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世纪的我国社工教育,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下,发展较快。然而,在培养了大量社会工作人才、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同时,社会工作教育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实习安排方面都存在不太成熟和科学的地方,人才供需矛盾,人才的质量远远落后于其规模,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的研究力度、范围和深度都比较缺乏,很多研究课题多为质性研究,说服力不足。因此,本文基于对江苏省七所高校的实证调查,探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现状,全面反思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的问题和困境,具有非常迫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研究的问题、研究设计及变量测量中国内地近年来,社会工作发展迅速,短短几年间全国 200 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大批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的同时,社会工作教育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上出现了瓶颈。
①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舶来品,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早于职业化,在培养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匹配岗位,这导致我国大批的社工人才流失,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
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前社会工作硕士的教学现状。具体而言,本文从“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定位、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实习、社会工作硕士导师指导”四个方面着手探讨当前的现状,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 社会工作教育中目标定位是否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专业实习是否足够,实务能力是否得到有效锻炼? 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现状如何?
此外,通过 CFA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我们将关注造成当前内地社会工作硕士现状困境的最大因素有哪些?
进行一项研究,应该明确研究设计,而研究设计则涉及到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的方法论、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等。③近些年来社会工作的许多学者热烈拥抱实证研究的概念。④采用 EBP( Evidence - Based Practice) ,可以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把握整体状况。⑤本文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 CFA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对“社会工作硕士的教学现状”调查表中的变量与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考虑到总体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有 6 所高校在南京,因此本文首先采取了整群抽样的方法。根据要求,我们拟定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订问卷,形成问卷终稿。基于以上方案,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当前内地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发展较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内地社会工作硕士教学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七所高校的 2011 年和 2012 年入学的 342 名社会工作硕士。
根据样本总数,调查拟定发放问卷 342 份,最终发放 300份,回收 294 份,其中有效问卷 287 份,占据了调查总体中的 84%。从性别分布来看,64. 5% 为女性,34. 8% 为男性; 从年龄来看,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在 21 - 34 岁之间,其中集中分布在 23 岁和 24 岁; 从政治面貌来看,63. 4%为中国共产党党员,32. 2% 为共青团员,3. 8% 为群众,仅有 1 人是民主党派。从本科所学专业的情况来看,41. 5%的被调查者不是社会工作,58. 2%的被调查者是社会工作专业。从就读高校的地区分布来看,有 12. 2% 的人就读高校位于西部。30. 1%的就读高校位于中部,57. 5% 的就读高校位于东部; 从本科就读的学校类型来看,8. 4%的就读于 985 高校,34. 5% 的就读于非 985 的 211 高校,56. 8% 的就读于普通高校。
密歇根大学的 Schwarz 教授曾经把问卷设计描述为“从研究者提出概念到回答者给出答案的坎坷之路”。⑥问卷设计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概念进行操作化。⑦教育是个庞杂的概念,作为本研究中的变量,对它的测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结论。参考教育学领域对教育的界定和测量,结合社会工作教学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来测量社会工作教育。
首先是对社工硕士培养课程设置的认识的调查。课程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设定的。因此,我们首先询问被调查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具体包含 6个题目,被调查者选择“是”或“否”。这 6 个题目依次是: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符合我国实际需要; 目标定位符合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向; 目标定位符合专业特点; 目标定位突出了专业硕士职业性的特点; 目标定位能够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目标定位将实务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经检验,这组题目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 8344,说明题目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具有很好的可靠性。
其次,我们询问被调查者对课程设置的认知。题目设计采用 5 点里克特量表的形式,从“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递增认同度。题目包括: 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很合理; 现有课程设置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知识获取的需要; 现有课程设置符合我国社会实际需要; 在课程学习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现有课程设置符合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要求; 课程设置的本土化有利于内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此组 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66,远高于 0. 7,意味着这组题目的可靠性很高。
第三,我们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专业教材的情况进行了测量。题目设计采用 5 点里克特量表的形式,从“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递增认同度。题目分别为:专业教材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专业教材内容符合我国实际需要; 实务教材比较专业; 专业教材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专业教材知识结构合理; 专业教材形成了系统的本土化社会 工 作 理 论。分 析 发 现,Cronbach’s α 系 数 为0. 9258,因此认为这组题目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我们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考核制度等方面来考察社会工作硕士对教学形式的认知。相关问卷题目设计采用5 点里克特量表的形式,从“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递增认同度。
首先是关于教学形式。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形式要求多样化。我们设计了一组题目来询问被调查者。题目具体题目包括: 案例教学应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形式; 现有教学环节中教学方式较为多样化;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的学习; 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学习效率较低;现有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学过程中应开展实务模拟教学。统计分析发现,Cronbach’s α 系数为0. 8960,具有很好的信度。
就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设计了5 个题目: 专业教学应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全面的知识; 专业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 专业教学应结合未来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进行; 专业教学内容应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 专业教学过程应让实务经验丰富的督导参与。此组题目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0.9619,接近1,说明题目内部的一致性非常强。
教师承担着社会工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的社会工作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工的理解。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组题目来询问被调查者对专业教师的认知: 教师的社会工作理论水平较高; 教师的社会工作实务水平较高; 教师的数量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 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教师的课程传授能力较高。统计分析发现,这组题目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 9257,内部一致性非常强。
每门课程在学期末都会进行考核,那么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教学考核是如何评定的呢?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组题目来调查: 专业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较为完善; 学分制能够全面的考核专业; 实务应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位论文在专业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核方式多样化有利于专业的全面发展; 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检验社会工作专业所学内容。此组分析发现,Cronbach’s α 系数为0. 8720,说明内部一致性很高。
我们将上文中使用的所有的社会工作教育量表的题项均纳入到 STATA 中进行信度和效度检测。就社会工作教育的信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 0. 9723,非常接近 1,说明这些题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非常高,从而证明我们使用的这些题目具有很好的信度。就社会工作教育的效度而言,我们进行了 KMO 检验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发现KMO 值为 0. 943,远大于 0. 7; Bartlett 球形检验的 p 值接近 0。因此,我们认为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后,我们在经过旋转后提取了8 个因子。
从表中可以发现,最后提取出来的因子和我们预想设想的题项的测量基本是一致的,这说明问卷设计具有较高的效度,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析。
内地社会工作硕士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剖析我们从高校社会工作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课程设置和专业教材的现状,衡量高校社会工作的课程建设现状。首先是关于我国当前高校社工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实务性的社工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当前情况下,被培养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对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如何呢? 调查发现,就当前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是否符合实际需要而言,51. 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工的培养目标符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即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能够与我国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符合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向而言,有 56. 6% 的认同这种观点; 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符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而言,有 58. 9%认同这一观点; 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突出了专业硕士职业性的特点而言,有 50. 9%认同这一观点; 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能够培养出社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言,有 53. 5% 的被调查者认同这一观点; 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将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而言,有 56. 1% 认同这种观点。【表1略】 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的设置是通过相关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训练来规范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未来职业从业行为。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对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的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仅 5. 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现有课程设置很合理,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持否定意见,由此发现社会工作硕士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问题。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现有课程设置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知识获取的需要而言,有 46. 2%的被调查者不同意此说法,有 16. 4% 的被调查者对此观点很不同意,只有 10. 8% 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知识获取的需要。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现有课程设置符合我国社会实际需要而言,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课程设置不能符合我们社会实际需要。就社会工作硕士在课程学习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现有课程设置符合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而言,也仅有 8. 4% 的被调查者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在课程设置的本土化是否有利于内地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方面,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持肯定态度。
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专业教材是否合理,决定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社工人才。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的设置是否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为了解这一情况,我们设置了一组题目来询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对此的看法。结果发现,55. 7% 的被调查者不太同意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教材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教材内容符合我国实际需要而言,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教材内容不符合我国实际需要,没有结合我们社会实际情况。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社会工作实务教材比较专业而言,只有 10. 1% 的被调查者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教材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而言,有 48. 1% 的被调查者不太同意这种说法,12. 9%的被调查者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教材知识结构合理而言,只有5. 9% 的被调查者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就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教材形成了系统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而言,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教材目前没有系统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硕士教学的现状调查与解析社会工作的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社会工作教学质量。
丰富多样,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材形式现状如何? 为了解这一情况,我们设置了一组题目来询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对此的现状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高达 70% 的被调查者认同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亦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社会工作硕士现有教学环节的实际情况是教学方式尚且不能达到多样化要求。就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硕士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言,大约 60%的被调查者认为角色扮演在社会工作硕士教学中非常重要。同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社会工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学习效率较低,现有的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社会工作教学过程中应开展社工实务模拟教学而言,大部分被调查者认同此观点。
社会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的知识结构,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通过对学生就此问题认识的调查,我们发现,44. 3% 的被调查者比较同意应该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全面的知识,27. 9% 的被调查者非常同意这一观点。就社会工作硕士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工作硕士教学,应结合未来社会工作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进行而言,约70% 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硕士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个狭窄的范围,应结合未来社会工作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的领悟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⑧此外,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硕士教学内容应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同时还应该让实务经验丰富的督导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对策,促进以后实务操作的进步以及理论学习的指引性。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承担着传授使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能力。现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专业教师的具体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 我们设置了一组问题,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理论水平比较高,但实务水平不足。在教师数量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这一问题,不同的调查者对此问题看法各异。认为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被调查者和持有反对意见的被调查者的数量相当,因此具体实际情况值得进一步的调查。
然而,就教师是否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而言,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教师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在教师的年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其传授能力是否较高这一问题上,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对此问题持肯定的态度。
从专业教师的现状来看,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传授能力也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普遍理论水平比较高,实务水平不足,因此影响社会工作教学水平。此外,教师的非专业教育背景,不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学习,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师资源存在很大的问题。研究生的教学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培养研究型的人才。每个研究生都会有专门的导师指导学习,有效的专业督导有利于社会工作硕士满意度的提高。
⑨那么,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导师能否满足其需要? 为此,我们设置了一组问题,调查结果发现,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不足。在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这一问题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导师所带学生数量比较合理,但在导师在与学生定期见面和讨论问题方面,被调查者的意见存在很大分歧。由此可见,在实际的社会工作硕士教学中,有些导师能够定期指导学生,讨论其遇到的问题; 而有些导师则不能做到这点。在导师能否为学生提供科研活动机会方面,也因人而异。就导师能够专业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而言,只有 30%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做到了这点,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并没有专业的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工作实务; 但是,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导师能够和学生很好的互动,说明导师和学生的交流可能很多,关系良好,但在专业性方面可能存在欠缺。
社工教学是考察专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对社工教学做一个具体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现有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因此,我们设置了一组问题,对社工教学考核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认为社会工作硕士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太完善,学分制不能够全面考核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社工实务应该作为社会工作硕士考核的重要内容。16. 1% 的被调查者对于学位论文在社会工作硕士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言,很不同意这个观点,约 60% 的被调查者认为考核方式多样化有利于社会工作硕士的全面发展,约 40% 的被调查者认为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检验社会工作硕士所学内容。
社会工作硕士教学现状量表的CFA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是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的一种统计分析。它测试一个因子与相对应的测度项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我们所设计的理论关系。在这一章中,我们用CFA 模型对“社会工作硕士的教学现状”调查表中的变量与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首先,根据验证需要,我们建构了观察显性、观察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图。【图1】 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假设模型内共有 41 个变量,观察变量( 指标变量) 有 16 个,潜在变量有 29 个,外因变量有20 个,内因变量有21 个,21 个外因变量中包16 个测量指标的误差变量、4 个一阶因素的误差变量及 1 个二阶因素构念变量( 培养现状) ,20 个内因变量包括 16 个测量指标变量、4 个一阶因素构念变量。
其次,摘录模型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如下:【表2-3】 从上面的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大多数适配指标也均达模型可接受的标准。因此可以认为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是可供参考的模型。“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定位、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实习、社会工作硕士导师指导”这四个初阶因素在“培养现状”高阶因素构念的因素负荷值分别0. 726,0. 935,0. 736,0. 787。
从上面的模型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首先,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基本适配指标大多数都达到检验标准,表示估计结果的基本适配指标良好,没有违反模型辨认规则。其次,“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定位、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实习、社会工作硕士导师指导”这四个初阶因素在“培养现状”高阶因素构念的因素负荷量非常理想,其中“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的因素负荷量最大。
中国社会工作硕士教学改革缘何任重而道远: 社会工作硕士教学之现状与困境探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社工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被调查者总体上对培养目标定位的认知评价并不高,他们对社工培养目标定位的认同度和不认同度基本持平。
这说明,当前的社工培养的目标定位并没有达到学生内心的认可度,高校的目标定位是否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在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的认知方面,被调查者总体上对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的认知和评价不高,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现有课程设置形式不能够满足学生知识获取的需要,同时也不符合我们社会实际的需要,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选择空间有限,不能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的本土化有利于内地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从对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专业教材的认知来看,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实务教材也存在不太专业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硕士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无法满足我国实际社会需要,教材与现实的脱节,理论与实务的不衔接等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课堂教学是硕士阶段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可是当前的社工培养课程和教材均不符合学生的期望。教材的编写者和课程的设置者是否应该尊重和接纳学生的想法,编写出、设置出更接“地气”的教材和课程?
在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方面,目前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注重理论和实务并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限于课堂教学,应结合未来社会工作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同时,由于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对象的要求日益复杂化,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应该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全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针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应对和处理。同时,要积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机构目标与案主利益不符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强调减少风险和保证责任就会引起社会工作专业被官僚机构所控制,容易受到误导,这也常常是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⑩在对专业教师的认知方面来看,老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传授能力也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普遍理论水平比较高,实务水平不足,因此会影响社会工作教学水平。社工专业的教师多出于政治学、社会学等邻近专业,非社工类科班出身。虽然多样化的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但是从专业角度讲,教师的非专业教育背景,不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学习,专业硕士的教师资源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对导师的认知来看,不同的被调查者对导师的认知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可能要因人而异。从上面的调查来看,导师和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但是在具体指导学生的时间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专业的指导方面,可能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的指导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实务的学习。导师是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启蒙者。一个优秀的导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和道德实践上进行更为勇敢的创新与突破。当前中国的社工教学仍然处在开辟疆土的阶段,需要更多更优质的教师,带领学生奋勇前进。
在从对社工教学考核的认知方面来看,现有的社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太完善,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分制不能够全面的考核社会工作硕士的能力,作为一门实务型专业,专业实务能力应该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学位论文在社会工作硕士考核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是否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调查者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并没有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对自己的社工能力的认知比较低,社会工作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和传统的人文科学以及其他社科类学科不同,社工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它需要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情境及出现问题的人们,为增进公众福利和促进社会正义而发挥作用。PIE 的理论视角决定了社工教学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而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这样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
从基于实证数据的 CFA 二阶模型结果数据来看,可以发现测量变量在初阶因素的因素负荷量、初阶因素在高阶因素构念的因素负荷量均非常理想。在“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目标定位、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的专业实习、社会工作硕士导师指导”四个项目中,“高校社会工作硕士培养课程设置”的因素负荷量为0.935 较其他三项更为显著。这说明了目前国内社工培养现状主要是由社会工作硕士课程设置所决定的。课程设置的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培养现状中困境与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工作硕士教学改革方向探析与展望通过实证调查和 CFA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教学方面存在模式粗放、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接“地气”等方面的问题,目标定位并不符合学生内心的期望,重理论轻实践的本末倒置等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工作教育乃至社会工作体系发展的严重桎梏。面对这样问题,中国社会工作硕士教学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尚不成熟的改革方向的建议,期望可以为内地社工硕士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首要的改革方向即是课程设置本土化与考核方式多样化。从 CFA 模型数据来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接地气、不合学生期望,成为阻碍中国当前社会工作教学进步的核心问题。因此,首先的改革即是针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尊重和吸取国际教学经验和规律的同时,当前社工教学要更注重探讨和关注当下的需求。“当下性”是社工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当下包括面对处境的当下和学生当下的需求。社会工作的培训教学要适应当地传统文化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
我国社工教学起步较晚,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实际,严重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
西方许多学者对中国现有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工作产生和运作表示怀疑,尤其是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
一个学科的专业化程度由相应的理论构成,而且课程设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教学内容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社会工作的知识来源一般由引进和本土发展两个来源渠道。
立足于我国国情、内涵丰富、新颖的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源泉,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前提保障。因而,研究和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设置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硕士的课程,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加强对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文化的学习,把握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工作方式,发掘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体系。基于本土化的理论,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创新,倾听学生的声音,围绕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来安排课程。只有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置,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收获,学生与老师之间保持更好的互动性,在课程设计方面体现过程和结果的“民主效应”。
中国传统的考核方式是考试,侧重记忆内容的考察而忽视能力,不能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由于服务对象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硕士也应该具备应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社会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硕士的教育内容必须是宽泛的,而不是单一的。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运用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以课程和教材为考察内容,无法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考核方式,建设素质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考核中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打破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技能操作练习的积极性,引导督促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又掌握专业技能,促进自身成为高素质人才。
?其二是社工硕士培养中的能力建设与批判视角。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专业的使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有困难的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所有人的社会福利事业,改善社会条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促进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各种正式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建立。
能力建设旨在促进每个人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选择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做自己行动和学习的主人。教育者和学生的沟通,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定位自己、发现自己。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者重点在于带动学生思考体会,担当协调、引领的角色,褒扬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解读社会的能力,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能力,并愿意通过自己的所学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愿意为整个社会福祉的改善提高尽最大的努力。
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循环的过程,要贯穿于社会工作教学始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背后的各种需要。
批判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批判教学观念的体现,批判教学在宏观上是为了使社会更加民主,在微观上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更加具有批判意识和反思视角。
批判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与老师建立平等的关系,促进双方的沟通学习,实现学习者的个人赋权,另一方面在于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敢于尝试打破常规,敢于挑战传统,老师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的标准,双方在对话中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不但可以深化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增强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认同,也可以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双方的潜能和优势。
其三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诚如上文所指出的那般,当前我国社工教师的师资无法满足社工教学的要求。
一方面,当前高校和有关教学部分应该鼓励和吸引西方社工教师到中国高校任教。毕竟,西方国家的社工教学时间更为久远,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我国社工这样一个刚开始的阶段,显得十分宝贵和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国社工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才。在当前,社工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普及率并不高,社工还没有成为当前本科学习中一个常态化的专业,这直接制约高质量的、有科班背景的社工人才的输送。一个不通畅的人才输送体系,是无法完成社工教学方面的要求的。所以,在师资力量方面,需要“广挖墙,深积粮”,从基层工作着手,厚积而薄发。
最后是努力寻求内地社工硕士的优质化培养目标。
目前,全国 258 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60 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每年毕业学生近 2 万人。同时,通过职业水平考试,产生了 5万多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一方面,年年社会工作硕士都在不断扩招,在短短的两年里,连续 2 次批准硕士学位授权点使得具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总数达到 58 所。但另一方面,与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扩张配套的就业机制、岗位设置却并没有发展完善起来。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职业无法很好地在社会市场机制中寻得应有的职业、事业地位,受到了社会的“冷淡”。人才使用是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终极目标,因而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的建设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首先要促进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的发展,积极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通过提高社会工作硕士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职业化的实现。与此同时,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的发展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政府作为唯一的权力中心,发挥社会组织对公共管理的积极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参与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从而需要一定数量的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以提高专业化社会工作水平。
社会工作教育虽然对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但是也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不能盲目扩张社会工作培养院校,应该改变当前大规模的培养模式,转向培养高质量的有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通过督导机制的完善、能力建设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及做好专业的市场和职业细分,来努力提高社会工作教育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