文的中心是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沪定桥的。课文的中心是“飞夺”,为了突出这一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段落理解“怎样飞夺”这一中心,在理解这一中心前首先要观察理解“天险”险在何处。这时教师可以播放约3 分钟《资料库》中的“飞夺沪定桥”。电视片中由远及近展示沪定桥及其大渡河的险峻,湍急的河水拍打着岩石、激起穿天浪花,接着镜头由河水水面推移到桥上,给人一种空间感、距离感,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到了沪定桥的险要,这就突出了电视教材的可视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所难以做到的。为了突出可视性,每部片子除自然声之外,不配解说和音乐,这样就把思考和想象的余地留给了学生,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这是一种新的教材模式,从目前使用情况看,效果是良好的。

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突出的教学性

我们知道,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化解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有效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长期以来,在诸多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并且许多教师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其目的就是利用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它包括学科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兴趣小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这些活动虽然都能为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但我们感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还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也是有效的途径。因此,小学语文系列景观片《资料库》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行教材,突出了教学性。如第十册第8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性的散文,如果教师只凭课本中的文字让学生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秀丽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借助景观片《资料库》。从电视片中看到:“我”在外洞找到了泉水的来路,原来是在石壁下方的孔隙中流出,这个孔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于是“我”仰卧在小船里,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这时片中展现的是几乎贴着鼻子和额角的山石。镜头运用的拍摄手法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这部分重点内容,如果不借助《资料库》,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外洞的神奇之处的。

又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3课《草原》,是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为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作者写草原的天是“那么明朗”,草原的地是“一碧万里”。电视片《资料库》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镜头运用由高到低、由远及近,使学生既体会到了无边无际的草原,望不到边、看不到头的辽阔,又通过碧绿青翠的小草感受到了草原空气的清鲜。

由此可见,《资料库》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参与了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清晰明确的目的性

《资料库》在拍摄之前,就把课堂教学需要放在第一位,编导人员和全国36位特级教师在一起根据教学需要,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真设计每集片子的风格、样式。为拍好每一个重点镜头,倾注了大量心血,因此说,每集片子的设计和拍摄都有清晰明确的目的性。

我们还是以小学语文第九册第4课《挑山工》为例。 这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名篇,十几年来,小学语文教材虽经多次删改,但这篇课文一直保留下来。这篇课文讲的是“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情只要一心向着目标,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重点对挑山工这一群体形象和具体人物进行了描写和刻画。教师让学生找出挑山工登山时与游人的三个不一样:一是携带物品不一样;二是登山姿势不一样;三是登山的路线不一样。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三个不一样,教师播放电视片《资料库》。片中首先映出的是一双粗壮有力的脚,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登攀着,这个特写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挑山工所说的“一步踩不实不行”的道理。接着镜头又由双脚拉到全身,让学生观察挑山工登山的姿势和路线与游人有什么不同:手是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的。通过这几个特写画面学生懂得了挑山工登山的路线长,但却比游人快的道理。因此说,《资料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种明确的目的性还表现在抒情性课文中,《资料库》同样也达到了融情于景、融意境于画面之中的高要求。

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2课《鸟的天堂》,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欢鸣的动态美,并学习这种方法。《资料库》很好地把握了这一重点,画面中由高处俯视,远处岸边是一棵巨大的榕树,枝杆横卧伸向河心,从远处看俨然是一棵巨大的榕树。由于浓叶遮挡,河面变窄,小船顺着河流环绕一周。这时镜头渐渐推近,学生有机会看清横卧在河面的枝杆离水面很近,接着是大“特写”:大榕树的枝杆部分枝上生根、根垂入土,分不清枝杆和树根,原来是一株榕树。电视画面对静态榕树的“描绘”由远到近、由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展示细腻,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资料库》对群鸟欢鸣的动态情景的展示,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拍巴掌,打破了寂静,众鸟纷纷飞起,鸟的天堂顿时热闹起来。接着特写镜头展现了一只画眉鸟在树枝上呜叫,画面中录制的是自然界的声音,可谓画中画,并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学生学习作者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当教师再重放整个录像片时,学生可以一边看着优美的画面一边复述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说明《资料库》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一些教师在使用《资料库》时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的意见。如:在放映没有配乐的录像片时,最好录制现场声,像《草原》、《大榕树》、《瀑布》等,这样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瀑布》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远处传来的瀑布的声音,体会一下瀑布恢宏的气势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在没有现场声的地方可以配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联想。有些重点镜头的拍摄时间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系列景观片《资料库》和与之相配套的《教案选》,是文字教材与电视教材相结合走进课堂的一种新探索,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优秀教材。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