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正文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被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下,高职高专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试图在分析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其尽快形成鲜明特色。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遵循;原则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总和的半壁江山,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高专教育内部来看,总体发展是不平衡的。部分学校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多数学校仍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1.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有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级实用人才、高等技能性人才等多种说法,在民间也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说法,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和民间的观念中远未达成一致,从名称到内涵仍是一个比较模糊和众说纷纭的概念。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定位就高不就低。所以,尽管政府一直在艰难地推动改革,但收效甚微。高职高专教育始终无法从本科压缩型中彻底摆脱出来,而依然部分沿袭过去的学科模式,改革不彻底,特色不鲜明,是导致高职高专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学基本建设比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多头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高职高专教学基本建设长期滞后,使得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推进缓慢。这些重要因素也制约了高职特色的形成。
3.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较多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改革的目标实施总是力图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改革不彻底的模式,总体上讲,还是顾虑过多,老的一套仍抱着不放,新的要求又需要体现。然而,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嫁接,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外部来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劳动部发布的职业大典规定了1800多个职业,而职业资格证书只发了100多个。劳动准入制度实行较晚,使得依托职业准人的高职高专教育就业通道不畅,就业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
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按需办学。高职高专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要从市场需求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不与市场接轨,离开社会需要,自身就无从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不应依赖政府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很高的地位、很多的投入,而应从市场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舞台。只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发展空间则是无限的。因此,高职高专教育一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通过与社会结合、通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校良性发展。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机遇,研究社会需求,认识社会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按照需求对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重新整合,要敢于做伤筋动骨的改革,敢于舍弃一些传统模式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灵活反应,不断根据社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内涵,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使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

2.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本身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毕业生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怎样定位?笔者认为,应该是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并大量涌入就业市场,在市场对高层次人才总需求增幅极为有限的制约下,势必造成他们供应下移的趋势,从而对高职毕业生形成挤压效应。将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重心顺势下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向量大面广的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等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在。
3.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为主线来设计实践实训活动和理论知识学习。根据前面两个原
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结果不是若干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试或考核通过,关键是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为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要做大的调整。对此,德国的项目教学法有成功的经验。它以一个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能力技能获得为主线,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训练融汇其中,在项目中边实践边学理论,用到什么学什么,针对性极强,突出了理论的应用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之,着力于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这应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原则。
4.合作办学。一是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和若干企业签订一纸合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合作互助、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能否建立这种机制关键是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积极性来自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融入到企业活动中必然成为题中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联合体,学校专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双向兼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大家都实质性参与,科技助企,产学研实践助校,学校和企业活动彻底共通,资源和效益共享。有些学校通过自办企业或将企业引入学校,企业与专业互动共赢,找到了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为地方经济多方位服务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办学的结合点,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道路愈来愈宽广。二是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院校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将加快我们的办学进程。
5.注重素质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是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要在特色上狠下工夫,但教育的共性要求也必须兼顾,特别要注重素质教育。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特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既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也处在尽快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综合、务实,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主动面向市场需求并率先形成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方可在竞争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 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