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平眩汤加味调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为临床多发病之一,患者以眩晕,视物昏花,恶心胸闷,眠差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平眩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均为本诊室门诊患者,男35例,女47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62.30±3.14岁;平均疗程1.1±3.5年。随机分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诊断均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眩晕。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诊断要求,均经头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每日3次。 治疗组则以平眩汤加味,药物组成:法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川芎15g,怀牛膝15g,丹参15g,红花10g,葛根20g,石菖蒲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20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经颅多普勒检查,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正常。好转: 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眩晕时间缩短,经颅多普勒检查,脑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经颅多普勒检查,脑动脉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变。 3.2 结果 见表1、表2。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性,46岁铁路职工,因经常眩晕,视物昏花2年就诊。发作时伴见恶心胸闷,口干纳差,眠差身困,长期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有瘀斑,苔白微腻,脉沉细。查体:形体偏胖,精神欠佳,血压110/65mmHg,心肺未见异常体征。经颅多普勒提示:脑动脉紧张度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痰瘀内阻,脉络不通。治当化痰行滞,活血行瘀。选方平眩汤加味:法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川芎、丹参15g,红花10g,葛根20g,怀牛膝15g,砂仁15g,竹茹15g,石菖蒲10g。服药5剂后,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视物渐清,无恶心胸闷。再服上方5剂,症状基本消失,仅感长时间看书学习后稍感头昏眼花,大便偏干,小便黄。上方去砂仁、竹茹、石菖浦,加黄芪30g,火麻仁20g,金钱草30g,再进6剂,便干、尿黄诸症消失。复查经颅多普勒提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正常。 5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半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眩晕为中医病名,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称为眩晕。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呕吐冷汗,甚则昏倒等症状。病因多与风、火、痰、虚相关。本病多发于中老年,痰瘀内阻,脉络不通以致眩晕。方中法半夏、白术、茯苓化痰运湿,天麻、石菖浦平肝开窍,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络,葛根、怀牛膝补肾益脑。剧现代医学研究,天麻能改善血管内壁阻力,增加脑部血供;丹参、川芎、红花、葛根扩张微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器官供血。石菖蒲提取物具有中枢镇静、催眠等作用,能有效增加脑部血液灌流,缓解脑动脉痉挛。平眩汤无论从中医或现代医学角度,都能达到减轻症状改善体征之作用,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207 [3]卢晓东,张召平,崔静.清脑开窍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12):68~69 [4]方永奇,魏刚,柯雪.GC-MS分析石菖蒲挥发油透大鼠血脑屏障的成分研究[J].中医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81~182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