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思考>正文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思考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大多采用 “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处于次要的地位,语言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高水平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使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2001 年,教育部颁布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协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即由学生通过学习和分析来认识、掌握、应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成功。听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有研究者所言: 在人类交际活动中, “听”占 45%, “说”占30%,“读” 占 16%,“写” 仅占 9% 。从英语综合能力的五个方面———听、说、读、写、译来看,听力也位居首位。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也是听力,可以说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也最需要加强的环节。

  我国英语听力教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实践,取得了显着成绩,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听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当前,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大部分仍然采取传统的“放录音,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听力课变成了听力水平测试,老师是在考学生的听力能力,而不是在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因而没有实现听力训练的初衷。

  英语听力教材形式单一,口语化不强,文化背景知识少,有些内容生僻的短文,内容枯燥,和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又完全被教材所束缚。学生只是为听而听,久而久之,就对听力学习失去兴趣,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信息。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少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 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材料的趣味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关键。

  任务型教学法是当今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它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西方,是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具体的任务来组织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参与者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完成各种任务,最后以成果展示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教师设计任务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并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真正达到了 “做中学”的目的。任务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任务后阶段。任务前是准备阶段,由教师给学生设定目标、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提出要求; 任务中是实践阶段,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堂问答、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不同活动方式,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任务的进一步了解; 任务后是验收、分析反馈与提高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学生自查、学生互查、教师抽查和小组活动等多种协作互动的形式,通过相互展示、相互观摩、相互模仿、相互暗示等活动,对任务进行全面客观评估,核实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并补充相关任务的完成技巧,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任务活动设计应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任务活动要真实,让学生在一种类似于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实施具体的语言行动,亲身体会和运用语言,并获得和积累相关经验。阶梯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任务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难易恰当的任务,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完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的过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互动性原则,任务的完成主要取决于参与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教师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不断开发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做中学原则,在任务型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主动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体会和内化所学知识,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真正达到在实践中学习。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具有一些优势。传统教学法的重点在于 “学”,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用”,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监督者、评估者,而学生转变成了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讨论者、解决者,真正体现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被动的、从属的,对教师依赖性过强,动手能力差; 而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独立性强,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对成功的感受来自自我内部肯定,这样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状态。

  任务前阶段———从文化背景知识、词汇以及技巧等方面做好导入工作。听力前的准备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猜测到即将听到的语言材料的内容。比如 “It rains dogs and cats”,如果不了解英国中世纪的文化背景知识,便不会知道这是 “瓢泼大雨”的意思。大多数听力材料都会包含一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听之前的准备时间进行 “头脑风暴”活动,帮学生扫清词汇、句法等方面的障碍,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地完成听的过程。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的听力策略与技巧,并进行有关听力策略的训练。由于大部分听力材料不需要学生准确地听懂每一个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主要内容或关键词,并对相应材料进行记笔记训练。笔记是听力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听力课从始至终都要进行此项技能培训,使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逐步达到手脑协调并用的水平。换言之,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听,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解码,并在笔记的辅助下对所听内容进行短期记忆,然后再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复述,即编码输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把 “要我听”变成了 “我要听”。

  听力策略的训练还体现在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听力材料的难度、长度和速度,让学生对听力产生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下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如对所听材料进行复述、回答问题或小组讨论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可准备相关题材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看与讨论,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任务中阶段———听力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说话者的语言、语音、语调和态度等来预测说话内容的能力,使学生完成对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语篇结构的把握。任务中阶段是听力教学的展开阶段,是教师调动学生完成听入、解码、记忆和重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学生的听力水平会在这一阶段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在此阶段应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记笔记,以免听了后面忘了前面,提高学生短期记忆的效率并有利于完成后面的任务。在学生听了完整的材料后,让他们针对任务前阶段布置的任务逐项去完成,来核实他们是否理解所听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点评,尤其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式的积极正面引导,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使他们有信心进行更高难度的挑战。此阶段的任务设计至关重要,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 Spot Dictation 这个题型,很多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个要填的空上,任务完成后却缺乏对整篇听力材料的综合理解。此时,教师就应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脱离教材的局限性,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求他们对所听材料进行复述,把听说结合起来。听与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对一种技能的掌握是另一种技能的发展。这种做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对听力材料的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任务难度太大,学生难免会产生紧张、急躁的情绪,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信息,忽略次要信息,并且采用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听力水平。听力几乎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们习惯戴着耳机,避免来自外界的任何干扰。但是,总不能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要求双方都戴上耳机吧。所以,在任务型英语听力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摘掉耳机,力争在真实的环境里使用真实的材料,让他们适应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及各种噪音,真正体现任务型教学法 “做中学”的内涵。

  任务后阶段———听力后的任务拓展阶段。任务后阶段是教学的深化阶段,主要涉及语言分析和各种练习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并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任务完成并不意味着整个听力过程的结束,学生听懂材料不是听力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交流中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从语言的学习者变成语言的使用者。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评,然后让其他同学针对该生所完成的具体任务进行互评,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后,再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和情况作出恰当的点评,或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可以保证多维度、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领悟、反思和创新,既可以避免 “教师一言堂”,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结束并不意味着所有任务的完成。课后,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应用语言。听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资料,学生还要做到课外知识和课内知识相互补充。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收听一些 VOA、BBC、CNN 等英语广播节目,在扩展视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能忽略团队合作的意识,要求结对进行听写训练,共同提高听力水平。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对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的活动设计,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平台,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各阶段任务的顺利实施。学生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逐步提高听力水平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在听力的不同阶段任务是不同的,对于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设计难度适当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良好效果。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减少基础较差学生的自卑感和焦虑感,使其尽快融入到这一有建设性意义的教学模式中来。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