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正文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

  在此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就是培养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据此,课程建设体系也作如下改进。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因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青睐。网络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及依托实习、教师科研成果、植物医院、田间调查、科研训练等途径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案例库,制作网络课件,将有价值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青岛农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2000-2010 年十年中,组织教师共制作各类网络课程课件 250 多个。此外,还有国家、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农业大学等各级精品课程多门;还有多种视频资源库,这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

  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查阅资料学习。开通网络平台有助于师生联系,任课教师的教学材料、讲义、参考资料、授课计划、教学大纲都放到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开通了答疑讨论区,学习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放到平台上求解和讨论,形成教、学互动。使教者有的放矢,学者更方便学习,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植保专业就是培养能够在掌握与作物生产及植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实际问题。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主要目的。

  (一)开放实验室,减少认知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往的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植保专业主干课的实验课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试验方法是室内观察病虫害标本,学生在显微镜下或解剖镜下观察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害虫形态特征等。实验目的强调对作物病虫害鉴定、识别的认知能力训练,掌握昆虫形态特征、病害危害症状、病原物特征等。这种实验常常是害虫与被害作物分离,较孤立地识别害虫本身,不能反映害虫的发生与作物的关系;况且,害虫和植物病害标本颜色等与实物原状有很大差别,实验效果有一定偏差。随着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病虫害彩色图片、视频的大量应用,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的认知途径更直接、具体、广泛。因此应减少认知性试验,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增加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等综合设计型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实验室鉴定,使学生对作物上发生病虫害种类、发生与作物的关系等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以便制定有效防治方案。同时,掌握病虫害鉴定、调查、统计方法,为其他植物病虫害学习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美国的州立大学针对学生的需要与所在州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与科研[2]。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大学为依托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它拥有州推广中心、区域试验站(研究中心)、县推广站三个层次的推广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我国没有赋予农业院校推广职能。借鉴美国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验,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办学。

  胶东有许多着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青岛农业大学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建立果蔬生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家大院和植物医院。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并聘用他们的专家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把实习基地和专家大院作为了解作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的窗口。把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与就业无缝对接。

  (三)推行科研助理制度

  以实习基地、专家大院、植物医院为窗口,以当地主要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为研究对象,开展科研活动。学生从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和研究题目,以科研助理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教师一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三、开展多种竞赛,丰富校园文化

  当代 71.4%的大学生以学习知识为己任,68.6%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5]。多年基础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学习品格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目前就业压力大,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和多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社会。每年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教育,举办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并参与的学生社团形式的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大赛、昆虫摄影展、植物病害鉴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展示植保专业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学科的创新、创业成果,营造积极向上的知识与科研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方向。

  四、增加选修课,拓宽知识面

  大学生除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知识或技能首先是实用性的,其次是扩充性。专业教育是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而做准备的。然而,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巨大压力,使大学生除学好专业外还要多学习实用知识、技能和扩充自己知识面[5]。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开设了专业拓展型和实用技术型、提高素养的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

  选修课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致分以下两个层次:一种是限选课,面向有一定植保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以强化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增加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做准备,是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和专业拓展型课程。考核侧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另一种是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课,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目的是以了解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主。

  五、编写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强化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涉及果树、蔬菜、烟草、茶叶、种子、花卉、林木等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鉴定与防治,教学内容极其广泛。而且,随着近年来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外来品种或物种大量引入,其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因此,应用型植保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应该建设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实习实训时间和内容指导根据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安排。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方法,了解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发生动态,掌握当地优势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胶东有许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果出口基地,对农产品品质要求高、对农药残留要求严格。教材中,在制订病虫害防治计划时,强调农药安全使用规则,保护生产的同时减少农药的残留。注重培养学生生态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培养具有植保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问题的高素质植保专业人才。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平台的建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展多种植保技能竞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意识;增加选修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材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现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2]雷新华,李冬梅,连丽霞.美国赠地学院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9).  [3]张正新,韩明玉,吴万兴等.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农业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4]陆海波,李国杰,肖珂.高等农业院校提高辽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  [5]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