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下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探析>正文

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下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探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音乐文化领域也不例外。许多学者对于“音乐文化全球化”的趋向满怀焦虑,担心本土音乐文化走向“同质化”“一体化”的趋势。因此,正确解读全球化和本土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消除上述顾虑的症结所在。
  伴随着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多元文化主义应运而生,各民族国家都在为保护、传承和挖掘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而做着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其中多元化音乐教育作为手段之一,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所谓多元化音乐教育概念,是相对于“同化音乐教育”而言的,强调教育者应对学生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影响予以重视。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中不仅应包括主流音乐文化,还应当体现非主流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特征,建立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异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挖掘本民族的艺术宝藏,彰显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在全球一体化“和而不同”的共融文化环境中具有平等交流的话语权。毋庸置疑,多元化音乐教育是达到跨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面对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建构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已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构建受教育者民族性与多元文化的和谐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差异。我们应当看到,在学校这一正规教育场所中,受教育的对象往往是来自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活群体,文化背景不同会使学生在知识理解、价值观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性。纵观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集中了社会及民族音乐文化主流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代表着主体文化的走向,并且按照主流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来设置课程和进行教育评价。由此而产生的音乐上的审美价值取向、音乐表现方式和情感认同方面的矛盾心理以及理解上的偏误,将会导致教育水平的下降和教育评价上的偏颇,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以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审美差异为例,学校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发展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学校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个体在审美情趣上会受本民族和地区的很大影响和制约,在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的审美标准下,无法适应和构建统一的审美要求。生活在北方的蒙古族学生,性格中透出一股粗犷、豪放的气质,艺术思维方面表现出壮志豪情和粗犷洒脱的情感体验,反映在审美愉悦感受方面就是一种力度和速度不可分割的壮观美感;而生活在南方的壮族学生,却有着与蒙古族人截然不同的审美品格,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哺育下的壮族人民,性情含蓄深沉,委婉细腻,表现出平和柔顺、纤巧秀雅的审美快感。两个民族的学生所具有的刚与柔、隐与显的迥异审美心理,如果用统一和机械的审美标准来要求,势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也是与音乐教育的本真价值相悖的。因此,教师应对这些情况予以重视,了解学生的民族属性、民族心理及其文化背景,以免对不同民族的学生产生误解、偏见甚至造成伤害。这也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推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多元化
  
  自近现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与理论基本是沿袭欧洲体系模式,本土音乐自身的课程体系还未从课程论的角度真正探讨过,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在课程体系和教材编排上均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尤其在高师音乐的基础课程中,几乎是西方音乐理念及教学体系,例如斯克波夫的复调,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斯波索宾的和声,以及西洋乐器的大部分的练习曲目,它们都是严格地构建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代表着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础课程,无形中削弱了我国各民族音乐构成、表演创作、音乐传承等方面的自在价值,忽视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思维认知的内在规定性的差异,使得本土音乐文化知识体系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每一种民间音乐类型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是凝聚了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具有宝贵的传承价值和教育功能。如果在学校教育中有选择地引入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与现代先进文化相融合,既可以适应全球未来的文化发展,又可以促进文化整合,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岂不是一举多得吗?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无疑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柯达伊提出以音乐母语对儿童进行早期歌唱启蒙教育,强调将匈牙利的民间歌曲作为学校音乐教材,倡导学校的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尤其是独具匠心地收集和编写一些以民族音乐核心为支柱音的多声部视唱练耳,发展学生的多声部视唱、多声部听觉能力,增强多声部音乐美感的体验。反观我国的民间音乐,多声部歌种屡见不鲜,但这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源还尚未被音乐教育者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不能不让我们觉得遗憾和惋惜。提倡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为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三、推广独特与多样的音乐教育形式
  
  深入挖掘民间音乐中独特的教育功能,使学校音乐教育形式多样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它记载了本民族古老的文化历史和遗迹,在传承的链接中延续至今。文化传承必须依靠教育这一媒介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正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以及不同的情感、意志、性格特征等,潜移默化地实施了教育手段。例如,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侗家民间音乐合唱形式,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侗族历史上无文字,侗歌以纯粹的口头模式,凭借记忆以口耳相传这一特殊的传承方式培养了侗族人优秀的听觉记忆品质;传统的迎宾习俗“嘎莎困”(拦路歌)塑造了侗家人殷勤好客、热情率直、诙谐逗趣儿的民族性格;“羽”调式是大歌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式类型,其中所蕴含的柔和与缠绵同侗家人民族审美心理,即柔和、含蓄相吻合;和声、结构内容等方面呈现出的高度和谐之美,使人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群体的歌唱形式培养了侗族人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和睦的高尚情操;高声部的即兴变唱不断促进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侗族大歌所承载的诸如此类的教育功能不胜枚举。在提倡音乐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倾向,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成分,各民族多彩纷呈的音乐文化形式和独特的教育功能被拒之门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传承体系塑造了这些民族的特殊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行。如果我们学校教育体系能够把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有选择地纳入其中,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承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且还可以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真正得到提升。
  
  四、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评价体系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同样,音乐教育在实现这一人类理想的进程中也体现着多元文化的广阔视野,其宗旨是,一方面使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丰富人类共同的文化宝库,同时还要提高少数民族成员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和民族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主体民族成员也要认识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拓宽学生的视野,引起更多的审美体验,增强民族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能力。我们深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需要以多元教育评价来引导,否则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但是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评价状况又是如何呢?教育评价长期以来惯用一种主流音乐文化的单一评价标准来对音乐教育诸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被有意无意地拒之评价标准门外,导致音乐教育中常常忽略对培养对象文化差异的尊重和认同,从而阻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因此,学校应考虑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方面文化差异的必然存在,对教育评价进行“文化化”——即文化多元性改进,使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都应体现文化差异的尊重和认同,增强评价的灵活性和多元性,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教育,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潮已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它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形式回归和复兴的产物。我国音乐教育在被西方音乐文化中心论统治近一个世纪以后,已开始反思本土音乐文化边缘化的窘境,努力探索一条以本土音乐资源为核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路。学者胡学常认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催生一种多元主义文化,这是一幅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符合后现代文化精神的逻辑展开,也是西方现代性在现实的经济和政治层面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①正是由于全球一体化新纪元的来临,才更使各民族意识到作为民族精神传统和内在凝聚力的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强调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文化特质。由此可见,全球化不仅没有使本土音乐文化走向趋同,反而提升和促进了本土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兴起,求异趋势日渐强化。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交往互动日益密切,是一个包容不同音乐文化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种音乐文化的类型都得学会与其他音乐文化共生共存。
  
  注释 :
  ①胡学常.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下中国文学界之姿态.中华读书报,2003年3月5日.

  参考文献 :
  [1]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管建华着.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特里斯·沃尔特着.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2003年版.
  [4]海荷着.赵曙明主译.东西方大学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