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管理心理学》选修课教学策略>正文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管理心理学》选修课教学策略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知识,对知识形成真正的、深层的理解。建构性教学观对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知识迁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对高校选修课教学改革也有启发意义。

  当前高校选修课存在的基本问题:学生选课盲目,到课率不高,教师教学策略单一,师生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学管理系统薄弱等共性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性难以保证。本文以《管理心理学》选修课为例,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下,探讨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选修课教学实效性提供借鉴。

  一、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学习动机

  良好的计划对成功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建构性教学观下,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不能漠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需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清楚的认识,能否做到“因材施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高校选修课通常向全校开放,由学生自由选择,必然带来学生来源多样、知识背景差异等问题。那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有学生的参与。以 2014 年上半年《管理心理学》选课情况为例,选课学生 153人,来自四个年级 20 个专业,男生 91 人,女生 62人。对此,第一节课进行了课堂小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动机、偏好的学习方式及个人发展期望。据此,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别,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一起探讨目标达成的方式、进度等,努力使教学设计适应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知识、能力、背景、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得到重视、尊重与照顾时,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动机和成就水平也会增强。在学期中,还可以做一个类似的调查,便于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灵活调控,优化组合

  建构性教学强调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合理的教学计划设计,还有赖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也即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并且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及时地反馈、调整,推进教学的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一)及时开展课堂反馈

  期初课评。第一个月课程结束,任课教师利用课堂上 10 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匿名填写课程评价反馈表,反馈表内容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也可以用学校统一的听课表格式,也可以由学生任意作答。

  如《管理心理学》这门课上,笔者设计了诸如:当前教学进度是否与你的期望一致?是否建构了基本的知识体系?你最喜欢哪种教学方式?等等。积极改进的教师还会在期中进行一次这样的反馈。如果能将测评的问题和学生评教的指标结合,并针对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则有助于教师在学期末获得更好的评价。

  及时开展课堂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双赢”。除此,笔者还实时运用了在线测评方式,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工作群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

  小组分析。这个工作通常由学校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或教师发展中心承担。主要目的: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为教师提供咨询。一般匿名评价,教师需要离开教室,学生需要回答诸如: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什么?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哪些方面对你的学习有帮助?课程如何改进将对你的学习更有帮助?等问题,综合全班同学意见后,写出一份报告反馈给教师。这些方式对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改进教学监督薄弱的选修课教学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从建构性教学角度来说,优质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的多样性,视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模式。比较典型的教学模式有:个别化教学、发现式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小组作业、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对于《管理心理学》选修课,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包括:小组作业、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

  教学活动形式课堂讲演、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模拟、竞赛和游戏等。作业形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作品、专题演讲等。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建构过程适时调整。

  选修课选课学生多、来源多样,彼此之间的联结不紧密,以合作学习为例,如何在“松散的组织结构”中开展合作学习就考验教师的教学策略。在《管理心理学》课堂上,将学生按学习目标分成 15个小组,每组 10 人左右。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一些选题,由小组自由选择。

  小组共同承担一个选题或项目,完成后,在课堂上轮流展示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教全班成员运用这些知识。其他小组评议、质询并给出评定成绩,教师对学生的陈述和评议做出适当的评价,也参与评分,并给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承认和奖励,如平时成绩加分或获得小组特权等。过程主要由学生控制,时间在 20 分钟以内,学生之间的问答、评分体现了游戏性、竞赛性,学生兴趣浓厚,课堂专注力高。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的小组其他同学负责,彼此需要“荣辱与共”,加强了相互依赖性,缺勤率大大减少。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分工,学生在师生互动、相互问答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原有知识体系上完成新的知识建构,深受学生欢迎。这种方式在其他选修课中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高效的课堂管理

  由于选课人数多,大多数选修课人数在 100 人以上,个别课程 200 以上的规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管理起来难度较大。而建构性教学下,学生的主动探索必然会对课堂管理、时间安排等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实现高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计划好教学活动,把握活动完成时间节点;其次,制定合理的程序和规则,并使学生熟悉它们;第三,教师要就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出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活动的问题,要理解、洞察学生的想法,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使课堂生动有趣;第四,具备及时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第五,根据师生、学生与学生互动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气氛,如合作的课堂气氛、竞争的课堂气氛等,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主动学习,管理自己的学习。第六,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信息上的、技术上的支持,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不同的风格的教师有不同的课堂管理办法,需要在教学实际中锻炼和摸索,以确保教学实效。

  (四)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

  建构性教学注重情境性认知,即学生所学知识能灵活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在考核方式上,就必须有所创新。学生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通过考核激励学生知识迁移。推进以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反馈全程化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是必然要求。

  《管理心理学》根据个性化学习目标,设置多个目标达成路径,给学生提供多种考核方式选择,如课堂作业+期末测试;社会调查(实践)报告+2 个典型案例分析;相关执业证书+项目设计等不同模块组合,学生自由选择。无论选择哪个模块或模块组合,都有过程考核,将学习总成绩分布在各个节点,使学生关注学习的每一个节点,鼓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注重反馈机制。师生互动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观点。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教师可利用过程考核反馈或最后一次课集中将考试成绩及分析报告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检验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诊断功能,促进学会学习,改进学习策略。

  三、建构性教学观下选修课教学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建构性教学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采取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设计作业和调查等等方法都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趣,很多学生也以有趣、课堂管理不严、容易获得学分而选修一门课程,但是有可能学生学不到系统性的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的底线是有益于达到意义学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使学生在学校感到愉快。因此,在建构教学观下,我们还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能促进积极学习。多渠道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对所选课程的了解,避免选课盲目性。教师将课堂安排得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尽可能促进学生的兴趣,使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他们需要学习什么,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如在《管理心理学》期中的一次问卷调查中,60%的学生表示分数对他们没有意义,这就迫使教师探索多元考核激励方式。

  第二,教师要通晓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方法,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起作用的原因,探明哪一种最有效。选修课效果依赖于学生的自律性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运用、课堂管理上,教师必须有所作为。

  第三,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测评系统,数字化学习系统、引入 MOCC 课程等,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跨时空实时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自由式的协同学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总之,建构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更仔细认真地准备教学,熟悉多种教学技巧,同时注意学生学习风格多样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选修课自身的灵活性、多元性,也有助于教师从这些课程入手,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而确保教学实效性,实现选修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 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麦可思(郭坤).麦可思研究[J].2014(9):43-46.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