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针对性案例的实施>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针对性案例的实施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因其理论性较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此,教师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融入到案例当中,建构各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而这种“情境化”的设计应当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具体专业相结合,应具备针对性特征,突出学校特色,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本课程案例教学研究状况

  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分重视的教学方法,并因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良好效果而得到广泛关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和综合素质,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由于其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仅凭教师单纯的理论说教很难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而案例教学法由于其生动性和形象性,如果实现多元化案例与专业针对型案例相结合,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实施,可以达到让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的目标。

  作为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由于课程改革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讲授尚处在摸索阶段,所以高校《概论》课程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整体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法的编写、课堂实施过程、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等方面,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随着研究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尝试践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针对型案例”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重视。

  二、专业针对性案例研究的必要性

  专业针对性案例主要是指案例的选取和编写是以行业特色类高校(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的主干专业或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为导向进行,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此前案例选取多元化的倾向相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主干专业有关,理科与文科有所不同,理科多选自然科学的相关例证,文科多选社科方面的例证。专业性案例就是使哲学原理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力求将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需要指出的是:(1)专业针对型案例的研究不能跨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边界。案例分析的初衷是引入专业场景,增强学习效果,但不宜过于深入,而应适时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本研究并非是对案例多元化特征的否定,而是在试图构建案例多元化基础上的专业针对型案例体系,不但丰富了原有的案例体系,也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在专业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形成案例教学的完整系统。专业针对性案例研究的必要性在于一下 3 个方面。

  1.营造情景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各高校虽有不同的培养倾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实践的重视,有了创新的动力、能力,还要有创新的实践机会才能让人才得到真正的锻炼。本项目的着重点在于对实践的重视,有了创新的动力、能力,还要有创新的实践机会才能让人才得到真正的锻炼。而实践对于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地质学子们来说,并非只有在野外的专业实践中才能获得,通过教师人为“语境化”的建构各类情境(context),让学生身临其境也是另外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形式。贯穿于课程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具体教学过程之中。而这种“语境化”的设计应当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具体专业相结合,具备动态性特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通过编写和讲授专业针对型案例集,达到将书本中理论内容变“活”的目的。通过教师生动地将介绍相关专业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实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相结合,解决书本内容理论性较强的困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自觉意识,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应用。

  3.专业针对型案例的研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贯彻,体现出“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无疑包括青年大学生,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又是主体。通过专业针对型案例的课堂实施过程,拉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青年大学生的距离,为他们学习、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专业针对性案例的实施

  1.任课教师需形成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学科倾向基本比较单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涉及面的确非常广泛,这需要对于学校主干专业有较深的了解,并熟悉该专业的发展史,且能立足专业前沿,具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敏感性,关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具有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启发学生思维,因而需要突破案例教学受到教师本身的专业限制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一般会将重点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与学生学术背景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各说各话”的局面,即使涉及教学对象的专业领域,但因过于肤浅而无法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未能有力阐释案例背后的理论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复合型教师意味着,一方面,要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实现“文理交叉”;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在石油高校这个大环境下,主动寻求不同知识群体的思想碰撞和知识融合,创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工程师、科学家交融的沟通渠道,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打破科学与人文的隔离,完善了学科体系的单一化,对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就是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以他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趋于综合化,文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多。教师的知识面越广,知识结构越完整,越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讲授中,通过编写具备极强专业针对性案例集,达到将书本中理论内容变“活”的目的。

  如上所述,参与教师的多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能够融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在编写案例时,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哲学部分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达到科技与人文两翼齐飞的实际效果。通过教师生动地从介绍相关案例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应用实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理论相结合,解决书本内容理论性较强的困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自觉意识,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形成一套案例体系,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体系进行具体说明。案例要来自于主干专业的相关领域,注重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既有对传统“两论”的继承,又有新时代新的方法论的提升。但案例教学的编写并不是研究的目的,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专业问题自然地结合,真正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课程改革和专业实践的变化,案例集本身和相关研讨教学的形式都将随之改变,我们将在实践中,与视听资源和研讨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

  例如,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可以中国古代的卓筒井为例。卓筒井被称为“世界钻井之父”,其“顿钻式凿井法”开创了世界机械钻井的先河。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古代的四川工匠如何制作一系列不同功能的金属工具完成凿井、固井、修治井和打捞井下落物等任务,分析这些古人技术趋向性的发明创造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对石油和天然气的认识和利用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为何世界石油工业第一井却出现在美国,包括石油科技在内的中国近现代科技为何落后于世界。延伸思考能够帮助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基本原理,也能够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发讨论,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

  再如,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哲学部分的难点之一,我们也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并进行分析。从 2012 年 4 月 10 日开始的“中菲黄岩岛争端”以来,人们对南海日益关注,从中我们观察到了背后的石油因素。中国首座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 981”的出现,终结了中国在南海眼睁睁地看着外国钻井平台盗采我国石油的历史,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的海洋石油钻探是如何从仅仅 15 米走向 3 000 米深海水域的?“实践”因素究竟在中国海洋石油钻探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行业特色类高校的学生对于其专业相关联的事件具有敏感性,在这种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深海石油钻探中的实践因素对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应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生动起来,除了课堂讲解之外,教师可在课件中引入相关的大量图片和动画,使用软件选取和制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石油工业影视作品等。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第一个石油武器———猛火油柜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猛火油柜的复原图及功能展示视频,帮助研究猛火油柜的金属构成、机械原理和猛火油的大致组分,并与拜占庭帝国的石油武器———“希腊火”进行技术原理的对比,分析其应用领域和射程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猛火油柜的历史地位及被历史淘汰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看到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些教学实践能让大学低年级石油专业的学生对知之不多的专业形成直观认识,不但学到了哲学知识,也能增进学生对学校和石油工业的了解,激发专业热情。

  其次,通过不同的网络教学手段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课堂时间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许多精彩的教学内容无法展开,教师只好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形式进一步为学生服务。常见的方式有:通过博客发布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精彩文章和利用微博与学生互动;同时,建立校内专用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一个学生们交流的平台,我和所有的学生会不定期地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课件、电子文档、电子书、影视资料上传至该文件夹,这不但极大提高了对知识汲取的速度和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再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无论是对书本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导入,使用问题研讨法,不拘泥于理论教学,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讨论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重要部分,在同一个课堂中,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背景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比如,在讲到石油帝国的缔造者洛克菲勒时,英语专业的学生给大家讲述了一首描述洛克菲勒人格特征的英文小诗,学经济管理的同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了洛克菲勒发迹的策略,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则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洛克菲勒起初没有涉足石油勘探的原因。这样的尝试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从不同角度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为教师发现和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盲点提供很好的机会。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老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发扬“哥本哈根精神”,学生可以直接质疑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通过师生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直率、激烈的学术讨论和交流,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出完善的集体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拓宽知识、提升素质的教学目标。在培养石油人才的过程中,将此成果应用于本科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探索对于石油人才培养和石油工业发展必将产生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秀娟.音体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业针对型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1,(10).  [2] 李珍,蒲文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 王勇.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2,(2).  [4] 王文圣.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下).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