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若干心思考>正文

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若干心思考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近期在北京2所理工类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有待提高。该文认为,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着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建构缺乏合理性,陈旧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不利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等问题。因此,该文认为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打破政治理论教学的禁区,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对一些经典篇章尝试使用双语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当控制课堂教学的班级规模,才能真正提高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理工类;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数达到42万余人。理工类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任务重,很多学生又利用专业特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时间很少。但是,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在毕业数年后,成为各行业的业务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力量。而他们在走向社会前所进行的最后一次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无疑将长时间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因此,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好研究生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理工类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理工类高校应为研究生开设2-3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着选读等课程,总学时量一般在90学时左右。
为了了解理工类研究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情况,笔者于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在北京2所理工类高校的研究生中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6份,回收率达到92.7%。被调查研究生来自我国的12个省份,其中男生为366位,女生为190位。调查问卷设计简明扼要,为了便于学生回答,基本采用了封闭式的选择题。
调查发现,有88.5%的研究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指导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问题,回答“可以”的研究生只占46.3%,31.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时”可以对世界观和方法论起指导作用,剩下22%的学生则否认了这种作用。对“社会主义是否能战胜资本主义”这个问题,62.8%的学生没有正面选择“是”与“否”这2个答案,而是选择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选项;而肯定社会主义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学生只有15.2%,剩下22%的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对“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只有24.2%的学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46.8%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清楚”,还有高达29%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对“是否读过《共产党宣言》全文”这一问题,只有8.2%的学生选择“读过”,77.7%的学生则表示没有看过,另有14.1%的学生选择“可能读过,记不太清楚了”。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理工类研究生被称作是“象牙塔”尖上的潜力技术群体,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长达十余年之久,部分学生仍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表示困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求甚解,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不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就很难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为了改善目前这种状况,非常有必要对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理工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建构存在不合理性
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多数理工类研究生日趋务实,在其知识结构建构中突出表现为重科技轻人文,缺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及心理卫生等综合知识的学习。理工类硕士生容易从“实用”角度出发,为了将来便于找工作或出国深造,把专业课和英语课看得很重,而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重视。还有些学生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反差,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误解,对这一理论的可信性发生了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风行一时的标语和口号,因而对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理工类研究生习惯于自然科学的数学公式、逻辑推导、实验证实等研究方法,认为社会科学得出的结论来源不清楚。同时,理工类研究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知识,了解不够,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平时不用积累,用时看一看就知道了,因此存在轻视社会科学的心理。知识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着理工类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较陈旧,缺乏实效性,不能满足理工类研究生的知识需求
理工类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专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接触较多,会发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理工类研究生需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理论课程。但是,现有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内容较陈旧,政治理论教材基本上还在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旧体系。例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材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某些改革,在旧体系中增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内容。可是,由于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不合理,增加的这些内容使课程教学有些像“大杂烩”,而且新增的这些内容几乎都是“邓小平理论”课程的内容,与本科教学内容重复。
原有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缺乏对现实的针对性,要么是论述别国的情况较多,要么是概念、范畴的逻辑论证较多,从而使丰富的理论变成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而且教材内容很少涉及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缺乏实效性,所以学生觉得学这些政治理论用处不大,提不起学习兴趣。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政治理论课程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几年,教师在理工类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虽然增加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方法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法”。一些教师仍仅仅把教师的职责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认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师作为主体的主要任务是用教学内容“填满”学生,而学生作为客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储存”起来。一些教师只考虑如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着重于以形式吸引学生,却很少在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上下工夫,忽视从本质上吸引学生。在这种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对话与交流,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一种平行关系。这也使学生对政治课程提不起兴趣。

(四)大班授课的方式不利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每年招 收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本科生一样,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有的高校的大班授课规模甚至达到了500多人。这样大规模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无疑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与学生交流,学生之间如何进行讨论,教师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等等。

二、提高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为此,理工类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

毋庸置疑,单向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面对一个更多地要求民主参与和平等交流的研究生群体,为了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必须改变原理教学的灌输方法,抛弃简单、机械说教的方式;要通过引导的形式,在提供和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应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多样化形式,如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互教互学等;应尽可能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并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政治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采用课堂研讨方法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前都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把讨论的内容提前1-2周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讨论用的发言稿。其次,教师要制定讨论规则,要求学生无论是主题发言还是参与讨论都要言而有据,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阐述和论证,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把讨论会搞成牢骚会、发泄会;要努力培育学生严谨的学风,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人数进行分组,并确定每个小组的召集人和若干个主题的发言人;要求每个发言人在学习和讨论中完成发言提纲或讲稿,并在课堂发言时能够脱稿或半脱稿,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要求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主题发言人的发言做出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初步建构,将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二)打破政治理论教学的禁区
过去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许多禁区,特别是不敢去接触一些尖锐的实际问题。这容易使教学与实际脱节,也造成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误解。有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过是一些空洞的说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使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发挥效力,就必须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敢于研究和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尖锐的实际问题。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政治理论课应该大胆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剖析,有理有据地回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疑惑。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分类别地向学生讲清楚。例如,有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有的是体制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逐步解决,等等。
教师在讲授疑难问题时,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有些教师将自己讲的看成是绝对真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甚至有些教师对持有与教科书和教师不同观点和结论的学生一味采取否定性评价,认为这些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问题。这些做法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会使一些学生在自己的观点与教材或教师的观点不一致时,不愿或不敢在课堂上吐露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极有可能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养成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惯。此外,学生长期习惯于按照权威的观念和理念思考问题,其创新能力也会被遏制,甚至被磨灭。这不仅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相悖,也与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在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肯定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说出心里话。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观点和采用的论据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运用正确的理论来分析其中不正确或模糊的观点,最终通过以理服人把全体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正确的方向上。对诸如私有制增多是否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在建设中出现失误、如何惩治党政领导干部的腐败等热点、敏感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找出不同的解决路径;然后对学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不仅可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科学性,还可以纠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还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本来面目。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理工类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大多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电子版再加上一些图片,使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大量影像材料。例如,在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可以插入微软公司的科技更新、福特汽车公司的大型生产车间等影像;当讲人权问题时,可以放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也可以放映电影《撞车》的片断。这些纪实类、故事类影像材料非常丰富,但需要教师平时注重收集和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第二,在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与互联网的直接链接,以便在课堂上随时能找到要用的网站。例如,当讲共产党在全世界的发展情况时,可以从网络中找到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的网站。
第三,针对理工类研究生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在课件中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逻辑梳理,制作一些相互关联的逻辑图表。这将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宏观的理解。
第四,可以建立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网站,与校园网进行链接,使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空间上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可以从网站中轻松查阅到课外学习需要的资料。

(四)对一些经典篇章尝试使用双语教学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语言流畅、文字精彩。不精通英文的毛泽东同志曾在建国后认真学习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出版至今已经百余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真正通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很少。调查显示,566名理工类研究生中读过《共产党宣言》全文的仅占8.2%。因此,指导理工类研究生通读马克思主义的精典著作很有必要。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英文版的经典原着,无疑能够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活动
理工类研究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每年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密切联系工厂、农村、部队、街道、法庭和监狱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市、区法院在审理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时,允许公民凭身份证件预约参加旁听。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组织研究生参加一些案件的旁听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成绩,教育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守法公民。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水平较高的现代化企业,使他们了解科技的发展对企业的巨大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

(六)适当控制课堂教学的班级规模
理工类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除了要传播社会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宽容与尊重。大班上课不利于课堂的组织以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的把握,所以理工类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班级规模应尽可能把人数控制在60人以下。
讲座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有所成效,但也会存在一些缺憾。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开展一些讨论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讨论时每组的最佳人数控制在6-10人。如果班级的总体人数太多,必然会使每组的人数增多,或使分组组数增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这将不利于每个研究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切实了解理工类研究生的所思所想,针对理工类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理论教育的完美结合,进一步提高理工类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