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思考:我们的德育工作是不是都做到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是否都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是否做到了注重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其它值得重视的现象?还应该认真地思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如何发挥德育的核心作用?
一、真正确立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教育工作中,曾经出现过一些片面的观点,如将教育狭隘地理解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即使在今天,也存在片面地将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加强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灌输说教,这些问题不迅速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使我们党的事业和民族的未来蒙受损失。因此,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其中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一定要真正确立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提高全民族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还明确地把民族凝聚力同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一起,列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1998年抗洪救灾壮举,1999年5月大学生在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暴行中所迸发的爱国主义激情,都雄辩地说明了民族凝聚力在我国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教育等等,也就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德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各个方面的素质既相对独立发挥作用,影响人的发展,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正因为相对独立,所以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它又时强时弱。从他们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看,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素质等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素质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突出表现,而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一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它又与科学文化、身心、创新、审美等素质密切联系,对人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了一个人成长和努力的方向,必须着力培养和引导。
大学培养的不仅是精通某种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而且这些人首先应当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精神等方面培养人、造就人,使每个大学生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和善于实践的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所培养的人才既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又能以自己的道德风范对整体社会精神文明起到示范、导向作用,真正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创造者。从青岛大学近几年开展的毕业生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为用人单位所看重。就是说,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切实体现出德育的重要性。高校德育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保证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真正确立德育的核心地位。
二、真正发挥德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要真正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努力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于新的实际、新的环境,开辟新途径,创造新办法,取得新成效。
第一,进一步落实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校长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形成科学的、有效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坚持把德育贯穿于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科研的各个环节,强化学校党政各部门和单位的育人意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实在育人的全过程。
第二,从实际出发,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德育工作目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重实效。要全面理解、了解学生,真诚地信任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好各种疑虑和困惑。
第三,突出主渠道建设,做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要把“两课”教学改革放在应有的地位,改进和完善“两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推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在“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的建设;办好校广播站、宣传栏及各种板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活跃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五,把注重教育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德育制度建设。要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严格管理,要求大学生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的结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提出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一经实施,要严格要求,坚决执行,使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第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信息科技的有效手段,开辟德育基地和育人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二)德育要将现成结论的传授转变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选择,同时,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德育要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也有助于德育获得实效。德育不仅要传授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真理。德育决不是要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标准件”,而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良好素质的人才。德育不以传授某些现有结论为目的,而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自己去面对生活,自己去创造人生。
(三)确立创新意识,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德育也应理所当然地走在时代需要的前沿,树立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人才作贡献。
创新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高认识水平,以及不断进取、不畏艰苦、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理论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德育要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武装学生的头脑,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把握大局,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始终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德育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思想境界始终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学会分析形势变化,把握发展趋势,用创新的思路指导新的实践。德育还应通过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健康的心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着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
高校在确立德育内容与目标时,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德育不仅要使大学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还要使大学生勇于改革不合理的、落后的东西,创造出新的先进的东西,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