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早期发现和明确诊断HIE对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我院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HIE患儿128例,本文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HIE的临床价值。
1、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临床确诊的HIE患儿128例,男92例、女36例,年龄8h~28d。临床表现为易怒、紧张不安和深部反射增加(轻度)63例;昏睡或昏迷、癫痫发作、肌张力下降、脑干功能异常、颅内压增高(中度)45例;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前囟饱满、颅缝增宽、呼吸节律不整等(重度)20例。
本组患儿均使用PHILIPSBrilliance64排螺旋CT机进行头颅检查,设定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80mA、窗宽83~85HU、窗位40~42HU,层距与层厚均为5mm,以听眶上线为基线进行头颅连续扫描(躁动患儿应用水合氯醛灌肠使其入睡后再进行扫描)。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2005年修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分度标准进行病情程度判定,I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于1~2个脑叶;Ⅱ度:低密度影范围超过2个脑叶,白、灰质对比度模糊;Ⅲ度: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丧失,但基底节、小脑尚有正常密度,侧脑室狭窄、受压。
采用Kappa检验法检验CT分度与临床分度的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影像表现
(1)轻度:脑实质内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影,多位于额叶,呈对称分布,病灶与周围脑组织界限尚清晰,低密度影范围多小于2个脑叶,病灶CT值在足月儿≤18HU、在早产新生儿≤15HU。(2)中度:脑实质内低密度影范围超过2个脑叶,多位于额顶叶或额枕叶,大脑灰、白质区的分界模糊,脑沟消失、脑裂变窄;其中3例合并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3)重度:脑实质内多呈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大脑灰、白质区分界消失,仅见基底节、小脑及脑干为正常脑实质密度,周围脑沟、脑裂及脑池均受压变小;其中5例合并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患儿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高密度影。
2.2CT影像诊断HIE效果
CT影像分度为Ⅰ度68例、Ⅱ度41例、Ⅲ度19例,CT影像分度与临床表现分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χ2=168.40,P<0.01),符合率为89.1%(114/128)。见表1。本组有121例患儿出院6月时获随访,其中68例Ⅰ度患儿的CT影像表现均正常;39例Ⅱ度患儿中有30例CT影像表现正常、9例CT影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及局限性脑萎缩;14例Ⅲ度患儿CT影像表现均有脑软化、脑萎缩。
3、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脑水肿、脑血流灌注下降、脑实质坏死及缺氧性颅内出血。
64排螺旋CT检查能够明确显示HIE患儿脑实质低密度灶的分布部位、范围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还能确诊是否合并有脑出血及出血的类型,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影像学基础;而定期复查还能够观察病变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可对预后进行评估。
轻度缺氧时,最早期在双侧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可见对称性低密度影,而脑灰质密度则无明显变化,病变好发于额叶、顶枕叶,CT表现为Ⅰ度;治疗后多数病例的CT影像表现正常。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低密度区范围在2个脑叶以上,大脑灰、白质分界不清,病变区域出现水肿并逐渐沿脑白质纤维扩散,邻近脑沟可变浅或消失,CT表现为Ⅱ度;治疗后多数病例的CT影像表现正常,少数病例出现轻度脑积水或单纯性脑沟变深、脑萎缩。缺血缺氧进行性发展时,除脑实质内呈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外,脑灰质也发生水肿,大脑灰、白质区分界消失,脑组织广泛肿胀,甚至可见基底节、丘脑、小脑密度相对增高、脑室变窄,并发脑实质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内高密度影,CT表现为Ⅲ度;治疗后单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的出血吸收后,部分病例的CT影像表现正常、部分病例出现轻度脑积水或单纯性脑沟变深、脑萎缩,而合并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者的CT影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积水、脑软化、脑萎缩。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头颅CT影像表现需要与出生1周内正常新生儿的头颅CT影像表现进行鉴别,后者的头颅CT影像表现为整个脑白质密度偏低,基底节分界不清,缺乏明显灰白质分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侧脑室前角周围低密度灶CT影像表现应与脑积水时外渗的脑脊液所致侧脑室前角周围低密度灶CT影像表现相鉴别,后者的特征是脑室扩大而前者脑室正常或缩小。应用CT诊断HIE时,除观察脑实质密度改变外,还应注意观察病灶形态的改变,尤其当白质密度>18HU时;CT检查对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敏感,但此时需注意窦汇、小脑幕、皮层部位等也可出现稍高密度,切勿诊断为出血;有时极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因颅骨伪影而被漏诊。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及损伤分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明确患儿脑损伤情况,而且能对颅内出血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诊断;其对于及时有效地干预治疗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绪之.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诊断和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940. [2]管让宪.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26例的CT诊断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2):82-83. [3]夏黎明.出生1周内正常新生儿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颅脑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8(5):336-338. [4]陈丽英.关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3,18(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